宋韵中秋,昼夜十二时

文摘   2024-09-08 19:01   福建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而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则是在唐朝初年。到了宋朝,中秋节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1000年前的宋人是如何过中秋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宋代汴京人“中秋节十二时辰”的精致与美好吧。

卯时(早5点-7点)



   

卯时,又称破晓,日始。鼓楼钟声唤醒了整座城。
女子洗漱后,坐在梳妆台前“理云鬓,贴花黄”,宋人追求清雅,宋代女子无论在化妆还是穿着上也追求清淡自然,从福州新店南宋贵族黄昇墓出土的大量服饰中可以体现,这时候的宋人女子妆造上是薄施朱粉,浅描双眉,与唐代的浓妆艳抹迥然不同。随后,宋代小姐姐穿上经过熏香后的衣服,又是香喷喷的一天。


  
南宋卷云纹银粉盒  出土于福州茶园山许峻墓。盖面微弧,盒身弧腹,平底,盖面及腹部饰捶印如意,云纹,底部錾刻“张念七郎”四字。



浅褐色罗描金填彩花边广袖袍  出土于福州新店黄昇墓。因为它的袖子宽大,相当于袍长的一半,因此被称作“广袖袍”。这类大袍是贵妇在隆重仪式上穿的一种礼服,所使用的衣料十分珍贵。在炎热的夏季,尤其在南方的民间,罗因其质地轻薄、透孔,凉爽舒适,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高级丝织品。
南宋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出土于福州新店黄昇墓,裙身上窄下宽,下摆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上端接有横腰,两端系带。裙子透明轻薄、褶纹飘逸,给人以秀丽的美感,就好比宋人笔下的“珠裙褶褶轻垂地”。裙身下半段还印有金色小团花,造型优美,织工精致,保存较好,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服饰。



辰时(7点-9点)



  

宋代是福建饮食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烹饪技法变化多端,仅从宋泉州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观之,就有渍、淘、滤、浇、腌、酿、卤、拌、燥、焯、蒸、煮、熬、煎、烧、炒、煿、炸、煨、焙、烤、焖等二十多种;食材来源进一步扩大,调味品得到充分利用,加工和制作技术也更加成熟。比如《山家清供》菜谱的名称充满诗意,林洪大量引用诗歌并作出阐释,丰富了其饮食书写的内涵,体现了宋代文人的价值追求和独特个性,彰显了福建宋人清雅的审美趣味。
宋代寻常百姓家一般早上是不开炉的,他们大多出门用餐,街道两边会有伙计在吆喝叫卖早点。宋代的早点丰富多样,有撒子、煎角子、炊饼……作为资深吃货的苏轼,就对撒子爱不释口,作诗赞曰“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宋蔡襄《荔枝谱》明刻版  《荔枝谱》一书为中国古代论述荔枝的经典之作,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荔枝农学专著。



巳时(9点-11点)



 

宋人庞元英所著《文昌杂录》里提到,宋代的节假日一年有76天,但在《文昌杂录》所录的节日里面,无中秋放假的记载,为官者按例上朝,学子照常去学堂上课,闺阁里女子或约三五好友,一起赏花刺绣,打发时光直到南宋时期中秋节才放假一天。



  

南宋鎏金银“踏莎行”人物故事八角杯  银鎏金“踏莎行”人物故事八角杯,南宋遗物。银质,通体鎏金,八角口,卷沿,深腹,八角足,器内近口沿处錾刻弦纹、卷草图案一周,杯心錾刻《踏莎行》词一首,纵向楷书,共十行,錾点成字,每行字数不等,计六十一字。器外壁分八面开光,每面分上中下三格。上格錾刻卷草、金子芽图案,下格錾刻如意头、卷草图案。中格较大,分别压印凸花画面,有人物、花卉、房屋、骑马出行等场景。杯足外錾刻弦纹、卷草图案。





午时(11点-13点)



  

宋人注重养生,绝大多数人都有“昼寝”的习惯,喜爱午间小憩一会,午睡醒来慵懒的伸个腰。
两宋时期,随着福建开发的加快,福州、泉州、建州成长为国内有名的中等城市,许多市镇升格为县城,城内手工业与商业有了长足发展,商品经济相当繁荣,房屋建筑及人们生活起居所用器具的样式也十分丰富。宋人对住宅的装饰非常重视,富贵人家更是如此。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宋朝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四件雅事,因而用书画、花瓶、香炉、绿植装饰房间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宋福建人刘学箕《菖蒲记》记录家中盆栽菖蒲,所用器具十分考究,单是瓷器,就有龙泉窑青瓷、耀州窑青瓷、建窑黑釉瓷、景德镇窑青白瓷。士大夫卧室中另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设置是纸帐,其中尤以梅花纸帐为流行。



  

宋铜笔山  宋代的笔山可分为单体山峰形笔架、叠山形笔架、图景山形笔架、镂雕山形笔架以及便于外出携带使用的长条形笔架等。相对于前代,此时的笔山融入了宋人的雅俗之辨与隐逸之志,具有更浓的审美意识及高度象征意义。山体多琢为自然形态,尤其在南宋,那种连绵不绝、多层相叠的群峰景笔山更是常见。




未时(13点-15点)



  


在这个凉爽的节日里,宋人还会来场马球、捶丸、蹴鞠,简直欢乐无比。除了体育运动,此时宋人还会享受音乐。宋代福建音乐活动活跃,有歌曲、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多种表现形式。据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载:福州在谯门上设立“彩山”:“巍峨突兀,中架棚台,集俳优倡伎大合乐其上。渡江后停寝”。谯门是城市的制高点,乐伎伶人登楼表演,成为节日里最显眼的存在。此外,福建也出现了富有声誉的音乐家,包括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陈旸、律吕学家蔡元定、音乐家阮逸等。


  

宋灰陶立俑  属于泥制沙陶。北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盛葬之风重又兴盛,陶俑在宋代明器中仍占主要地位,其内容题材与社会葬丧习俗结合紧密。






申时(15时-17时)



 

宋代实行三餐制,故而,到了下午这时,肚子有些饿了,可以来点茶点垫垫肚子。约上三五好友,摆上几盏茶果,捧上一碗茶汤,十分闲情逸致。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北宋中期,在福建转运使蔡襄的推广下,斗茶在宫廷和士大夫之间传播。北宋晚期,在宋徽宗号召下,斗茶风靡朝野,斗茶的风靡也推动建窑茶盏的高产。



  

黑釉盏  这件兔毫盏,盏身里外都有细长的条状纹,形似兔毛,由此而得名。这种盏因为敛口、胎厚、腹深,还具有保温的作用。在出土的黑釉瓷足底和垫饼上发现了刻有“供御”“进盏”的字样。说明这种瓷碗曾大量进贡皇宫。



酉时(17时-19时)



  

月饼是中秋必不可少的甜点,宋朝时的月饼叫做“小饼”“月团”,吃货达人苏轼写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茶会散去,宋人还会摆上一桌夜宴。中秋时节,是螃蟹最为肥美的时候,这时候来一樽蟹酿橙,岂不美哉。
宋人过中秋,家家必饮酒。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吃着甜口的月饼,喝着酒,唱着歌,众宾颜欢。



  

南宋鎏金执银壶  该器物通体鎏金,有着弯弧形的长流,器盖上有圆柱形盖钮。盖与身之间有一条银链相连,器身布满双鹊对鸣团花图案。壶柄、流、足边都装饰錾刻卷草花纹,口沿上装饰有三角圆点纹。工艺精湛,纹饰华丽。




戌时(19点-21点)



  

晚饭过后,酒足饭饱。
作为养生达人的宋人怎能不在这个欢快的节日出门散步游玩呢?这时候他们会登高赏月,吟诗作画,留下一首首千古名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放水灯也是宋人喜欢在中秋节做的事。与元宵节放花灯不一样,中秋放灯主要是放羊皮小水灯,称为“一点红”。据《武林旧事》记载,“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宋长方形石砚  端石,石质润。长方形,抄手式。砚池自然下斜后高前敌,分二格。窄砚首与两侧砚唇相连;砚底凿空后高前低,前端与两侧相连,三边为足,平整着地,手可插入。



亥时-寅时(21点-5点)



  

宋代取消宵禁,宋人这天可以在夜市通宵达旦。“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


  

宋银铤   宋代银铤多为束腰状。两宋银铤的出土比较多,范围较广。束腰形银铤的基本型制为两端为平首或弧首,中间束腰,正面四角微微翘起。大量的出土实物表明,北宋银铤两端为平首,面宽背略窄;早期银铤延续了唐代风格。南宋银铤两端为弧首,面背宽度基本相同。






供稿|潘蕊颖(见习志愿者)

编辑|林雯  余洋

责任编辑|郑煦 李晓敏



福建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记录团队成长,分享服务快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