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爹》《娘》 懂孝悌 知家国”——彭学明作品分享会日前在内山书店和平大悦城店举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好书”获得者、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表示,自己虽是湖南人,却是天津培养出来的作家。
彭学明和天津的缘分始于1986年,那时他在湖南读大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文学期刊《散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散文,“文章前面附上了我的简介,后来我就收到了几麻袋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信。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促使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彭学明曾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评委,他的代表作品——长篇纪实散文《娘》和长篇纪实小说《爹》出版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被誉为当代散文高峰的现象级作品《娘》,以儿子的视角,深情记录了一位湘西大山深处的母亲如何以血泪和生命养育儿女,支持高考落榜三次的儿子走出大山。这是彭学明献给天下母亲的赞美诗,也是启迪天下儿女的孝悌经,累计销量超过200万册,引发无数读者共鸣。
“我工作后将娘接到身边生活,别人都觉得我孝顺,但我后来反思,她在世的时候,我并没有好好珍惜她,觉得她想做泡菜去卖、捡纸箱是给我丢脸,就不让她干这干那,口口声声是为她好,让她好好享福,完全没有在意过她的想法,把她关进了精神的牢笼。”彭学明介绍,之所以会写《娘》,是因为自己深切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娘去世之后,种种往事就像一道道刻在我心上的伤口。我想把自己的忏悔写出来,希望读者能引以为戒,更多地去理解父母,与父母成为朋友,也与孩子成为朋友。”
书中,母亲熬尽所有苦难岁月的坚韧和牺牲、特殊年代的人间冷暖、作者椎心泣血的忏悔,让人肃然动容、悲怆难忘。这部作品也被翻译成英文、日文、哈萨克文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彭学明说:“一位日本译者联系我,希望把《娘》翻译成日语。他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的娘,那这个家就和谐了;如果每个人都能善待他人,这个社会就和谐。一位美国译者跟我说,他在书中看到了中国的孝道文化,他觉得全世界都应该向中国学习,子女要善待、理解、孝顺父母,他想把这本书翻译成英语,让它传遍世界。”
在《娘》这部震撼人心的母爱经典出版后,很多朋友以及读者都催促彭学明写《爹》。可他当时并不愿意写《爹》,“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放下对爹的怨恨。我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爹和娘就离婚了,我没见过爹。因为没有爹,小时候总受欺负,所以曾经十分怨恨爹。直到偶然看到家谱上对父亲的点滴记录,我逐渐在亲人的回忆中走近爹,在心底与爹彻底和解。”
“我写《爹》的时候,就想不能写我一个人的爹,要从‘爹’的角度,在历史风云中演绎湘西父辈的英雄群像,勾勒湘西的时移世变。”于是,他将爹和湘西父辈放在嘉善阻击战、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中,虚实相间地记述了他们的家国情、英雄气、民族义,一部湘西的劳动史、抗战史、剿匪史、建设史也徐徐展开。
彭学明坦言:“我的创作灵感来自湘西土地和湘西父老,是他们让我的文字插上翅膀飞向全国、飞向世界,并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致敬湘西父辈的《爹》,荣获2023年度“中国好书”。
采访结束后,记者遇到了坐着轮椅来的读者张迅乔。他告诉记者:“因为行走不便,我和父母、长辈相处的时间格外长,我深感成长历程中父母恩情的厚重悠长。彭老师的《爹》《娘》立足故土小家,饱含家国情怀,书中的爹娘形象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爹娘的缩影。”
点个赞
再走吧
·稿件来源·
—天津日报—
制作:贺宇斌 编辑:张艳芬
审核:吕承刚 付昱
投稿邮箱:hprmwl@tj.gov.cn
和平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