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基因渗入使鱼类进化出对污染的抗性?

文摘   2024-10-29 00:00   上海  

Science

基因渗入促使大底鳉在极端污染下被进化救援

01


过去几十年里,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野生生物种群构成了重大威胁。这包括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塑料污染等,这些污染物能够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包括改变生物的生理和遗传结构。


即便如此,在极端污染的环境下,依然有一些生物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本文选择来自美国的大底鳉(Fundulus heteroclitus),来为我们揭示生命神奇的智慧。

不同抗性的大底鳉种群

02



加拿大底鳉不同抗性种群(图1A):抗性(黑色,R1到R3),中高抗性(红色,IH1到IH3),中低抗性(金色,IL1到IL3)和敏感(蓝色,S1到S3)。

鱼类对毒性物质的抵抗性与环境中的污染程度有关。通过心脏畸形发生率作为毒性抵抗性的衡量指标,发现污染最严重地区的鱼类,比正常致畸水平高1000倍(图1B、1C)。

鱼类体内的芳香烃受体信号通路(AHR)的脱敏化程度与污染程度成正比(图1D),AHR对污染物的脱敏化是鱼类抵抗性的基础。表明在这些中间抗性的种群中,个体对于有毒化合物的响应程度存在一定的变异性,但不是完全一致的(图1E)。


图1. 美国加尔维斯顿湾沿陡峭污染梯度分布的加拿大底鳉种群对污染的敏感性差异。(A))污染梯度按颜色划分,从低(蓝色)到高(黑色)。(B)暴露于PCB126的胚胎心脏畸形的群体变异。种群对多氯联苯诱导的心脏畸形的敏感性变化与(C)栖息地污染和(D) AHR通路诱导性(PCB126激活CYP1A)相关。(E)多氯联苯诱导的CYP1A活性在个体和种群中有所不同。


AHR基因突变导致其抗性变高

03


大底鳉种群遗传结构也与其地理位置相一致。这表明大底鳉的基因流较强,不同种群之间基因组的分化程度较小(图2A)。其抵抗性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近期的环境变化引起的种群规模减小,并伴随着一系列的进化过程和生态适应的发生(图2B)。伴随着强烈的自然选择(图2C)和种群下降(图2B),符合高抗种群中的进化拯救现象。最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高抗种群的AHR基因的突变对适应性表型至关重要(2E图)。

图2. 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A)邻居连接树表明种群沿着污染梯度聚集。(B)与清洁地点的种群相比,污染地点的种群有过多的罕见变异和核苷酸多样性基因组宽度的减少。(C)与两个敏感群体相比,每个抗性群体和中间群体的遗传分化。(D)基于抗性水平的共享离群区、聚类个体和种群遗传变异的多维标度(mds)。(E) F. grandis的一个缺失(约77 kb,在1号染色体上跨越AHR2a和AHR1a)在抗性群体。


 “借用”姊妹基因来适应高污染环境

03


对大底鳉F. grandis的姊妹类群-加拿大底鳉(F. heteroclitus)进行基因组整合分析,发现高抗性大底鳉F. grandis种群中出现了与加拿大底鳉 F.heteroclitus 更相似的遗传特征。在高抗性大底鳉F. grandis中,与加拿大底鳉F. heteroclitus的单倍型更相似,而不同于其他抗性的大底鳉F. grandis的单倍型(图3A、3B和3C)。带有缺失基因型的单倍型相对于不完全谱系分选而言更可能发生基因渗入(图3D和图3E)。

图3.来自F. heteroclitus的适应性渐渗证据(杂交)。(A)抗性F.grandis 种群与F.heteroclitus 之间的序列相似性(Dxy)进行计算,并将其与一个敏感 F. grandis 种群与 F. heteroclitus 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B)AHR缺失两侧的遗传变异在高抗性F.grandis 种群和F.heteroclitus更为相似。(C)第一个时间是AHR缺失周围1Mb的共同演化时间,介于F.grandis和南方F. heteroclitus之间,为0.0026个突变每个位点。这个数值比较小,说明这两个种群在这段基因区域上的分化时间比较近。第二个时间是intactF. grandis等位基因和所有F. heteroclitus之间的共同演化时间,为0.018。这个时间比第一个时间更长,说明这些种群在这段基因区域上的分化时间更加明显。(D)基因渗入仅限于抗性种群。(E)基于共系演化理论的推断方法,测试了基因渗入和估计选择的时间和强度。该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的适应模式。


结论

04


在高度污染的环境下,加拿大底鳉(F. heteroclitus)的少数个体在近期与大底鳉(F. grandis)杂交,将后者基因组中具有适应性的片段整合入了自己的基因组,进而获得了对污染物的抗性。


参考文献

05


Adaptive introgression enables evolutionary rescue from extrem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2019, 364: 455-457.

创作人:李加男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本文来源于第一届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学员作业。

【作业目录】

Nature | 海洋变绿显示气候变化趋势?

Nature | 休眠卵揭示了快速进化

Nature | 浮游植物与伴生细菌间的互作和交流?

Nature丨沿海浮游植物水华持续加剧?

Nature | 气候变化严重恶化水质?

Nature | 捕食者死亡事件重塑食物网?

Nature | 三角褐指藻基因组揭示硅藻基因组的进化历史

Nature | 印澳群岛为什么是“生命的热点”?

Nature | 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使鱼类越来越毒?

Nature | 海洋热浪不会影响底栖鱼类?

Nature | 汞污染停止8年后,鱼体内还残留多少?

Nature丨全球湖泊浮游植物水华持续增强

Nature | 海草与海洋细菌的“氮合作”

Nature | 全球河流与溪流的甲烷排放

Nature | 温带湖泊急需“氧气罩”?

Nature | 环境DNA揭示了格陵兰岛200万年前的生态系统

Nature|基层保护区构成的网络能保护热带河流鱼类多样性?

Nature | 巨型珊瑚为大堡礁敲响警钟

Nature | 未来海洋硅输出的增加将导致全球硅藻的下降

Nature | 汞污染鱼群的恢复

Nature | 尘埃撑起南大洋三分之一生产力

Nature | 洞穴鱼用胰岛素抗性适应低营养环境

Nature | 从生态位组装向扩散组装的转变

Nature | 气候变化对水质的极端威胁

Nature | 超越蓝鲸的古鲸

Nature | 温带湖泊的广泛缺氧

Nature | 全球湖泊浮游植物水华持续增强

Nature | 模型系统可以揭示珊瑚细胞如何吸收和驱逐藻类?

Nature | 甲烷生成和硫酸盐还原同时出现在缺氧盐沼沉积物

Nature | 基因组解释海马特异形态演化?

Nature | 巨型病毒的广泛内源化塑造了绿藻的基因组

Nature | 根瘤菌与硅藻共生体填补海洋中“缺失”的氮

Nature|湖泊和水库中的塑料碎屑

Nature | 基层保护区能提升热带河流鱼类多样性

Nature | 全球河流生态系统的代谢和碳循环

Nature | 二氧化硅与硅藻的恩怨情仇,竟是海洋酸化在操纵

Nature | 全球河流与溪流的甲烷排放

Nature | 海洋新发现--古希腊掌管“固氮”的神

Nature | 捕食者大量死亡重塑了食物网结构

Science|水层和底层鱼类对人类压力的迥异反应?

Science | 海洋浮游植物吸收DMSP

Science|海中“媒婆”:等足类介导红藻授粉

Science | 生态系统管理比增殖放流更能提高鱼类种群

Science | 海藻的固氮细胞器

Science | 一年生鳉鱼:不依赖“葫芦娃”的体轴形成机制

Science | 浮游生物生态尺度上的进化

Science | 海洋藻类中的固氮细胞器

Science | 当食物网结构无法适应海洋变化时营养金字塔会重组

Science | 大型海洋植物是全球重要碳汇

Science | 消失的海洋塑料汇?随着河流而去

Science | 人类对全球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Science | 恢复湿地的生物地貌反馈,以重建全球生物碳热点

Science | 基拉韦厄的熔岩如何滋养了贫瘠海域的浮游植物?

Science | 浮游动物如何集群?

Science | 人类已威胁世界一半的淡水鱼类?

Science | 蓝藻能猎杀老鹰?

Science | 鳉鱼的体轴形成机制

Science | 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红树林生存?

Science |  新烟碱类杀虫剂如何摧毁水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届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通知 | 华东师大第一届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报名简章

Day 1 | 研究生暑期学校开学典礼圆满举行

Day 2 | 崇明东滩研学活动:深入探索生态保护与湿地研究

Day 3 | 暑期学校之专家报告和金山廊下镇生物多样性体验中心现场研学

Day 4 | 暑期学校之专家报告和参观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岛

Day 5 | 暑期学校之学员科学前沿交流及毕业典礼

第一届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优秀学员及结业学员名单


生命的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海洋与生命》《水生生物学》《动物学》和《水生生物学原理与进展》师生们的学习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