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摆脱泥泞的力量
你好,我是昱子。
再见爱人热度不断。
节目的嘉宾、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也趁热打铁推广她的家庭教育课程,购买课程的家长可以与教授连线十分钟。
但在最近一次连线中,沈奕斐却失去了风度。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位职场妈妈,爸爸长期不在家,家里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被诊断为ADD,注意力涣散综合症,专注力不够,学习拖延、自制力也有限。
小女儿比较自觉,但最近小女儿脾气大,向妈妈反馈说在学校压力大。
面对小女儿的暴躁,妈妈想寻求沈奕斐的帮助。
随后,沈奕斐对这位妈妈表示:
你把两个孩子都养出了问题。
她对妈妈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指责。
在连线中,沈奕斐老师表现得十分强势,不停地否定对方,“不不不”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她说的是否在理呢?
我们来看这位妈妈的问题。
妈妈说,由于大女儿的专注力问题,她每天晚上都要陪着大女儿,甚至就连吃饭、睡觉这种事,都要监督大女儿完成,否则大女儿会拖延到十二点才上床。
这个孩子目前六年级,正是小升初的阶段。
对此,沈奕斐表示不解,“都六年级了,应该是事少的时候,怎么你就非得有这么多事呢”。
她举出了自家的例子,说自己的孩子三四年级后就不需要她再管了,她还觉得自己无事可做、略有失落。
妈妈接着解释,小女儿是可以自我管理的,但大女儿不行,一方面做作业很啰嗦,半小时的作业要拖延两小时做完,另一方面,生活自理能力也不行,需要外力监督。
对此,沈奕斐很不耐烦地打断:
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吃饭、睡觉是没问题的,如果睡觉都有问题,那就是脑子有病了。
这迫使妈妈想进一步解释,说孩子就是从小学习状况不佳,已经被确诊为注意力重度障碍。但沈奕斐气愤地指责起了注意力问题的“过度医疗化”,认为孩子之所以这么早被确诊问题,是证明妈妈太焦虑了。最后,沈奕斐还不忘对妈妈一顿输出,指责这个妈妈不懂倾听,规则太多,导致她家孩子出问题。沈奕斐指责妈妈不懂倾听,但她自己却连妈妈基本的陈述都没听清。沈老师是社会学方向的研究者,近几年在网络尤其活跃。我早期也阅读过沈奕斐的书籍,她的书籍中分享的多为个人养育经验,更多可以定义为一个母亲的育儿分享,谈不上多少学术性。而她的连线,与《再见爱人》的争议嘉宾麦琳同样,都呈现出满满的自我中心感。可惜,她并不了解、也没有多少意愿了解对方家庭的实际情况。有些注意力分散的小孩,不要说做作业拖延,就连洗脸、刷牙这种小事,都会拖延上很长时间,大人很难明白:实际上,之所以这么耗时,是因为这些孩子大脑执行功能的滞后。但对于多动、不专注的孩子,这个“油门”没装好,踩一脚、两脚、好多脚,他的车辆可能都不怎么能驱动。由于小孩主动性不强,大人就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则,期望能通过外设的规则,“逼迫”孩子自主驱动。当然,对于这些慢发育的娃来讲,规则的效应通常没有明显。它们是妈妈“火车头”拉动孩子跑的结果,而不是孩子不自驱的原因。太多的专家,一旦发现孩子有问题,都会习惯性地这么认为。她举例了一个海员家庭,爸爸常年在外,但孩子成长得很好。为什么一个爸爸常年缺位的家庭、孩子成长得好,就可以衍生出“爸爸的功能完全可以替代”这样的结论,但一个妈妈常年在位、孩子成长得不够“完美”,就可以理所应当地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妈妈的错呢?哪怕是同为女性的“教育专家”,也会忍不住鞭笞其他不够“完美”的母亲。前段时间,育儿界的两位大V——小土大橙子和李雪,就掀起了一轮骂战。骂战的起因,是小土在自媒体上分享了自家孩子ADHD(多动和注意力分散综合症)的体现和学业情况,李雪、尹建莉等教育专家看到后,便抨击小土身为“教育达人”,孩子竟然被教育出了“多动症”。但我觉得,对于小土而言,一个母亲可以坦白地去分享自己孩子遭遇的挑战和努力解决的过程,非常难能可贵!相比之下,多少所谓“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不就是因为幸运地在生孩子时抽中了一张“基因彩票”,或者在某个阶段正好赶上了时代的浪潮吗?尹建莉的独女考上了北大,她就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代言人。尹建莉和李雪当然有所长,但以此否认她人真实经验的分享,是不是该问一句:但如果别人抽中的地图是崎岖蜿蜒,那请不要嘲弄别人不努力。专家的傲慢,除了在伤口上撒盐,我看不出有多少用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先天基因的作用,也有后天养育的作用。还依靠父亲、亲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偶发状况。养育是一种综合的、叠加了必然与偶然的多因素结果,而非充分条件的必然推演。它不是否定了一个心力交瘁的母亲,就可以换来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她能觉醒于自己的被捆绑,才能开始为自己松绑、为孩子松绑。“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在这条漫长而曲折的育儿路上,有无数的母亲与你同行。作者/号主:你好,我是昱子,曾是一位新闻主播,如今在新媒体浪潮中挣扎求存,曾是一个高考状元,如今为娃的学习苦恼不堪,曾一线采访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G20峰会,如今却在锅碗瓢盆中奏响平常日子的交响乐……生活就是如此变化不断,学着去接受、去辨析、去成长,与我一起,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总有一天,会找到更好的自己!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二孩妈妈进化论,一个温暖、有趣、有用的成长伙伴💓
关注我,你可以得到:
努力却不焦虑的育儿方法❤️
跌跌撞撞却勇敢前进的生活态度👊
摆脱琐碎细节,实现妈妈的进化➡️
精选商品,花得更少、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