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流媒体系统筛选“2024留声机古典音乐奖”唱片(上)

文摘   2024-10-03 16:08   上海  
留声机杂志年度大奖(Gramophone Awards 2024)11大类的66张入围名单,8月27号在各大音乐媒体上公布了。随后,又于9月初公布了一个Shortlist,最终入选名单讲在10月初公布。

古典音乐相对论从2022年开始介绍了这些入围唱片并做出了自己的推荐。

与前两年不同的是,2024年入围唱片我们决定每个品类只选出一张我们最喜欢的曲目/录音,有一些之前在古典音乐Daily推荐过的,我们也会在文中附上链接供大家参考。

进入正文前,我们还是先聊几句留声机杂志的年度大奖。

我记得曾经有一些年,发烧友之中流行遵照“TAS上榜名碟”、“留声机世纪百大唱片”、“日本唱片艺术名盘300”,我和springson当然不能免俗,也努力的按照这些不知道转了几手的“圣经”购买CD,当然要承认的是在“两眼一抹黑”的阶段。

这个水准的按图索骥总比按照香港出版的《CD圣经》或者是国内媒体人东拼西凑的各类“圣经”靠谱不少,不过呢,时间长了,我们俩还是对于几个舶来品“神圣榜单”产生了怀疑,

  • TAS的榜单选择是“唯音效论”,曲目和演绎都十分不堪;
  • 留声机杂志世纪百大唱片偏向英国本土唱片公司、曲目和音乐家,版本非常保守;
  • 日本唱片艺术名盘300则是唯大师、巨匠是瞻,一味吹捧“至高无上”的名家唱片,由此也明白了伟人说过的话“除了沙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

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经历不同,品味不同……


一切的微小不同最终造就了这些榜单的“同”和“不同”,这可能也是后来我们又开设了古典音乐Daily的重要原因,发烧友能够多听新唱片,多关心新录音,不要每天埋在“故纸堆里”被大师们“绑架”一直听陈年宿货,放眼看去年轻音乐家们绽放的花朵会更加娇艳!

回归到2024留声机杂志年度大奖,我们所以多次分析,深度转发,因为认可这些以后也许可以成为旷世经典的新录音,让我引用并“篡改”小说《三体》中的句子结束这段不算前言的前言,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我们一定还能和这些唱片相见的。”

为了筛选最终录音效果,采用以下流媒体监听系统:

  • 数播:一套是Wadax Reference Server,一套是搭载Ultra USB输出的Dual Pinkfaun
  • 解码器:Wadax Reference DAC
  • 功放:SPEC MG1000
  • 喇叭:西班牙洛伦佐LM1



文章有点长,正逢节日,分两天刊发。



1. 室内乐(Chamber)


室内乐入围的6张唱片,三张小提琴专辑,一张大提琴专辑,两张室内乐重奏专辑(含女高音芭芭拉 汉尼根—Barbara Hannigan参与的20世纪室内乐专辑)。

从演奏家来说,无疑我和springson会选择小提琴家维特哈斯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第二张,因为她在上海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全本音乐会完全征服了我们。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第3、7、8号(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Nos 3, 7 & 8),安特娅·维特哈斯/小提琴(Antje Weithaas),德内斯·瓦里翁/钢琴(Denes Varjon),CAVi唱片录制发行,2021年12月录制于科隆德意志广播电台室内乐音乐厅(Deutschlandfunk Kammermusiksaal, Köln),2023年9月发行。


我和springson在上海现场听维特哈斯的巴赫小无之前,听唱片“预习”,发现这位不显山不露水的大教授特别喜欢的“对比”,她的小无唱片就是用巴赫拼配伊萨伊来做风格上的对比,到了已经完成的这套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同样如此。

一般演奏家们录制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会按照作品编号决定前后顺序,维特哈斯的全集第一张选择了第二、第四和第九奏鸣曲,两首A大调一首a小调,做调性上的对比同时也用第九“克鲁采”奏鸣曲为首集添彩,入围的这一张则是选择了第七、第三和第八,这张专辑选的曲目是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名气比较逊色的,但却拥有者最强烈的戏剧性。

戏剧性,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之一,从古希腊古罗马传递沿革的戏剧性,虽然在贝多芬身后即刻就被极端个人化的浪漫主义情绪所取代,但是贝多芬是这种传承有序的表现方式最后,最伟大的描绘者,在他的钢琴奏鸣曲里尤甚,即使两件乐器构成的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无时无刻的不再强调古典主义结构的平衡和戏剧性冲突。

本集的第一首-第七奏鸣曲、第二首第三奏鸣曲是贝多芬英雄主义的“完美人格”于小提琴领域的记录,维特哈斯恰恰就是这种情绪和表现方式最好的载体,她的运弓和分句,总是在气息和感情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承转合。

例如第三奏鸣曲第二乐章富有表现力的柔板(Adagio con molt' espressione),维特哈斯和钢琴家瓦里翁处在层层递进的状态,二件乐器在竞奏和伴奏关系外,互为借重互为依托,把柔板之中所包含的潜在力量的增长表现的淋漓尽致。

翻阅大卫/奥柏林,格鲁米欧/哈斯基尔,克莱默/阿格里奇这些已经被历史记录的版本,没有人像维特哈斯与瓦里翁这样注重一切的细节塑造,这样基于巴洛克精神的古典主义伟大作品录音,我和springson都不禁击节赞叹!伟大的古典主义,回来了,贝多芬,回来了!

今年的上海演出

我和springson对于维特哈斯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唯一推荐基于我们两个人在现场获得的强烈感受和明显的偏向,The Finalists入围的3张,我觉得都不错,尤其是中提琴家蒂莫西·里多特(Timothy Ridout)的专辑《致敬中提琴家莱昂内尔·特尔蒂斯》(A Lionel Tertis Celebration)。

选曲非常好听,双CD套装曲目够多,一次可以挺过瘾,我们希望里多特的中提琴专辑能够最终胜出。



2. 合唱(Choral)


如前所述,留声机杂志的选择是有明显的英国偏向性,从这次合唱录音6张入围唱片看,

  • 戴留斯《生之弥撒》(Delius: A Mass of Life)
  • 埃尔加《杰隆修斯之梦》(Elgar: The Dream of Gerontius)
  • 蒙特威尔第《真福童贞女的晚祷》(Monteverdi: 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 Pygmalion, Raphaël Pichon)
  • 帕里《选自雪莱“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中的场景》(Parry: Scenes from Shelley's 'Prometheus Unbound')
  • 斯坦福《安魂曲》(Stanford: Requiem)
  • 蒂皮特《我们时代的孩子》(Tippett: A Child of Our Time)

6个入围唱片,竟然有5张是英国作曲家的作品,虽然令我震惊,但丝毫不意外。

除了帕里的那部作品,剩下四部英国作品我还算比较熟悉,做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不否认这些作品在世界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尤其是英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戴留斯写作的宛如瓦格纳《神界的黄昏》一般凄美壮阔的《生之弥撒》,埃尔加作品中最浪漫的一部《杰隆修斯之梦》,蒂皮特那部与时代脉搏紧紧相连的人文主义大作《我们时代的孩子》……

即使这些作品再好,一次入围5张,实在是没法交代,我于是把自己的一张选票投给了蒙特威尔第。

蒙特威尔第《真福童贞女的晚祷》(Monteverdi: 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皮格马利翁乐团/拉斐尔·皮雄(Pygmalion, Raphaël Pichon),Harmonia Mundi唱片录制发行,2022年1月在巴黎圣灵教堂录音,2024年3月8号发行。


蒙特威尔第的这部《真福童贞女的晚祷》发表于1610年,是他在曼图亚宫廷效力期间,题献给教皇保罗五世的,由14部分组成,可以满足当年罗马教廷最全面的晚祷仪式需要。

这部作品即使今天听起来,比起与蒙特威尔第同时代作曲家的同类作品,依然有“耳目一新”之感,频繁变化的节奏,不断更替的织体语言,给这种传统上基于格里高利圣咏而来的拉丁文晚祷音乐全新的生命力,当代的古乐演奏领域,《真福童贞女的晚祷》和他的歌剧《奥菲欧》、《尤利西斯还乡》、《波佩阿的加冕》都是上演律最高的一类。

传统上对于《真福童贞女的晚祷》,在演绎上更注重体现圣乐仪式感,强调音乐的空间感,比如加迪纳和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蒙特威尔第合唱团的两个著名版本,DECCA和ARCHIV录音,虽然录音时间有一定距离,而且第二次录音加迪纳选择了来到蒙特威尔第后半生任职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试图还原文艺复兴时期的“原声”。

但是我认为庄严由于,人性不足,而潜藏在圣乐仪式中的点滴人间乐思,恰是蒙特威尔第这位牧歌大家最动人的篇章,拉斐尔 皮雄和皮格马利翁乐团的新录音正是我一直期待的。

出生在1984年的皮雄从小就在凡尔赛童声合唱团唱歌,变声后又进入到 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学习,主修男高音,辅修小提琴和钢琴,在老一辈古乐大师莱因哈特等人的教导下,迅速成为欧洲古乐领域不容忽视的一位新人,2006年他创建了皮格马利翁乐团,这支乐团拥有一个古乐团和一个合唱团,阵容严整且长期共同排练、演出,在皮雄的训练下可以深度体现指挥家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阐释。

皮雄版《真福童贞女的晚祷》,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无所不在的“柔和”,这种有别于前辈录音的柔和,让以前很多被雄伟壮阔所掩盖的音乐细节,作曲家对于作品巧妙的乐思设计,都在细腻柔和的声音中浮现出来,但这些细节又没有妨碍整部作品在戏剧性上的立意,最终我们从皮雄的录音中既可以感觉到蒙特威尔第超乎前人的戏剧结构,又可以体验他细致入微的“小心思”。

另外值得一提的唱片录音地点,巴黎圣灵教堂位于第12区,这座天主堂完全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外表覆盖着勃艮第砖块,有一个方形的中殿,上面坐落了一个直径22米,高33米的圆顶,灵感来源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在这座现代东罗马君士坦丁风格的建筑中,神圣与世俗的声音奇妙的和谐,为我们献上了最好的一版《真福童贞女的晚祷》的录音。

留声机的编辑们把The Finalists3张入围都给了英国作品,这个我也说不出来什么了,随他们去吧。


这3张里面,我还是偏爱戴留斯的《生之弥撒》(Delius: A Mass of Life),这版LAWO公司录音的CD中,有我很喜欢的英国男中音罗德里克·威廉姆斯(Roderick Williams),还有挪威卑尔根爱乐乐团(Berge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英国指挥家马可·埃尔德(Sir Mark Elder),录音也不错,希望他们能够走到最后。





3. 协奏曲(Concerto)


协奏曲的6张入围唱片中,即可以说“多姿多彩”,又可以说“千篇一律”。

多姿多次指的是入围作品的作曲家来自波兰、捷克、德国、英国、俄罗斯,千篇一律指的是魏因博格、巴切维奇、巴托克、布里顿等人都是现当代作曲家,虽然风格有所区别,但是古典主义完全没有作品入围。

浪漫主义入围的勃拉姆斯、德沃夏克(非唱片主要曲目)和拉赫玛尼诺夫从年代也偏向晚近,这和上一部分大多选择英国本土作曲家其实犯的毛病一样,通俗说是有点“顺拐”。

曲目上巴托克的钢琴协奏曲份量很重,是近现代作品的顶尖之作,但是PENTATON艾马尔(Pierre-Laurent Aimard)和旧金山交响乐团/萨洛宁(San Francisco Symphony, Esa-Pekka Salonen)的新录音不算很出色,于是我决定还是选择王羽佳的拉赫玛尼诺夫“一夜马拉松”。


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1—4、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s & Paganini Rhapsody),王羽佳/钢琴(Yuja Wang (piano)) 洛杉矶爱乐乐团/杜达梅尔(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Gustavo Dudamel),Deutsche Grammophon公司2023年9月1号发行,2023年2月9号至19号,洛杉矶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录音( 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Los Angeles)

昨天还有朋友问我,你觉得王羽佳弹琴怎么样,我想了想回答“我个人不喜欢王羽佳弹琴的风格,但是她能力和体力真是非常强大,比如拉赫玛尼诺夫协奏曲的一夜马拉松,我想全世界也许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可以完成,但是她第一个完成了,这就是本事”。

王羽佳是一位新时代的古典音乐明星,与传统意义上的钢琴演奏家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她和同龄的一代音乐家,许多人是被唱片公司、经纪公司按照流量明星的标准来塑造和包装,超强的技术能力,超强的体力,超强的亲和力与经过打造的身材,脸蛋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话题,都是流量明星所必须的。

2023年为了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做为作曲家生命最后几个月的栖居地—洛杉矶,杜达梅尔与麾下的洛杉矶爱乐乐团携钢琴家王羽佳,连续两个周末上演了音乐史上的“疯狂行动”,从下午四点到晚上酒店,连续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从唱片公司和当地媒体发布的视频上看到,一票难求的现场,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叫好,能在现场共同见证历史,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一定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吧。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我认为有两级“台阶”,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台阶,1997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杰弗里 拉什主演的《闪亮的风采》(Shine)讲述了一个钢琴家的不凡经历,并且在全球观众心中树立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技术顶峰的概念。

那时候即使不听古典音乐的人似乎都知道拉三钢协特别难弹,王羽佳的时代,无论她和她的同龄钢琴家,能够成名成家的,没有人在畏惧拉赫玛尼诺夫的协奏曲,技术上早已是坦途。

然而第二级台阶,如何能把旋律优美,配器精湛,动态磅礴,但是自带浮夸气质的这些协奏曲弹的有点更深邃的感情色彩,略带点内省,除了力度和速度激烈变化之外,织体、和声上再多分析和重构,这样的拉赫玛尼诺夫协奏曲就会除了“爽”和“刺激”,还能让听众音乐会散去后,回味回味今晚的曲目。

很遗憾的是,我不认为王羽佳的演奏已经迈上的第二级台阶,之所以选择这版唱片,还是被她和乐团、指挥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感动了。



4.当代音乐(Contemporary)


曾经在相当长的阶段,我完全排斥当代音乐,记得上本科的时候,作曲系同学们的音乐会,我偶尔会去听听,完全找不到旋律的奇妙和声效果,不知所云的音乐语汇。

还有个同学知道我是发烧友,问我有没有武满彻的唱片,我那时候都不知道武满彻是谁,但是能感觉到这个作曲家应该是作曲系同学们很崇拜的时髦人物(后来听过武满彻的音乐后,我到认为崇拜的没错,武满彻的音乐语言不是完全背离传统,大部分作品都特别好听,这些同学崇拜半天怎么不认真学习武满彻呢?)。

当代音乐入围的6张唱片包括了韩国作曲家陈银淑,英国作曲家卢克·贝德福德,艾米丽·霍华德,约翰·皮卡德,芬兰作曲家塞波·波乔拉,凯佳·凯亚萨里亚霍。

作品形式有管弦乐,协奏曲,人声和乐队,圣乐等等,英国和芬兰都是当代作曲家很活跃的地方,入围唱片出自这里,我没有什么异议,我耐心的在流媒体上把这6张唱片浏览了一遍,除了有两张是完全发出“鬼叫”,余下的还都可以听听,我从中选择一张圣乐来介绍。

约翰·皮卡德《乱世弥撒》(John Pickard: Mass in Troubled Times)科洛 阿伯特/小号(Chloë Abbott (trumpet)) 戴维 古德/管风琴(David Goode (organ))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合唱团(BBC Singers)马丁·布拉宾斯/指挥(Martyn Brabbins) BIS唱片2023年9月发行,2022年10月13、14号在伦敦汉普斯特德 圣裘德山教区教堂录制 SACD


这张英国当代作曲家皮卡德的作品集,主打曲目名为《乱世弥撒》,是作曲家对于海顿在1798年拿破仑战争中创作的《纳尔逊弥撒》所做的现代人回应,作曲家有感于海顿发表作品时身处时代的不确定性,犹如自己现在的经历。

皮卡德与作家Gavin D'Costa合作完成该作品,后者设计出一套复杂的文本,借鉴了五种语言的多个来源,讲述了一对父女从海上逃离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的虚构故事,语言之中还包括了三种中东语言,虽然从作品的形制上是引言、慈悲经、荣耀经到羔羊经这样的典型弥撒,但因为语言复杂导致音乐上同样复杂和多变,让这部作品除了当代音乐的奇妙音效之外,更具有了一些直指人心的内在力量。

虽然我自己并不是那种对此类欧洲难民作品“感同身受”的人,但《乱世弥撒》在底蕴上并没有试图完全割裂和古典和声、对位的关系,皮卡德保留了海顿作品的一点点元素,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当代大厦。

除了主打作品外,同一张唱片上的三首拉丁颂歌、在光熄灭之前、哪里有同情心和爱、《参宿四》、圣母颂歌等他更早期的作品,我认为从悦耳程度上,比这首主打曲目更好听,有无伴奏合唱,也有为小号和管风琴写的重奏作品,BIS录制的SACD效果出众。

从Shortlist里看,我已经猜到其中唯一有传统音乐元素的会被“干掉”,即使我很早之前就明白当代作品已经基本失去了大众的欣赏性和娱乐性功能,成了不知所云的矫情玩意,但我依然会对把“鬼叫”单独列出一项表示遗憾。




5.早期音乐(Early Music) 


我曾经是一个早期音乐的忠实爱好者,那几年时间已经几乎不听浪漫和晚期浪漫,曾经最爱的马勒被弃之如敝履,早期音乐的唱片从巴洛克回溯到文艺复兴,到中世纪,到早期基督教圣咏,朋友说我就听“嬷嬷们唱歌”。

今天回忆,是为什么,一方面是的确对早期音乐感兴趣,这种兴趣既有音乐的也有历史和文学的因素,另一方面就是单端300B胆机推TANNOY的早期粉磁单元音响,全频驱动力根本不具备听大爆棚不可能,冥冥中就越听越素,越听动静越小,曾几何时还以自己的音响系统声音“白幼瘦”为荣,这种“不健康”的系统扯住听音乐的后腿不少年呢。

2024年早期音乐入围的6张唱片中,5张是文艺复兴作品,分别来自路德维希·达瑟、若斯坎 德普雷、德·拉絮斯、雅各布·奥布雷赫特、托马斯·威尔克斯,1张是巴洛克作品,来自海因里希·许茨,6张唱片均已声乐为主(早期音乐的局限性,宗教作品为主的时代)。

文艺复兴的音乐相对更为纯净和单调,我选择推荐唯一的巴洛克音乐。

许茨《意大利牧歌集》(Schütz: Italian Madrigals) 繁盛艺术团/保罗·阿格纽(Les Arts Florissants, Paul Agnew) Harmonia Mundi唱片2023年10月6号发行 2022年5月在巴黎录音。

海因里希·许茨是巴赫之前德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年轻时代文艺复兴的余辉还衍射在艺术之窗上,他自己则是早期巴洛克艺术的开创者和践行者。

图林根人许茨从小就和所有的欧洲有音乐天赋的小男孩一样,在教堂唱诗班演唱,黑森—卡塞尔伯爵莫里斯听过小许茨的演唱后,要求许茨的父母被小孩送到他的领地去接受初步音乐教育,接近成年的时候,伯爵还把他送到了当年的音乐圣地意大利,到威尼斯追随威尼斯乐派大师的乔万尼 加布里埃利学习了三年时间。

说起来这位当年圣马可大教堂的管风琴师加布里埃利,年轻的时候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公爵领地担任宫廷乐师,上了点年纪才回到了故乡威尼斯,对于来自德国的学生许茨,大师可谓倾囊相授。

1609到1612年,正是威尼斯乐派最鼎盛的阶段,加布里埃利的器乐作品和蒙特威尔第的声乐和歌剧作品都如日中天,而牧歌这种世俗音乐的重要题材也逐渐从简单的叙述谈情说爱,向着戏剧,对比,强烈的感情冲突发展,这张唱片中的《意大利牧歌集》是许茨给恩师加布里埃利交上的毕业论文,同时为当年的听众,也给今天的我们证明了另一位大师正在崛起。

《意大利牧歌集》对比许茨以后著名作品如《银天鹅》、《大卫诗篇》、《圣神交响曲》尚显得稚嫩,但是在这部作品编号为OP1 SWV1-19的19首长短不一的牧歌,既有威尼斯乐派精髓的双合唱团编制,又在字里行间体现出许茨对意大利语单词细微差别和其中情感如果通过音乐表达的尽在掌握,乔万尼 加布里埃利生命的最后三年是和他这位德国高足一起度过的,想必老师傅一定会因为看到如此美好的作品而倍感欣慰。

指挥繁盛艺术团的指挥家保罗·阿格纽自己是男高音出身,在他精确的指挥下乐团和年轻的许茨在他的作品中投入的思想产生了美妙的共鸣。



6.器乐类(Instrumental)


留声机杂志的奖项分类实在的过于细致,器乐类开一项,钢琴开一项,以前经常有“串台”的,今年还好吧。

入围的6张唱片里面,虽然有4张键盘乐,好在是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曲目为巴赫3张,1张是英国管风琴大师托马斯·托特(Thomas Trotter)的自选杂锦集。这些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唱片我不准备多聊,毕竟还是太小众了,且家里音响系统不行的话,听这些录音纯粹耽误自己的生命且影响家人、街坊邻居的听力健康。另外2张入围的是吉他和小提琴,我着重介绍小提琴。


伊萨伊 6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作品27号(Ysaÿe: Six Sonatas for solo violin Op. 27) 希拉里·韩/小提琴 Hilary Hahn (violin) Deutsche Grammophon公司2023年7月发行 2022年11月1号到12月19号录制于波士顿 GBH Music 的 Fraser 表演工作室。


近年来,小提琴家们录制伊萨伊这6首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热情高涨,似乎已经不逊于录制巴赫的无伴奏奏鸣曲和帕提塔了。光在我们的古典音乐DAILY中推荐过的新录音就不少,我还记得2021年的时候,正是气氛紧张到有点“疲”了,我居家办公时候在德国唱片网站瞎转悠,正好看见一套刚发行的茱莉亚 费舍尔拉的伊萨伊小提琴无伴奏,是双LP套装。

这套2017年在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音乐厅录制的唱片只限量发行500套黑胶,绝不发行CD,20多欧元的定价便宜到我以为看错了,马上下单了一套发给springson。

接到后听说特别好,怀着“囤积居奇”的不良心态,我立刻又下单10套,然而很不幸的是,估计和我抱同样心态的人还是存在,这单被网站砍了,LP套装光速售罄。

从21年到现在过了三年时间,我还是没能听到那套珍贵的录音。

伊萨伊本人是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也是公认现代小提琴家的第一位,在他自己职业生涯的顶峰,他的巡演独奏会上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伊萨伊的绝顶技巧和极端优秀的音乐表现力,从作曲家们题献给他的作品就能窥见一斑,肖松的音诗、弗兰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德彪西的g小调四重奏都是专门为了伊萨伊和他的四重奏组创作的。

他继承了维厄当、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演奏和教育谱系,并把这条伟大的血脉延续下来,而希拉里·韩学琴期间最重要的老师雅沙·布罗夫斯基(Jascha Brodsky)正是伊萨伊晚年的关门弟子。

伊萨伊作于1923—1924年间的这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分别题献给不同出身的年轻一代演奏家,西盖蒂、蒂博、埃内斯库、克莱斯勒、克里克鲍姆和基洛嘉都荣幸的位列于此,这套作品,我认为和巴赫的小无同样份量,也不光在于克服技术难关,更重要的是把这6组共15首乐器演奏的富于变化,不能15段拉的同样处理。

希拉里·韩,我和springson都不算太喜欢她,对比同龄的几位女性演奏家,例如茱莉亚 费舍尔这样的人,韩的演奏刚猛有余,柔和不足。

这套伊萨伊无伴奏从技巧上完成的非常漂亮,行云流水的演奏和录制完成,但是如果你愿意对比我们第一个奖项中推荐的那位前辈维特哈斯录制的同曲目唱片,你就立即可以发现,希拉里 韩的运弓是完全没有变化的,一个分句会用力到底,这样的好处是“琴声足够大”,特别震撼。

坏处就是音色、细节都乏善可陈,我在这个器乐奖项入围里不得不推荐韩的伊萨伊,也是不得已而用之,希望留声机以后取消这个无趣的分类吧。

未完待续,明天继续:钢琴、歌剧、管弦乐、声乐与合奏,歌曲。。。

古典音乐相对论
一切为了最好的音乐及重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