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故事】会昌戊子屠城事件

文摘   2024-11-18 12:08   江西  

编者按:故事是对古老历史的回忆和对灿烂文化的凝望。会昌是千年古县,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深厚,故事土壤肥沃,为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提供了精神动力。会昌县融媒体中心与会昌县史志研究室共同开设【会昌故事】专栏,讲述会昌故事,传播会昌声音,促进会昌发展。今天刊发第二十四篇:会昌戊子屠城事件。

戊子屠城是会昌县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屠城发生在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故史称“戊子屠城”。会昌戊子屠城事件是清政府屠杀会昌人民的罪恶行径。


一、源起

清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因为不堪忍受清廷官员的欺压勒索,江西提督总兵官金声桓和手下参将王得仁接受南明皇帝的册封,在南昌宣告起义反清复明。他们杀死清政府江西巡抚章于天和巡按董学成,传令全军二十万众剪掉辫子,变换衣服归顺南明朝廷。二月,王得仁向北攻下九江。三月,金声桓掉头南下攻打赣州,清廷将领高进库坚守赣州城,双方相持达七十余日。

江西十三郡起兵响应金声桓。其中,兴国烟兵萧国忠、姚章甫和把总王大勇等共同起事抗清,率数千人攻入兴国县城,杀死知县柴震龙、典史武尚仁,焚毁县衙。瑞金田兵首领江振曦召集数千田兵,围攻县城,杀死巡检陈宏先和教官龚一鹏,围瑞金县城数月。于都民军首领曾斌、罗聚奎等在禾丰聚集千人揭竿起义,攻打于都县城。

广东阎王总率众万余围攻龙南,杀死知县吕应夏。广东的降清明将李成栋也起兵响应金声桓,兵出南雄、韶州,占领信丰。

赣粤合纵,声势浩大,清廷为之震动,一面严令各地官员严防死守,一面调兵遣将剿杀各路起义军。

六月的一天,“土贼”杀死会昌典史谢延龄。

当天,知县邢以政就知道了谢延龄被杀的情况。他感到事态严重,便匆忙拿上印信,带着家属随从连夜出逃。

邢以政在会昌任知县的这大半年时间里,就已经对会昌县的士绅百姓不讨好自己而非常不满,怀恨在心。他明知会昌县城的百姓并没有反叛迹象,但典史被杀,自己却弃官潜逃,已经犯下擅离职守之罪,如果上司追究起来,自己难逃其咎,于是决定捏造事实、颠倒黑白,意图逃脱罪责。

几天后,邢以政悄悄溜进了赣州府,向巡抚刘武元禀报,谎称“会昌乱民”某某杀死谢典史是因为接受了金声桓、王得仁反清复明的伪檄,现在全城皆反云云,请求刘武元速速“发兵屠之”。刘武元对邢以政的话信以为真,派遣一守备带兵去镇压“会昌乱民”。


二、交涉

七月十三日,清军兵临会昌城下,四面包围,没有马上进兵屠城。

当年,于都“土贼”曾斌、罗聚奎等聚啸禾丰,刘武元发兵进剿。清军侦查兵报告说于都县民和“土贼”连通,清军将官商议后认为应该先屠城后攻打“土贼”。清军将这个意见上报刘武元,请求批准实施。于都县民也马上得到了这个信息,众人心慌意乱。恰巧江西推官苏峻大因为其他事务从宁都来到于都,于都民众便向苏峻大哭诉无辜,哀求救命。苏峻大急忙兼程进入赣州府,向知府刘武元力保于都县民没有反叛,不会反叛。刘武元相信了苏峻大,派遣飞骑拿着自己平时宴请府中文武官员的二只金杯为信物告诉领兵的将帅不得屠城妄杀良民。领兵的将帅看见信物,确认是刘武元的命令,就没有屠城。于都城民得以保全。

此次镇压“会昌乱民”的行动,上司刘武元是否会像于都事件一样临时改变主意?带兵的守备心里没底,决定延缓几日,静观其变。

会昌城的民众看见大军围城,知道大祸临头了,也想着效仿于都的做法,保全性命。不幸的是当时会昌没有出现像苏峻大那样的大人物可以逆天改命,会昌城民就想着以谦卑恭谨的申辩和金银财物的贿赂来乞求清军官兵放下屠刀,保全会昌县城民众的性命。

于是,会昌城民积极清洁打扫驿馆街道,作出准备迎接的姿态。全县的生员在城郊集合,去往中军大营拜见带兵的守备。守备接受了生员代表的拜见,听取了生员代表关于“会昌县民没有叛乱”的申辩。但守备没有采纳生员代表的申辩意见,而是给了诸生一个下马威,将前来拜见的一个年老的王姓生员代表,牵到南门外的槐树下残忍地杀害了,并割下其头颅,盛在盘子里让其他生员观看。这些生员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一个个吓得魂飞魄散、肝胆俱裂,连爬带滚地哭着回到了城里。

会昌城的世家大族代表人物赖士圣是明朝遗老,在明末崇祯年间曾任中书舍人,后转任兵部职方司郎中,他决定再去求见带兵的守备,进行交涉。赖士圣如愿见到了带兵的守备,他呈告守备,自己愿意倾尽家族的钱财资金送到军营充作军饷,用以证明会昌城民没有叛乱,请求带兵的守备不要屠城,“军饷”交割后,清军即刻解围撤兵。史载:带兵的守备“意亦稍缓”。赖士圣从军营返回城内,决定毁家纾难,他将族人家眷的金银钱物、首饰珠宝全数取出,又动员他姓家族也捐出金银财宝,总共足足有数千金,全部送往军营。守备收下赖士圣送来的“军饷”,却没有解围撤兵。赖士圣知道自己被守备欺骗了,守备是个贪婪凶狠的人,既要金银财宝又要屠城杀人,赖士圣感到绝望。于是,他紧急召集全族人,告诉全族人屠城已是在所难免,要借中元节祭神之机马上出城;也要迅速通知全城人马上逃命。随即,赖士圣自缢而死,期望以自己的死来消弭清军屠城的托辞,或许可以解救全城人的苦难。但事与愿违,赖士圣的死没有换来改变清军不屠城杀人的结果。

三、屠城

七月十九日凌晨,守备下令屠城。一声炮响、紧接着火光冲天,整个县城一片混乱,杀声连天。惊恐慌乱的人们面对三面环水的县城和四面八方的清兵,走投无路,纷纷冒死从城墙上往下跳,却不知成了埋伏在城墙下的清兵恣意杀戮的刀下冤魂。史载,清兵“无少长尽屠之”。

慌乱中,城中男女老少更多的是往南门奔跑逃窜出城,因为会昌城只有南面是陆地。清兵把守着南门,不让百姓出城。已经逃出城的百姓,被清军骑兵从后面追杀到沙河木桥北边。蹊跷的是,清军马匹都不肯走上木桥渡河,清兵没办法再追杀已经过了木桥到了南边的百姓,于是将桥北的男女老少千余人阻拦着赶回军营大肆屠戮,桥南的人则躲过屠杀,获得一条生路。所以,后人称呼沙河木桥的桥南为“放生桥”,桥北为“奈何桥”。

清军官兵大肆掠劫财物,会昌城的民居商铺、祠堂学宫、官私庐舍,被清兵统统付之一炬,尽成瓦砾。更有甚者,清军官兵不仅猖狂奸淫糟蹋城中妇女,而且将一批批所谓的“会昌叛民之女”掳掠到船上,强行送往赣州府军营,供赣州府的军官奸淫蹂躏。有些女子不堪凌辱奋起抗争投水而死,更多的是没能逃脱清军官兵的魔爪而被凌辱致死。

一天下来,会昌城尸体堆积如山,几乎与城墙内的女墙一般高,鲜血染红了河水,被屠杀的人数达万余人。

四、后记

当年,那些侥幸逃脱的人们,在赖士圣之子赖之冕、赖之捷兄弟俩的组织下,收集城中死者的尸骨,集中掩埋在城南茶园西北,构筑起二座义冢,并在其上建造万灵塔以供后人祭奠。

两年后的顺治七年(1650年),山东潍县人王洵任会昌知县。王洵到任后,触目所见,“城市人烟,寥寥数家。”

清军屠杀会昌人民的罪恶暴行,志书多有记载——

《宁都直隶州志·烈女志》记载:郭在中的妻子欧氏,会昌人,顺治戊子时,欧氏恰巧回归娘家,不幸被掳掠到船上。清兵要糟蹋欧氏,欧氏以死相拒,清兵不能得逞。欧氏心想自己终究免不了落入清兵之手,于是,把上衣严密地缝扣好,等船行驶到荜蓬滩的时候,欧氏跳进湍急的河水而死。

《赣州府志·人物志·烈女》列举了一批在会昌戊子屠城事件中坚贞不屈的女子:

郭同衍妻欧氏,戊子之乱,会昌城破,欧为兵掠,遂投江死。

邓祥生妻赖氏,为乱兵所执,触石死。

李欧氏,被执于兵,骂不绝口,刀刃洞胸而死。

刘庆祥妻欧氏,义不受污,投水死。

谢应鸿妻刘氏,为乱兵所掠,投水死。

刘庆助妻魏氏,被兵所执,恐失身,投五虎石脑潭死。

……

康熙六年(1667),任上饶府训导的瑞金人杨兆凤写了一篇《万灵塔记》,其中记述:“过了三日,会昌城被攻破,婴儿小孩也被杀,不能幸免,会昌城几百年繁衍生息的人口一下子消亡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于都县举人易学实也写了一篇《万灵塔记》,其中写到:“等到幸存者归来,看见满城都是赤裸裸的瓦砾,人们寻求殡葬死难者,很多尸体烧成了灰烬无法辩别。”

清乾隆年间,会昌人吴湘皋将清军屠城的惨状写进《杂志•祥异传说》,并为沙河木桥作了一首诗:

桥北桥南咫尺间,截然人鬼各分关。

放生已得魂犹散,无可奈何随马还。

戊子屠城事件对会昌县城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市镇街道一片废墟,人口锐减,十室九空。会昌县城原来有“沈半院赖半街”的说法,是指明末清初会昌县城的沈姓人口几乎占了全城一半的院墙,赖姓人口几乎占了全城一半的街道。但戊子屠城事件后,沈赖人口骤减,再没有几乎各占县城一半人口的现象了。

来源:会昌县史志研究室
编辑:罗紫月
编审:黄清元
审核:邹松泉
总监:廖红波 邹爱秀

-END-

 独好会昌客户端

传播会昌好声音 | 传递会昌正能量 

投稿邮箱:xhcsjb@163.com

中国会昌
传递政声 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