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曾在几年前推荐了苏力教授的《大国宪制》一书,称其为“一本被严重低估的书”,并强调它具有“极其精彩的理论原创性”,他还用了不止十期的《罗辑思维》节目专门介绍这本书。
罗振宇:
这是一本被严重低估的书,有极其精彩的理论原创性。
近日,在得到电子书会员五周年庆典的“我佩服的那些人正在读什么书”环节中,罗振宇再次强烈推荐了这本书。那么这本书究竟有何魅力?它深刻解读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让人读懂了其中的底层逻辑。
古代中国的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你可能关注的那些话题,都能在这里知其所以然。
上下滑动查看罗辑思维对这本书独特性的解读
这本书呈现出了一如既往的“苏力风格”,它的语句直击要害,修辞生动传神,术语避免铺陈,引用干脆利落。而鲜活的事例,不羁的用语,真诚的态度,更是吸引着哪怕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读者一起思考、探索。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天时地利人和
古代中国自有其来龙去脉
在这本书的开头,苏力老师就指出,古代中国这个“国”,相比起西方历史上的各种国,一直很特别。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就是个有模有样的大国了。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因素促成了中国的发生和构成?这促使着他专门考察在东亚这片土地给定的天时地利中呈现的“人和”,也即政治学和法学视角中的中国宪制。
他提出这样一个论断,这个共同体的长期存活,足以证明这些基本制度有令人无法拒绝和不能低估的强大正当性。他指出华北平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早早形成了小农经济和星罗棋布的村落共同体,这些村落共同体虽然存在高度同质性,但它们同时具有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因此并不天然趋向形成大的政治共同体。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 3500-前1500年)
然而,历史上有两大生存威胁,迫使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必须超越村落共同体,最终构建出一个超大型的政治体。首先是黄河的治理问题。黄河的频繁泛滥不仅威胁到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还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乱。
大禹治水图
治理黄河是一个需要跨区域协调的大工程,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政治领导力量,能够组织和动员广泛的民众参与到治水行动中来。因此,黄河治理的需求促成了跨区域的政治整合,形成了早期的国家雏形。
其次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社会在生产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缺乏足够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对后者存在更多需求乃至依赖。
红线为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界限。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不是道德高下或文明程度,而是残酷的生存竞争。
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使得游牧民族在气候寒冷时南下侵袭,给中原农耕文明带来了生存压力。应对游牧民族的侵袭,不仅需要军事上的应对,还需要内部的政治整合,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和文化认同。
面对这些外部威胁,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必须构建一个足够强大且具备广泛纵深的政治体,以有效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这种政治体不是局限于华北平原,而是必须扩展到更广的地区,通过整合各区域的资源和人口来确保稳定的治理。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超大型的政治共同体,它不仅依赖中央集权的官僚制来实现统一治理,还通过不断吸纳各地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国。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透过现象看背后的本质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是儒家提出的政治理想,苏力老师的这本书也围绕着这个逻辑顺序展开,但并不是简单重述那些理想主义的构想,而是剖析这几个命题背后的制度现实和历史变迁。
齐家层面指的是村落共同体的构成。在农耕社会中,村落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承载了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即便是政治精英,他们的生活起点和归宿也往往是村落。
因此,村落的安定与有序不仅是每个家庭的需求,更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治理整个国和天下所需的人、财、物基本都来自农耕村落。村落的构成和治理既要依赖自发的社会规则,也深受国家制度的影响。尽管皇权在村落层面并不直接干预,但村落秩序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国层面涉及如何在分散的农耕村落和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一个持久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古代中国,政治统一的核心是为广大农耕区提供和平与安宁,同时获得和确保小农的服从和认同,并要求他们通过税收、兵役等方式支持国家政治。
由于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各地的利益和问题各不相同,国家必须开发出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以平衡各地区的利益冲突,并通过官僚体制确保政令统一,防止地方割据,维持国家的长期稳定。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的一批秦代竹简,这些竹简记录了秦朝法律、行政制度、民事诉讼等内容。
平天下则是指中国如何在“治国”基础上,不仅通过军事斗争以及以军事为后盾的其他手段抗衡外部威胁,而且扩展并整合周边异质地区,将其纳入中华文明体系中。这不仅包括对周边地区的主动开拓,还包括对不同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容纳和自治安排。
何尊铭文中的“中或”(中国)字样,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纪录片《“字”从遇见你》。
“平天下”的主导者并不都是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王朝也均务实继受了与中原农耕更协调一致的文明,继承了中原历代王朝建立和发展的典章制度,分享了传统中国的“天下观”。中原王朝与边疆地区的互动和整合,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总之,齐家、治国与平天下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层相互勾连、又截然不同的宪制问题,而不是从自我“修身”出发派生出来的差序系列问题。村落构成了国家的基础,治国是保持国家稳定与统一的核心,而平天下则是中华文明扩展和整合的关键。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且复杂的国家构成体系。
借助历史又超越历史叙述
这是苏力老师常年思考的独到心得
这本书主要立基于中国历史经验,但重点不在考据史事,而是试图借助历史材料、重组历史记录、超越历史叙述,建构一种理论框架。
历史中国的制度和实践能否满足小农的社会和国家需求,最终不取决于小农们的欲求和追求,不取决于他们的用心良好或“邪恶”,而取决于在生存的竞争中,这些实践和制度能否通过长时段的考验和筛选。
这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使本书提出了诸多关键问题与洞见。
例如父子和兄弟这一纵一横二维关系有何意义?这二者如何组织构成了历史中国的村落,灵活有效地适应了各地情境,省却了若由国家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和信息?
从制度层面看,古代王朝把“不孝”定为重罪,却从未在法律上强求“父慈”,苏力老师提出了他的看法,例如“父慈”有自我执行动机、“子孝”则没有,等等,因此这是明智的制度设计。
又如古代特殊的男女大防。男女关系是村落制度得以持续的关键,但也是从内部颠覆和挑战村落共同体的最大风险源头,因此需要一套普遍且强硬的基本制度予以规制。
还如长城的作用是否被神化?其实,长城远不止一项军事工程,它是一项只对于农耕民族有意义,而北方民族拿不走、学不会以及学了也没用的技术;然而当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却也会以某种形式经营和维系此种防线。可以说,长城对于历史中国的构建、中华文明的生长发展意义深远。
1900年的南口附近的长城
以及为何中国古代没有公民?这是因为历史中国普通人只是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自在成员、村落共同体中的自觉成员;在这两个共同体中,普通人都能分享共同体内的分配正义,而无需处理近代西方社会借助公民身份应对的权利义务问题。这非但闪过了可能被公民概念套住的那种话语体系,更可能经此展现历史中国的某些沉寂经验。
总而言之,这是对古代中国的一次制度解码,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它对于世界各地无论古今的许多问题,也会有某些智识启示,包括实践的意义,也包括规范的意义。
《大国宪制》
作者 故宫·紫禁书院
出版日期 2024.09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阐释了包括了家族宗法、军事要素、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在内的历史中国构成因子,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国在小农基础上构建大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提炼。作为中外知名的资深学者,作者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这保证了本书内容的丰富性;坚持一以贯之的论证思路与宗旨,保证了本书内容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语言风格尤其独树一帜,保证了全书的可读性。
原价:96元
包邮价:66.2元
立刻领取新人5元无门槛优惠券
文轩九月的运作方式:社群+公众号+小程序。
大部分的优惠资讯、读书活动、购书活动、新书折扣、读书打卡都是通过社群进行的。以下为社群内容截图,这是个非常有读书氛围的圈子,欢迎各位书友一起读书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