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打造高三历史高效复习“新课堂”策略浅析

学术   2024-11-06 12:04   河南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新高考遵循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考查要求,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复习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迅速提升关键能力和落实核心素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新高考”背景下高三历史课为例,对高三教学中打造高效复习“新课堂”的策略进行探讨。




巧用“问题链”设计导学案

避免简单的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导学案是高三复习的重要抓手,导学案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复习效率的高低。那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导学案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呢?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设计“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来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在形成知识结构化的基础上去解决一系列问题,避免将低层次的梳理历史知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问题链”不仅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和任务,同时,层级化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将思考一步步引向深入,有效促进学生复习效果与高考要求的“对接”。


如“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这一专题的复习中,根据课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我以“任务单”的形式将问题“链条化”,共设计了五个任务(如图1)。任务一、二、三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基本梳理,构建起知识体系;任务四、五则注重将学生思维从基础性引向综合性,并强调了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这相互衔接的五个任务的完成,得出“中华文明秉持‘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善待外来文化,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汲取一切有益养分,在求同存异中尊重差异性、讲求和谐共生,使中华文明始终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一结论。


图1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问题链




围绕“大概念”构建“核心概念体系”

杜绝无效的知识堆积




高三历史复习课,厘清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纷繁的知识线索是最基础的任务。为此,我们可以围绕“大概念”构建“核心概念体系”。首先,需要明确该部分内容的“大概念”,再围绕处于中心位置的“大概念”构建起核心概念体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重组,把握好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散乱的概念群编织成符合逻辑和认知水平的概念结构”。“核心概念在复习课上的应用不能仅停留在概念教学,也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个知识归类夹和思维拓深口,而是应该将其作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透过概念和史实认识到学科知识的特征和规律。”学生能够清晰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学科知识的特征和规律,那么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就自然拥有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比如“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复习课,围绕“十月革命”这一大概念为中心,将十月革命背景知识中所涉及的“一战”“列宁主义”“布尔什维克”等概念,和十月革命影响中所涉及的“帝国主义”“民族解放斗争”“世界格局”等概念,以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核心概念构建起知识体系,对该部分内容的知识梳理更全面,体系构建更系统,素养落实更到位。(如图2)


图2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核心概念体系




养成善用“学习工具”习惯

减少低质量的知识记忆




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体量庞大、知识繁杂以及主体与专题交相呼应”特点,这使得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要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解决这一难题,“学习工具”无疑是一个好帮手。学习工具可以狭义地理解成“供学生在学习活动时使用的各类用具”,比如,公式、地图、表格、知识网络图等。学习工具既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认识,也能帮助学生分工合作、展开探究、准确表述,从而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工具的主要功能,了解学习工具的种类及其基本用法;选择学习工具宜拾级而上,由简单到复杂,不能操之过急,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选择不同的学习工具;运用学习工具要注重多种学习工具的组合,充分发挥学习工具的效能,有效提升复习效率与效果。将复习过程以及复习内容变得“可视化”,达成“将学习最终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这一目标。


如“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复习课可以较好地利用学习工具呈现出“可视化”复习成果。该部分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又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了联系和整合。学生若运用学习工具将该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即可迅速将知识、知识体系、关键能力内化吸收转化为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如图3)


图3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工具的应用




精选精讲“课后追踪题”

代替琐碎的知识训练




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是新形势下的高考单凭基础知识很难取胜。新高考考什么?是对我们每一位高中师生的拷问。“认真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找出其命题轨迹,从而把备考与高考无缝对接。”除了高考真题,一些高质量的模拟题也值得研做,所以,教师有一个重要任务——为学生把好练习题质量大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前研做各类题目,在归类、概念、拓展等方面充分备课,选出经典练习题。并且在课上能够精讲试题,不仅要做到每个题讲清道理,讲明试题背后考查的核心概念,还要洞察解答题目所必须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奠定好解决问题基础的同时,也能够形成宏大的答题思路,选择正确的答题视角,最终落到实处形成规范答案。




设计“情境型性作业”

防止乏味的知识应用




新高考要求“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景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所以体现核心素养的作业,应该强调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结构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作为教师,在精选精讲经典试题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创造性,设计注重新情境、凸显学科实践的问题探究作为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性作业”并非都是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科学实验等耗时较长的实操任务。在高三复习阶段,为实现高效复习,教师可设计多元的、分层的、多维的问题情景和思考视角,将教学评价和学习诊断融入作业当中,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同时,让学生们“如临其境”地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高中语文有一篇课文是鲍照的《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在高二阶段的语文课上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过精细解读,对这首诗“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文学手法非常熟悉。我们在复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请运用高中历史知识,对本诗歌进行鉴赏和解读。该作业凸显跨学科融合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引发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深度思考。


诚然,以上几点策略只是一孔之见,有待商榷和进一步完善。但高三历史复习课应该在学案制作、课程设计、习题讲解、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方方面面来思考提高效率的策略和方法,这是对高三教师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学生备考的关键帮助。


精彩回顾:





新高考难度提升、题型创新,掌握这些应对策略拿高分!


短板不补,高考受苦!各科如何快速提分?


速看!想上985/211,各科最低要达到这个分数!


重磅!2024新高考Ⅰ卷数学阅卷标准来了!


注意!山西省2025年普通高考补报名开始!


九师联盟视频号
九师命题研究视频号

☝ 长按二维码,关注视频号 ☝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素材(含图片)来源于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争议需要交涉,请及时告知我们,本平台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热烈欢迎关注、转发、收藏本微信平台消息

点个「在看」 金榜题名

九师命题研究
九师联盟命题研究,资深命题专家团队、一流作者队伍和严谨的研发流程;整合全国教育教学资源,精准教研,服务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