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高考录取率变迁:1977年仅5%;1988年23%;1998年34%;2010年69%;2020年90%

文摘   2024-08-24 23:59   四川  
过去40年,高考录取率一路飙升,是喜是忧?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无数人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当年57.9万考生中,仅录取2.7万人,录取率只有5%,史上最难进大学的一年。
就是说,20个考生里面,才有一个幸运儿能考上大学,其他19个人就只能回家继续种红薯了。
1988年,离开1977年过去了10年,高考录取率蹭蹭上涨到了23%
应该说,10年时间里,我们培养人才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3%的录取率,感觉还挺高的,差不多四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能考上大学。
那么剩下三个人呢?他们可能就要面临就业的选择了。
1998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大学扩招的前夕。
这一年高考录取率是34%,又涨了11个百分点,真是一年一个样啊。
可是,就在大家以为这已经够高的时候,次年高校就开始大规模扩招了。
此后的岁月,我国大学数量从1022所增加到2263所,翻了一倍还多。
大学生人数更是从398万猛增到2144万,足足是原来的5倍多!
2010年,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69%
按理说,这么多的大学生培养出来,国家的素质应该大大提高才对。
可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呢?
大学录取率高了,学历含金量反而下降了,这或许就是矛盾所在。
有人说,大学扩招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把那些原本可以直接就业的人给筛进了大学。
可是等他们毕业之后,却只能去工地搬砖、流水线打螺丝,还不如不上大学呢。
2020年,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90%,这意味着,每10个考生里面,有9个人都能上大学。
我倒是觉得这里有好的一面,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寒门学子走进高等学府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可是,大学生的质量是否真的有保证?
大学教授的质量又如何呢?
按理说,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应该伴随着师资力量的同步提高才对。
可惜的是,目前的现实可能并非如此。
很多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不得不降低教师的招聘门槛,导致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话说回来,大学扩招到底应不应该,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扩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而反对者则担心,盲目扩招会导致学历贬值,加剧就业压力。
其实,我倒是觉得,比起一味地追求高录取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教育的质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培养的都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技术人才。
或许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让那些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学习一技之长,而不是被迫进入大学,最后却难以就业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让高考录取率回到1977年的5%,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恐怕清华北大就要考700多分了吧,985和211也得650分以上。
那么剩下的95%的考生呢?估计就只能另谋出路了。
客观地说,很多没上过大学的人,其实也成为了社会的成功人士。
因此,我们不能把大学教育看得太神圣,仿佛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才。
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社会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马云上的只是杭州师范,不也一样成为了首富吗?
无论高考录取率是高是低,关键是要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都不一样,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成才路径,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
有的人适合读大学,有的人适合学技术,还有的人适合直接创业。
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那就是最好的教育。
高考录取率从5%到90%,这其中的变化背后,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40多年来,我们为更多的年轻人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可是在欢呼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反思: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盲目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是一味追求"高大上",还是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
唯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您认为呢?欢迎下发交流。

问君心远地自偏
西窗夜谈最东风,专注教育,洞察和分享未来最有潜力的大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