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 关注我公众号
我是闲人庄生,对地方文史有兴趣,览志就是最好的方式。最近购买了《掖县旧志集》一套三册,对莱州(旧称掖县)的沿革,古迹,人物,风俗都介绍详实,几无阙略。
摄影:闲人庄生
读来兴奋之余,也发现书中有些可议之处。仅从上册所载的清代官修《掖县志 卷八 艺文》中试举几例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这套书整理《掖县志》依据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印本(见第三册后记),所以我下面要谈的问题,有可能在底本中就存在,而不是点校者的疏漏。
比如下图红色箭头所指:(第340页) 明人宿凤鸣诗,第三句的末字在书中作“回”字。但是律诗的规则要求颔联前分句的末字仄声,“回”是不合律的。
摄影:闲人庄生
原诗的此处应为“迥”字。“平原渺渺孤村迥,古木萧萧万壑哀”,描绘深秋登台之所见,平郊一片苍茫所以村落迥出,山壑林叶萧萧如作哀声。“孤村迥”,是古诗词里较常用的组合。如宋代欧阳修“木落孤村迥,原高百草黄”,又如宋代李曾伯“野宿孤村迥,山行十里荒”,再如明代申用溉“净日孤村迥,疏林两岸号”,等等。“回”字的繁体写作“迴”,和“迥”很相似,推测这是误认的原因。
又如下图红色箭头所指(第345页),清初王士禄诗,第六句的末字在书中作“春”字。这首五律的其他韵字分别是“农”“松”“龙”,押的是平水韵二冬。而“春”字属十一真,用在这儿是出韵的。
摄影:闲人庄生
原诗的此处应为“舂”字。舂(chōng),指的是将谷物放在石臼里捣碎或去壳。“沙秔净晚舂”,这样是入韵的。结合前联“御寒收海带,供爨斧山松。露麴清春酿,沙秔净晚舂”,意思是:(当地人)收捞海带为食以御寒,砍伐山松用来烧灶做饭。春天酿酒,清冽的酒露滴落;傍晚舂米,捣净粳米带沙的壳皮。作者王士禄,顺治朝进士,曾任莱州府教授,这几句诗是他回忆自己在掖时的风土见闻。"春“和“舂””两字形近,推测这是误认的原因。
再如下图红色箭头所指(第341页),明代钱谦益诗,第十句的末字在书中作“董”字。这首古体诗押平水韵十二文部(“登贼只游魂”一句用邻韵)平声,而“董”是上声字。同时,“无忧董”,语意也不通顺。
摄影:闲人庄生
原诗的此处应为“慬”字。慬,多音字,作“愁烦”讲的时候读平声“qín”,归入十二文韵部。“忧慬”并列,意思是烦忧,忧愁。“王生善推命,劝我无忧慬”,句意也很简明:王生善于推算命运,劝我说不用担忧。该字比较生僻,可见的诗例如宋代赵蕃“会合且不长,使我生忧慬 ”(生出忧愁),又如元代郑元祐“拯子于危释忧慬”(消除忧愁)。“董”字在古代的异体字写作“堇”,和"慬"字相似,推测这是误认的原因。
以上几例的疑字都在韵脚,依照格律音韵要求,比较容易读出问题。对于谙熟旧诗的人,即使遮住一字乃至数字,都可能信口吟出原诗的字句。这是古典诗词的规则和规律使然。
倘若字在句中,就不好断言了。例如下图红色箭头所指(第335页),唐代李峤的观海诗,第三句在书中作“三山巨螯涌”。螯,虫足如钳也,尤指螃蟹的前足。据此,该句释为海底巨物的螯钳探出水面,似也无不妥。但推敲之下,又当别论。
摄影:闲人庄生
原诗的“螯”字似作“鳌”字为宜。鳌,海中大龟。《列子 汤问》里说,渤海中有五山随潮波上下,海神禺疆命十五只巨鳌背负,山始不动。后来的传说里五山减成三山(蓬莱,方丈,瀛洲),“鳌负三山”就成了经典。我国东部沿海,凡有山岛的各地往往附会这个传说。
所以,这句诗“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用“鳌”字也就顺理成章了。海面上巨鳌背负三山涌波而出,天空中大鹏遨游一举能达万里。此外,大鹏对神龟,各是动物名。用螯钳来属对鹏鸟,就不太贴。
李峤是初唐宰相,诗作自然各朝都收录。查一下宋代的《文苑英华》和明代的《唐诗品汇》,也就能确定原诗当为“鳌”字了。见下图红圈所指:
来源:公开资料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待有识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