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荡气回肠的战斗经历,一部经久不衰的精品影片,让《地道战》永远铭刻在了亿万观众的记忆之中。
1965年发行的电影《地道战》,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一部影片,达28亿人次之多。《地道战》自诞生以来,到2005年底,累计发行亚、非、欧、拉、美等地区拷贝8420部,成为世界上印制拷数最多的黑白影片和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之一。
电影《地道战》的剧照
通过这部影片,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国的华北沦陷区,活跃着一支农民自己的武装部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神出鬼没地与敌人战斗,并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015年8月31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爱调研和民意中国网,对2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心目中最经典的抗战剧是1965年拍摄的电影《地道战》。这一调查结果再次印证了地道战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后,电影《地道战》仍在广大人民心目中处于重要地位。而这样著名的一部电影,它的拍摄灵感、故事内容、音乐歌曲,主要来自正定高平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
任旭东导演在《地道战纪实》中详细记述了电影《地道战》拍摄的由来。鉴于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1963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指令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民兵传统教育片《地道战》,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当时的工程兵司令部联合组成剧本创作组。创作组主要成员有八一厂导演任旭东、工程兵军务处处长潘云山和参谋王俊益、徐国腾等人。
创作组成立后,立即投入工作,先到北京焦庄户,后赴冀中平原地道战发源地采访了多个县区的几十个村,但从未到冉庄采访。任旭东讲,采访中,剧本创作组在正定县高平村受益最大。当时,创作组来到高平村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喜召集11位曾参加过当年地道战的老民兵座谈,为创作组生动、详细地讲述了他们亲身参加战斗的经历和地道战发展过程。
地道战剧本究竟如何写,写什么?高平村老民兵向剧本创作组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在拟定编写剧本大纲和框架结构时,剧本创作组选定了以高平村地道战战例为基本素材。拟定要写一次战例、一个村庄,设计一个党支部书记、一个民兵队长。这一素材受高平村素材启发而萌生。写一次战例,以高平村辉煌战例为素材,写一场村落战,影片中的高老庄就是来源于高平村。写人,影片中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就是以民兵队长刘傻子为原型创作的。同时,影片主题歌中的某些词句也是来源于高平村,如“庄稼汉”、“地上地下一齐打”、“户户相通”等。
遗憾的是:当时由于1963年的洪水,冲塌了高平村大部分地道,仅残存一段用砖被覆过的地道。而北京焦庄户也只保留了一条原样的地道和一个伪装在石台阶下的射击口。所以,电影《地道战》外景未能在它的主要发源地拍摄。
1965年5月,剧本定稿后,创作组首次来到冉庄,开始选外景拍摄地。冉庄十字街,街心有3棵老槐树,具有古朴村落风貌。邻村唐庄村边有小河、石桥和三棵气魄雄伟的古杨树;李庄有古朴的砖房和整齐的街道。剧本创作组
将这三个村庄合而为一,定为"高家庄"的主要外景拍摄场地。另外,在河北省赵县、北京市郊区也有外景拍摄场地。《地道战》中的屋内、地道内场景,则全部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内搭景拍摄完成的。
1965年,电影《地道战》在全国公开上映,为纪念《地道战》的原型村——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1966年1月,导演认旭东以“江舟”为笔名在《工人日报》发表文章《漂亮一仗》,向广大读者介绍了高平村民兵利用地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事迹。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2004年8月15日,电影《地道战》创作组对高平村进行了旧地重访,当年在高平村采访的情形历历在目。任旭东说,在正定县高平村采访受益匪浅,高平村是抗日模范村,刘傻子是战斗英雄。任旭东感到,当时从我看到了那些材料和我们采访的记录来说,哪一个村庄也比不上高平村,不如高平的地道战打得那么壮烈,那么艰苦,时间那么长,打得那么漂亮,而且高平村的人民,男女老少也就是2000多人都上了战场,但真正拿枪杆子的也就是几十个人。他们能够面对几百、几千的日伪军,一次一次打败敌人,在地道战的战例上,是很少见的。此次重访高平村之行,《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和王俊益、徐国腾两位编剧共同为高平村赠送了一幅书法墨宝。上书:"正定高平地道战,英雄业绩世代传。"
回眸时光的踪迹,使人深深感到;高平,这个有着八年抗战光荣历程和辉煌战绩的传奇村庄,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在那蹉跎岁月留下的光环,仍在那永恒的记忆中蓬荜生辉。抗战精神不朽,高平战绩感人,高平地道战是晋察冀边区乃至华北平原抗日烽火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编 辑:孙俊峰 于金华 黄永静
审 核:邵兵娜 张俊伟 吴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