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人民医院建院80周年系列 ‖ 伟大的抗震精神:难忘的黄骅医院“唐山病房”

文摘   2024-10-23 10:30   河北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天津、北京,涉及14个省、市、自治区。地震造成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受重伤。

      黄骅市当时地震震级为5.1级,震感强烈,随着房屋的剧烈晃动,大家在睡梦中惊醒,时任黄骅县医院院长的蔡本清,第一个冲出宿舍,奔向病房,急急的向病房外转运病人,住在医院宿舍的十几名职工,在梦楞过后,也快速赶往病房转移病人,病情轻的,领着病人快步往外走,重的背在背上,小跑着奔向院子里的空地,几个来回,大家累的气喘吁吁,但大家没有一个人慢下来,一个信念就是再危险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防止可能的余震给病人造成二次伤害。 


1975年蔡本清院长参加沧州地区

纪念毛泽东《六·二六》指示十周年大会

(后排左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震后党中央、河北省立即作出了抗震救援灾区的指示和部署,除十几万解放军指战员,2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和数万名各方面的支援人员,火速组成抢险队、医疗队等,从四面八方昼夜兼程赶赴灾区救援外,灾区伤员将分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市、县医疗机构进行救治。黄骅县医院作为当时的医疗救助机构,接上级通知后,在县委、县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以最快的速度在医院东侧沈庄村麦场上搭建起七座大帐篷房,成立了黄骅医院“唐山病房”,同时组建起精锐的医疗团队,医师有崔耀东、穆祥印、张广祥、王长尧、杨汝东、王银珠、商美丽、张秀凤、高淑英、孙启平、任国民、刘金占,护理人员有杨丽燕、陈秀荣、孙素新,刘树国、刘学连、田金英、刘建军,同时在县政府派医院协调组(组长路秀玲)统一安排下,又抽调县内知名中医骨伤大夫刘砚洪、白龙江、孙从善及部分护理人员,共同组成30多人的医疗救治队伍,枕戈待旦,严阵以待。


70年代末黄骅街景
      8月1日,第一批50多名伤员到达,8月2日,第二批30多名伤员到达。一时间,“唐山病房”“热闹"非凡,医疗压力空前。病人大都是骨折和外伤,没有亲人陪伴,伤病的折磨,失去亲人的痛苦,使伤员们情绪极不稳定,医护人员不仅要照顾病人们的生活,还需要安抚病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安心接受治疗。病人集中到达,救治压力可想而知,清创换药、手术、打牵引、夹板固定、中药膏贴敷、打针输液,几个昼夜下来,不眠不休,大家共同的想法是要尽快处理完病人,减少病人感染、残疾甚至死亡的发生,尽最大努力,争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唐山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为常态,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因为大家觉得不仅是职责所在,同时救治苦难中的阶级兄弟是应该的、必须的、值得的。因外伤、骨折病人多,为预防可能因手术出现的用血高峰,当时的县委书记邓炳忠在县大礼堂召开动员大会,动员县直各单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职工献血,一时间,来医院化验血型的人络绎不绝,医院符合条件的干部职工全部化验血型,准备随时献血。

     人心齐、泰山移。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精心治疗和护理,“唐山病房”的80余名伤员绝大部分陆续康复出院。白露节后,天气转凉,剩下的十几名截瘫、重伤未愈病人,转到县招待所临时病房安置,治疗护理工作继续。深秋,两名截瘫病人要求回唐山家乡,经县派协调组同意,医院委派杨汝东大夫,护送病人回到唐山。1977年7月,按沧州市安排,各县唐山未愈伤员,集中治疗,医院安排了穆祥印、刘树国、刘学连三位同志把最后未出院的三名截瘫病人护送到集中救治点。


黄骅县赴唐山丰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合影

(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王英明、张金英、张焕成

后排左至右依次为:王瑞祥、王战友)


河北省赴唐山昌黎抗震救灾医疗队合影
(后排右二刘学连,中间排左一刘素青)

      由于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房屋倒塌,唐山全境医疗机构几乎瘫痪。为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党中央发布命令,安排全国多地医疗小组支援唐山,震后一个多月,黄骅县派出由黄骅县医院中医大夫王瑞祥、护士王英明和其它医院张金英、王战友、张焕成大夫组成的五人抗震救灾医疗小组,奔赴唐山丰南县小集乡卫生院进行支援。小集乡受灾严重,卫生院几乎被完全破坏,梁院长见到这支“援兵”的到来,非常高兴,志愿小组和能继续工作的卫生院医生,共同担负起本地居民的救治和医疗任务。震后卫生院工作量很大,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来看病,同时还有大量的出诊任务,凡是行动不便的病人,医疗小组和卫生院的医生就到病人家中进行诊治。当时生活之艰苦是可以想象的,睡卧铺、吃粗粮、缺蔬菜,但大家以使命为荣,克服重重困难 ,当年腊月廿三,医疗小组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告别了难忘的小集乡卫生院,回到家乡。另一支支援队伍抽调我院的刘学连、刘素青,会同省内医疗人员共同组成河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前往唐山昌黎抗震医院,全面接替上海医疗队工作。队伍1977年七月中旬出发,他们战酷暑、斗严寒、克疲劳,以昂扬斗志圆满完成医疗救治工作,于1978年4月中旬,胜利归来。


张国玲(左)与献血救治的唐山女伤员合影

      上苍无情,人间有爱。黄骅人民特别是医疗战线的干部职工,在1976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大医精诚、无私奉献精神,感天动地。“唐山病房”的一幕幕感人故事,虽已过去48年,但仍为人们口口传颂:一名年轻女患者,腿严重砸伤,需截肢,听说截肢需要输血,内科病房护士张国玲,正在医院实习医师沈如英,第一时间为病人献血,崔耀东、穆祥印二位大夫及麻醉高淑英,共同为病人实施了截肢手术,保住了病人的生命。护士长杨丽燕,护理技术好,工作效率高,“唐山病房”里到处都能看到她飞快跑动的身影,年长的病人都称她为“病人的亲闺女”,一位伤员突发急性尿潴留,伤痛加内急,十分痛苦,杨护士长二话没说,拿起导尿管就给这位男性患者下管导尿,事后护士们偷偷说:“杨姐,这事蛮可以找男大夫帮忙的”。可她十分认真的说:“全院医生都忙的脚不沾地救治伤员,哪里还分什么男女,我只把他看做是我的患者”。护士王英明,精心照料骨盆粉碎性骨折患者陈秀英,陈秀英父母在大地震中双双去世,她悲痛万分,时常低声啜泣,情绪很不稳定,王英明就时常开导安慰,经常帮她功能锻炼,慢慢地稳定了她的情绪,交往中,两人情同手足,拜为异性姐妹,一时传为佳话。有一对50多岁的夫妻分两批送来黄骅,被安排在不同的病房中,妻子不知丈夫的死活,茶饭不思,后来医护人员知晓他们是一家人,很快安排他们到一个病房,当妻子见到丈夫的那一刻,劫后余生的情感难以自抑,激动的流出了幸福的泪水。由于组织得力,医护团队救治伤员成绩突出,1977年4月,河北省委、省政府特为黄骅县医院颁发奖状,上书:“英勇奋战、排除万难、抗震救灾、人定胜天。”



      泱泱中华五千年,人民的团结,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使我华夏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震后,一座美丽的新唐山拔地而起,日新月异。当时参加抗震救灾的医护人员,都已不再年轻,但他们永远是那个时代的丰碑。愿唐山明天更美好,祝黄骅市人民医院蒸蒸日上,勇立潮头。


编 辑|田瑶

撰 稿|刘瑞东

审 核|刘云凤

终 审|辛海松




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
国家三级综合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