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

学术   2024-11-18 21:01   山东  
  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410 篇原创文章 

       

    

关于科研写作研究所

“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能力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证书考试开发与培训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众所周知,思辨论文结论是开放的。从外观上看,此类论文的结论往往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结构。正因为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结构,导致很多作者写到结论部分,写完“内容总结”便无话可说了,不知道怎样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升华。为此,我们围绕C刊思辨论文归纳出五种写法,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评价“研究对象”

评价“研究对象”,就是顺着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观点,进一步点评这些观点所指向的实际对象。这种评价,通常涉及对研究对象的地位、作用、复杂性的分析,有助于将研究对象及其结论观点置于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中进行考量,加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体现一定程度的理论升华。这里,以《詹姆逊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基于文化政治学与精神分析学》(《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6期)为例进行说明。

这篇论文是比较詹姆逊、齐泽克两人的意识形态理论。总结完“比较”后的内容观点(注:内容总结出现在正文最后一部分的末段,不在结论部分),论文接着说“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对詹姆逊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总体评价”。显然,作者准备通过评价研究对象,实现结论的理论升华。从评价的实际表述看,作者主要点评了詹姆逊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不足之处,即负面评价。比如,“只是副本的批判,而不是原本的批判。……层面的批判远不足于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都没有深刻剖析……,没有揭示……,丢掉了……的精髓”。最后论文认为,“凯尔塞·伍德对于齐泽克的评价也适用于詹姆逊”,即“贡献在于为我们解析时代病症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手法,但无法像马克思那样指明变革世界的路径”。这里通过引用另一位学者的评价,一方面体现出自己“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超越论文本身所研究的詹姆逊、齐泽克,而上升到对马克思贡献的评价,并在肯定马克思具有更大价值的基础上,也间接回应了詹姆逊、齐泽克两人贡献的有限性。

二、重申“研究价值”

重申“研究价值”,就是对自己论文研究意义的再次强调。对研究价值或研究意义的反复强调,有助于读者理解论文的重要性,吸引其他人加入到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中,甚至激发新的研究方向或实践应用。当然,“重申研究价值”并不是空洞地重复说自己的论文多么好,而一般是从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比引出自己论文的研究价值。通过这样的操作,论文结论得以升华,研究价值得到反复确认。

以《创新创业教育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5期)为例。这篇论文的结论部分,作者先是分别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生产的特征”和“多源流理论对中国教育政策生产过程的启示”。从内容上看,这两块属于“内容总结”。再往后,作者说“总之,中国教育政策的生产过程是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推动的,对其理解应当摆脱‘孤立分化’的单一逻辑”。这里的“单一逻辑”,其实就是已有研究的不足。后面紧跟着说的“从多重视角考察政府、大学、社会、个人等行动者在教育政策议程中的作用机制,才能对中国教育政策的生产过程有更深入的把握,从而帮助我们澄清政策生产的问题、过程和根源”,分别对应这篇论文所研究的“多源流理论”,以及论文借助上述理论开展多重视角考察所体现的具体价值。

三、讨论“理论运用”

讨论“理论运用”,其实就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重要途径。通过讨论研究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或现实情境,论文结论就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具体化,展示其在真实世界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一操作,有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论文的理论内容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当然,写到论文结论部分里的“讨论‘理论运用’”,仍属于理论层面的讨论。也就是,“运用”虽然确实是一种行动,与单纯的“理论”相对,但对“运用”这一行动的反思,最终还是免不了体现为观念层面的总结,所以属于“理论”升华。

以《国土空间规划的知识基础及其结构》(《城市规划学刊》2020年第6期)为例。这篇论文并没有哪部分的标题叫“结论”,但从论文最后一段的表述看,比如“在这种结构过程中,首先需要清理的是各类知识的层次,本文提出了……的三个层次的知识类型及其特征,从而为……的运行提供了讨论基础”。这是在总结全文内容,所以我们默认这一段就是结论。写完“内容总结”后,论文接着说“规划知识的运用和知识生产,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思维和对既往过程的反身性学习的特征,这就要求……”。这是在强调“知识生产”的实践性和反身性,也在为自己反思“理论运用”做铺垫。最后得出“这也就要求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的组织者和操作者,认识……,建构……,并把决策过程组合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交代了自己的反思结果。

四、提供“积极理解”

“积极理解”是指从积极的角度,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所指向的具体现象等进行解读。这也是思辨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特定的研究内容、研究问题被纳入到论文写作范畴,往往是因为它们存在一些有待回应的问题或困境,需要广大作者深入研究。也就是,从一开始,它们在论文中就往往被定性为“负面”。这种情况下,如果到了论文结论部分,又对它们作出“积极理解”,就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提升了理论层面的深度和广度。

以《贫困治理中的政策依赖行为及其矫正——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2期)为例。这篇论文研究的是“政策依赖行为及其矫正”,这显然是一个“消极”的主题和问题。但论文写到最后,作者笔锋一转,转而说道“虽然政策依赖行为是贫困治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和负效应,但在努力对其予以防范和矫正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这里的“另一面”,就是跟“依赖”等消极现象相对的积极方面。也就是,“政策依赖行为的产生恰恰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国家政策的朴素信赖和自发依靠,而这也在不断倒逼着政策创新与优化”。基于上述“积极理解”,论文最后一句又说“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关于政策依赖行为的深入研究以及持续治理将是重要的时代课题”,非常巧妙地呼应了全文的研究重点。

五、反思“上层概念”

反思“上层概念”,并不是直接讨论处于概念体系上层的那个“概念”,而是反思上层概念所指向的更大主题现象。这里的“上层”,是就论文原本的研究主题而言,讨论的是比论文主题层级更高的那些现象。这样操作之所以有助于论文结论的理论升华,是因为上层概念所对应的更大主题现象,是对论文既有主题的进一步抽象,集中体现着论文主题、问题的核心本质,从而可以从更大的视野去审视问题本身,而又不脱离论文问题。

以《主动选择:在线课程“高辍学率”的积极理解——基于学习者投资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为例。结论第二段第一句说“我们与其期待……,不如通过课程背后的在线教学机制提升来激发网络学习环境中持续的创新力,去改变知识本位的格局,让知识成为素养、智慧、资本”。这里,作者提到了自己研究的“在线教学”和“网络学习”,但也提到了它们的上层概念(比如“知识”和“学习”),并将前者置于后者所对应的大主题下进行讨论。第二句说“当在线学习……折射出知识的多元化面貌时,在线课程才能……,从而兑现开放教育对学习者的承诺,赋予他们自我导向学习的底气,提供……的在线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的泛在学习环境中成就个体知识和能力的内在增值,在学习共同体的协作中实现公共知识的转化与创生”,强调“知识”和“学习”等更大主题现象对“在线课程/学习”具有先决作用。最后一句说“到那时,在线课程将不再是……,而是升格为教育整体生态中重要的子系统,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至此,整体的讨论又回到了“在线课程”本身,但又句句不离“教育”这个更大主题。

六、小结

以上就是思辨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前面提到,思辨论文结论的写作具有开放性。同样,这里归纳的五种写法,也并不是“理论升华”的全部写法。它们只是思辨论文结论升华的几种潜在写作类型,更多的写法还需要在后续多加探索。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科研写作研究所
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考试招生培训机构,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课程招生服务机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企业,百万博士青椒科研写作实训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