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征文赏析 | 品味甜蜜

民生   2024-12-29 22:01   新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刺激味蕾,调动情绪。要说童叟无拒的,恐怕唯有甜了。每当哈密瓜上市,每逢哈密瓜节举办,有关甜蜜的记忆如泛起的涟漪,漾起一个个同心圆,仿佛从每层圆圈都能品味到不一样的甜蜜。
初尝甜蜜
     幼年生长在寒凉的山区,白的洋芋花、紫的苜蓿花、黄的油菜花是寻常见的,最喜欢的当属绿的豆荚。鲜绿鼓胀的豆荚采摘回来,煮熟后绵软可口。成熟变黄去荚的干豆,我们叫大豆,多是炒着吃。大人们说,五岁的我能踩着小凳,踮起脚一手支在灶台边,一手挥动锅铲翻炒铁锅中的大豆,有模有样地学大人不断往锅中大豆上洒水,防止炒糊。炒大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是香脆的。常爱抓一把炒大豆装在衣袋,不时摸一粒放入口中,嗑去皮后用力一嚼,嘎嘣一声,大豆碎了,再用牙慢慢磨碎豆粒,满嘴豆香,百吃不厌。
     十岁那年我们举家搬往淖毛湖。印象中出了苇子峡沟口,前方就愈发开阔,极目远眺,一抹绿若隐若现,环顾四周,大山被甩在身后,汽车向茫茫戈壁的那抹绿疾驰而去。绿意渐浓,绿带变长,旷野抚面的风也越发热情。家安在淖毛湖学校,有个很大的校农园,也是勤工俭学基地。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挂在藤上的豇豆、垂在枝上的西红柿、藏在叶下的辣椒和压弯枝干的茄子,越看越觉得喜欢,流连其间,总是不忍离去。
     我的发现远不止于此。一日,父亲带着我和三岁的弟弟逛街,偶遇一位维吾尔族老大爷,身旁是满载着黄皮、绿皮瓜的毛驴车。老大爷见我们来到车旁,笑容可掬地拿出小刀,给我和弟弟各切了一牙瓜递给我们。我有点羞涩,得到父亲允许,便接过那牙瓜,只咬一口,瓜瓤就爽滑入口,满嘴流蜜,唇齿留香。顾不得矜持,三口两口如饿狼似的吃完了,眼巴巴地望向父亲。父亲告诉我:“这是哈密瓜。等会,我给你们买。”只见父亲与那位大爷攀谈起来,说着黑眉毛、红心翠、加格达等陌生的词语。急于吃瓜的我们不停地拽父亲的衣袖,父亲明白我们的心思,选了一大口袋瓜,与老大爷一起拉回家。
     那是我第一次吃哈密瓜,虽买了不少,但远未喂饱勾起的“馋虫”。总盼着再见到那位大爷,总盼着过夏天,总梦见一毛驴车的哈密瓜。要说望梅止渴,我却是望瓜生津,仿佛经过瓜汁冲刷的味蕾,让我忘了惦记炒大豆,眼前却常浮现老大爷和蔼可亲的笑颜和甜脆可口的哈密瓜。
追寻甜蜜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淖毛湖,哈密瓜已从小块分散的庭院走出,实现整条田连片栽培,而且声名鹊起,远销全国。
     说起种瓜,小户庭院种植是当地维吾尔族的传统。当人们认识到藏在庭院的哈密瓜,不仅是致富瓜,而且是小康瓜时,哈密瓜栽培就成了规模,有了气候,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着种。
     这时,瓜地成为“香饽饽”。当时的喀尔赛村拥有的耕地最多,人均占地最大,而劳动力少。土地租赁悄然兴起。前来承租土地的多是汉族。村长卡德尔就成了翻译官,也是定盘星。家家户户都有土地要出租,与承租户签订合同,仅是吃了“定心丸”,风调雨顺耕种,顺顺利利销售才是“顺心丸”。
     一个条田里,一垄之隔,一边是户主艾力的瓜地,另一边是租户老谭的。从开沟、铺膜、点种,到定苗、防风、压蔓、打茬,再到坐瓜、翻瓜、收瓜,田间管理虽是各行其是,但有时是要相互协作的。那时浇水采取沟灌,轮到每个条田每户瓜地的水是排序限时的。到瓜的膨大期,适时浇水,是丰产丰收的关键。有时浇水排在晚上,艾力和老谭就一起等在地头,浇完一块,再浇下一块,此时同用一渠水,共浇一块地,两人协力,浇水就顺利多了。
     瓜膨大了,要修成正果,要防潮防虫还要防晒。一秧一瓜,要把每个瓜与地面隔开,保持通风;还要做防晒定期翻转,防止长晒斑。老谭在地里翻瓜,艾力调侃到:“你放心,跑不掉,胡大给的。”老谭回到:“胡大给的,才要好好看,长太阳斑,就变色不长麻纹,胡大也不想看呢。”艾力将信将疑,忽然拍脑说:“歪江,去年,老板说我的瓜太阳斑多,不收。”说完,也去自己的地里翻瓜去了。
     樱桃好吃树难栽,哈密瓜甜管不易。农时不等人。到开沟点种时,人随机械走,艾力与老谭不敢马虎,紧随其后,唯恐敷膜不实,点种有落;到定苗时,多逢风季,一旦听预报有风,便开启防风抢苗战,争分夺秒压好每株幼苗,还要抢在风袭来之前为每株瓜苗竖一个防风垛;到打叉坐瓜时,晨曦中人们就来到瓜地,也如瓜秧匍匐在地,蹲着掐去多余的枝蔓,眼见漫绿的瓜地,瞬间被剃头似的,土地一块一块裸露出来;到控水翻瓜时,虽少了浇水的紧张,但每个瓜都要一一垫起,定时翻转,好似看护婴儿时时查看爱抚。老谭翻瓜好像要记住每个瓜的模样,看得专注,翻得仔细,不在乎头顶烈日,也忘记吃饭。每当此时,艾力就会冲老谭喊:“那是瓜,巴郎子不是”。
     从瓜苗到商品瓜,不仅是汗水浇灌的,还是双手无微不至呵护的。卖瓜就似比赛。个头不大、品相不好、麻纹不匀、有晒斑裂纹的,都逃不过瓜商的眼睛,逃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些瓜虽甜度口感都不错,但不耐贮运装不了箱,就只能沦落在地头,身价骤减,按一元或几元一个贱卖。
     瓜商来到艾力和老谭的地头,验完瓜,艾力的商品瓜不及老谭的。艾力说:“一起上肥,一起种,一块地,一样的种子,瓜不一样?明年,地还包给你。”老谭也爽快地说:“没麻达。”
     老谭在这个村子租地种近三十年了。租种的地由过去几亩、十来亩到如今的百余亩,多的时候近200亩。如今,他这个外来户俨然成了“土著民”,圆了安居梦,开上自己的小汽车。
     近三十年的耕种,老谭和艾力以及其他租户和村民,遇大风天气,会一次又一次地抢时补种;轮作倒茬不科学,会遭遇瓜列当等寄生作物的偷袭;干旱高温管理不善,会猝不及防遭受红蜘蛛等病害的洗劫……在栽培甜蜜中也经历了苦的洗礼和险的拷问。
     提纯复壮,冲破困局,科技助力。哈密瓜栽培实现滴灌取代沟灌,重归有机肥培肥地力之路,共同防治白色污染,统一栽培成为模式,智慧管理广泛应用。老谭和艾力如一根藤蔓上的哈密瓜,吸吮根部的营养,接受风雨的击打,汲取阳光的精华,在膨大中绣密麻纹,积聚糖度;又如一条瓜瓤中的瓜籽,密匝匝而又有序地拥在一起,努力让干瘪轻飘的空壳丰盈起,变得粒粒饱满,颗颗不同,变换模样,更迭颜值,叫响“有种甜蜜叫哈密”。
耦合甜密
     有年,下沉到伊州区回城乡建国村,我们在组织冬季夜校学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分班测试时,认识了买买提。他皮肤黝黑,两颊嘟肉,腰腹滚圆,他的国家通用语言说得很流利,我纳闷他为什么还要来参加夜校学习?
     买买提算是村里的能人。他在小南湖有近百亩的瓜地,在点种、打茬、收瓜等用工多的时候,他会雇用大量的短工,各民族的都有,他采取报酬日结制。他说在雇工时,因要谈工价,也要交任务,迫使他对国通语的日常用语和哈密瓜栽培术语由起初生疏地比划说到现在无障碍交流。我说:“你说得挺好的。”他却说:“冬天有时间,只要办我就来,来学写。”
     有次,他邀我们去他家。步入宽阔的大门,二层的小别墅与干净的院落、敞亮的葡萄架、整齐的花圃,错落有致,高低映衬,即便是冬天也能想象到他家庭院夏季的美丽。进入房门,客厅有沙发、厅柜、电视柜,色调雅致,装修精致,两侧卧室有板床、挂毯、抱枕、炕桌等,是我所熟悉的民族传统装饰,一屋集现代与传统,没有违和感。到二楼,仿佛进入博物馆。有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奇石,有大大小小、美轮美奂的葫芦,有制作精巧、颇有匠心的民族工艺品……我不由感慨到:“真是大巴依!”
     买买提的回答让我再次惊异。他说:“这些都是别人的东西,放在我这,让我帮忙找买家的。”我猜测道:“你有联系的买家吗?”买买提肯定说:“有,只是交易量不大。”常年种哈密瓜,销售时结识了一些江浙和广东的瓜商。因瓜结缘,不仅产销衔接了,而且友谊加深了,交往破圈了,买卖的不局限于瓜了。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奇石,也受到青睐。葫芦,这个体现中华文化的元素,本就受各民族的喜爱,而在葫芦上作画、雕刻,更是“此葫芦,非彼葫芦”。买买提说:“维吾尔族喜欢种葫芦,在葫芦上作画是传统,提高葫芦画水平不是问题。如果有销路,葫芦画增收就多了。”“会说会写(国通语),为我们的葫芦画在内地找销路架一道桥。”
     村民说,买买提大好人。他夏季在村里时间不多,冬季闲了,都会去看望村中的孤寡老人,也是村里的公益达人。买买提说:“我是吃哈密瓜长大的,种哈密瓜变富的,我的心也要像哈密瓜一样甜。”
共享甜蜜
     卡日塔里村古有“贡瓜之乡"的美誉,现为“哈密瓜节”盛典的举办地。且不说集哈密瓜种植区、品尝区、葡萄长廊、观光木栈道等为一体的贡瓜园,单就走走桑树成荫的村道、听听鸟儿的啁啾、看看特色浓郁的民居、吹吹饱含甜蜜的微风,也会给你一种心旷神怡,何其甜蜜的初印象。
     慕名而来的、节庆打卡的游人因瓜聚于此地,催生了民俗风情一条街,美丽庭院中的农家乐也方兴未艾。秋日,步入麦丽言木的庭院,葡萄架上硕果累累,架下板床宽敞整洁,院中的花姹紫嫣红、竞相绽放,艾得来丝帷蔓赏心悦目,墙上“最美家庭”故事让人驻足细品。屋内清凉幽静,农家乐的房内设施准星级配备,不乏现代感。热情的女主人,更是笑盈盈地招呼进院的客人,端上满盘切好的哈密瓜让客人尝个够,瞬间浮现“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您尝块哈密瓜”的场景。瓜节一届又届地举办,贡瓜园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四面八方客人,有逗留打卡的,有逢节必来的,有来了不想走的,小住一阵子,沉醉于这份甜蜜。南腔北调的游人与这里农家乐,成为跃动的风景,快乐在此集聚,甜蜜在此翻倍。
     吃瓜、赛瓜、品瓜,只是来卡日塔里村尝到的一味,到特色美食街看到颜色诱人的手抓饭、嗞嗞飘香的烤羊肉串、新鲜出炉的烤包子……会让你的胃口顿开;到苦豆蜜瓜、双季哈密瓜、哈密贡瓜种植基地走走,又会让你垂涎欲滴的;到多品种哈密瓜采摘园躬身体验,感受收获的愉快,见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绚丽;参与一些手鼓、刺绣、木卡姆传唱非遗传承项目的研学活动,在一招一击的拍击、一针一线的描摹、一曲一调的吟唱中陶醉,甘之如饴。
     坐在鹤鸣湖畔,望着平静的湖畔,掷一子漾出一个个涟漪,眼前不由浮现“疾如飞鸟”的贡瓜进京场景。阵阵晚风,送来沁人心脾的瓜香,不由慨叹哈密瓜谱系品种近300个,种植由单季到双季种植,上市时间从夏到秋,甜蜜不间断。亦如“哈密精神”穿越时空几十载,无论是1987年举全城之力援助火车站滞留旅客,还是后来的驰援汶川地震、河南洪灾和救援今年春节后暴风雪阻滞的司机、乘客,都传递着哈密瓜般的甜蜜温暖。
     生长于哈密的我,无论是过去的黑眉毛、老汉瓜,还是现在的西洲蜜、黄梦脆,品到的都是甜蜜,不同的是甜蜜的晕圈越来越大。

作者简介

     雷久红,曾在《哈密日报》《哈密广播电视报》《新疆日报》《今日新疆》《新疆档案》《中国档案报》发表随笔。






  供稿 | 伊州区作协
编辑 | 王茜璐
责编 | 王清华
审核 | 李东海
官微 | 伊州零距离
投稿(举报)邮箱:hmgxljl@sina.com

伊州零距离
推介伊州 宣传伊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512021001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