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老牌公园将启动改造,网友:希望保留记忆中的样子

时事   2024-10-08 22:10   上海  

长风公园始建于1956年,于1959年国庆节建成开放,是上海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公园。国庆前夕,长风公园即将启动升级改造的消息不胫而走,可谓是唤醒了许多上海市民深藏的记忆,并吸引了众多上海市民入园游览。很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前往,因为这里有着数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是一份很特别的情怀所在。


长风公园是历史悠久的老公园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在长风公园即将升级改造之前走进公园故地重游,并采访多位市民朋友,请他们分享自己与长风公园的情缘与故事。


公园贴出改造告示,

学生秋游市民打卡


10月8日一早,记者乘坐地铁15号线前往长风公园,并从四号门进入公园。公园门口张贴有告示:


自2024年10月10日起,长风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将开始施工,根据施工计划需分区改造,届时公园部分区域需封闭,整体改造计划于2026年12月31日完成,第一期封闭区域见下图。施工期间封闭区域禁止游客进入,为此造成游园不便,望游客予以谅解。


公园门口张贴的告示

在长风海洋世界门口,记者发现有不少学生正在馆外排队等候入场,而且队伍非常长,据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原来早上有多所学校组织学生来园秋游,而参观海洋世界成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游玩项目。


长风海洋世界门口排队等候入场的学生
专程来打卡留念的市民

记者遇到不少专程来打卡留念的市民,在交谈当中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得知公园即将于10月10日进行改造的消息之后而赶来的。


10月8日上午,市民吴国俊特为去了长风公园拍摄留念,对这位76岁的老上海来说,长风公园非常容易勾起他这代人的怀念和共鸣,因为那是他年少时向往的地方和游玩的天堂:


“今天我发现至少有四个学校组织了学生来秋游,其中一个学校就有17个班,毛估估上午有一千多学生涌入公园。今非昔比,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们带的午餐丰富多彩,因为学生太多了,公园的小卖部几乎都要卖爆了。”


当天来公园秋游的学生(吴国俊 10月8日拍摄)

这次去公园,吴国俊发现爬铁臂山的学生很少,他在公园内遇到住在公园附近几十年的市民朋友顾先生:

“十几年前我和几位老友去过一次,那时候公园还没有太大的变化。顾先生告诉我,以后公园内会建造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游乐中心,而铁臂山也会进行改造,毕竟现在小朋友的游玩兴趣也在转变。我发现现在划船的学生少了,我们小时候来此秋游都是手工划船,一边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边玩水,那一幅幅情景历历在目,不会忘记。那时候市中心就是铁臂山最高,我们感觉“这山怎么那么高?(银锄湖)湖浜怎么那么大?”
勇敢者道路(效果图)

沪语作家、小说《弄堂》作者胡宝谈在10月8日下午也来到长风公园。“今天主要来白相,我看过改造的效果图,有些地方可能会大变样。本来想坐电动船兜一圈,80块一个钟头,想想一个人坐没啥意思,后来就爬山去了。”


记者在中午11点离开公园时,有电子屏显示,当天中午长风公园客流量接近5000人,在园人数为1787人。


长风公园10月8日中午客流量和在园人数

那些年上海人的回忆:划船和爬山


在上海故事家、曲艺家葛明铭看来,长风公园是上海人“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地方,可以说是上海版本的“北海公园”,他回忆起自己在长风公园划船的故事:


小学时代去公园春游过,但不知怎么最后没划船,看人家划船看得眼痒痒的。到了中学年代,划船是小资行为,也没划成。一直到恢复高考,我们一群老大不小的“老大学生”才到长风公园银锄湖去“让我们荡起双桨”,算是了却了一件心愿。


1980年前后,班级同学在长风公园划船合影(葛明铭  提供)

在诗人、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刘业雄记忆当中,少年时如果能到长风公园去春(秋)游,也算是一件大事和幸事:

小伙伴们爬铁臂山的兴致丝毫不亚于现在市民登双子山的热情。公园里供应盖浇饭,纯素的是0.35元一客,带点肉的0.40元一客。同学们大多自己带着面包或者馒头,吃时向饭厅讨点开水即可,还有的春游带着铝饭盒,装点饭菜,条件好一点的会带个荷包蛋,有糖果零食的还互相交换。


上了华师大之后,学校后门出去就是长风公园。我与同校的女友经常去公园散步“谈情说爱”,她后来成为我的妻子,附上一张初中全班在长风公园春游的照片,那是1961年。


初中全班在长风公园春游,1961年拍摄(刘业雄 提供)

退休中学教师、漫画家罗志华是刘业雄的大学校友,他最近创作了一组长风公园的彩色漫画作品。当年在华师大读书时,罗志华所住的宿舍正对着公园铁臂山,每天推窗就能看见,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记得那时每天都能看到窗下大巴来来往往,运送着学生来公园春游或秋游。毕业后我当了中学老师,就带班里学生来春游秋游了,当然顺便会回母校看看老同学。当年,学校宿舍边上有一条小路是通往长风公园的,这样去公园就不用买票了。大学同学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吃晚饭前去公园玩,划船不用钱,帮公园收船抵船费,一举两得。


长风公园彩色漫画作品(罗志华 绘画)  

2010年前后,罗志华的同事张老师看中了长风公园对面的新开楼盘,特地前来咨询。罗老师告诉他,公园对面马上就要开发了,以后这个冷落的地段就要热闹了,再说退休以后隔壁就是长风公园,生活会很舒适的。


张老师买房后不久,长风公园板块就成热门楼盘,那片区域变成了好地方,如今,张老师在那里生活十分便利,而且周围邻居都是华师大教授。


1999年5月10日,严夏在长风公园大洋海底世界买票

上海故事家严夏近日找到了1999年在长风公园大洋海底世界买票时拍摄的照片,在他的记忆当中:


读小学时,学校组织去过一趟长风公园,至于是春游还是秋游,不能确定了。之前只在虹口公园划过船,这次在长风公园银锄湖划船,感觉比虹口公园的湖大多了。退船辰光快到了,就向码头划去,正碰上顶风,哪能都靠不了岸,最后还是收船的工作人员开电动船来把我们拖回去的。

对于小辰光常去公园兜白相的沪语作家、小说《弄堂》作者胡宝谈来说,除了10月8日这次,他上一次去长风公园是今年7月26日晚上,胡宝谈告诉记者:


当时我不晓得长风公园要改造了。平常去公园,我几乎都是走华师大背后枣阳路那扇门,也就是2号门;这趟难得走了怒江路的3号门,这扇门基本还是老样子,一下子让我回忆起90年代初,有一趟家里人叫差头到长风公园,虽然叫的是夏利,当年算是高消费了。


这天夜里走进公园,我绕着银锄湖跑了一圈。塑胶的亲水步道跑起来蛮适意的,灯光也比较亮,个人感觉比中山公园灯光好,跑起来更加放心。湖上倒映出附近大楼的彩色灯光,很多人坐在湖边长椅上乘风凉,散步健身的人蛮多,夜跑的年轻人也不少。


去长风公园主要目的第一是为了划船,第二则是爬山

胡宝谈回忆,当年自己与小伙伴们去长风公园主要目的第一是为了划船,第二则是爬山:


长风公园在当时是上海公园划船的“天花板”。我是木头船、电动船、脚踏船都白相过。那个辰光划船生意好,船都是要等的。等不及了,来了一只六个人的大船,两个人也上去了,多出一点钞票也是开心的。


第二就是爬山。铁臂山在当时算是市区里最高的山。爬到山顶,还有点吃力呢。登高望远,蛮有山的感觉。后来记得是95年吧,长风公园有了水上乐园,我也去游过。之后到99年又有了海洋水族馆。也算是长风公园的两趟升级。


我对长风公园里的“勇敢者道路”印象不深了,走肯定是走过的。这趟改造,听说要重建“勇敢者道路”,这是好事体。我希望改造并不完全要追求“新”,也可以怀“旧”,多保留一点阿拉几代上海人的童年记忆。


市民老邹也找出了自己儿时与父母的合影以及青年时期在长风公园照片,他告诉记者,这两张老照片大约是1966年和1978年左右拍摄的。


市民老邹儿时与父母合影以及青年时期在长风公园照片

市民、静安区残疾人阳光读书会会员王永义最近特意去了一次长风公园,他告诉记者:


这次去主要为了找当年70年代的老同学开展“红军长征”实践活动的地方,他给记者展示了一张保存几十年的黑白老照片。


记得读初中时,学校组织去长风公园春游。那时候,我们几位同学“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这张照片是我班级摄影小分队10位同学的合影。回家后,我们在阁楼做暗室,买了定影照相纸和显影水把照片印了出来,并用专用的格子板刀裁剪好,一张张黑白照片呈现于世,让人看了至今趣味无穷。


合影当中,第二排右5为王永义(王永义 提供)
王永义在长风公园4号门留影

适应现代城市发展,

老公园要拥抱时尚和未来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方志上海微故事》主编沈思睿最近为上海发布整理了长风公园的相关历史资料。在这位上海方志工作者看来,长风公园有着数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是一份很特别的情怀所在。


据沈思睿介绍,长风公园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市统一规划后的第一批新建公园。1953年9月,市政建设委员会编制的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及简要说明,提出绿地系统关系到居民的健康,本着有利于植物生长,居民容易接近的原则设置绿地系统,规划全市绿地6000公顷;每个居住区设置公园,以满足居民游憩的需要,利用自然地形,沿苏州河、走马塘等河流旁布置绿带及河滨公园,这其中就包括位于中心城区西部普陀区苏州河北岸的长风公园。


20世纪80年代,夕阳下,泛舟银锄湖(图片摄影   陆杰)

当年的规划已颇有前瞻性,这也为上海此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全市逐步从以“见缝插绿”为主进入“规划建绿”新阶段,上海也渐渐从营造“城市公园”向整体布局的“公园城市”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提速,长风公园等一批历史较为悠久的公园也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转换的挑战。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既要有底蕴,同时也应积极拥抱时尚和未来。


长风公园(吴国俊 10月8日拍摄)

沈思睿认为,近年来,上海有一大批公园“拆墙透绿”,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可达、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人在城中走,如在园中游”,不少市民对公园“拆墙”的做法表示赞赏、期待和支持。除了开放,相关的设施也是更新的重要部分。长风公园的这次改造,相关部门应该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从恢复经典的“勇敢者道路”这一举措可以看出方案对传统的充分继承和发扬。铁臂山山体林下植被的更新及停船码头的改建,也是再次擦亮长风公园的金字招牌。而银锄湖水域的生态治理、大舞台区域的提升、新建树阵旱喷广场、停车场及游乐设施等,则是面向未来的充分考量。另外,这次改造采用“一半封闭、一半开放”的开园模式,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便民措施。


作为上海人,沈思睿个人认为:“长风公园承载的不仅仅是情怀,更是市民对未来美好的期许。我相信,经过改造后的公园将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

来源 | 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 严山山

编辑 | 吴繁


新闻晨报
关注热点 贴近民生 新鲜有料 尽在晨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