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初心担使命 精研求索绘蓝图——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七十年的非凡之路

文摘   2024-11-04 13:31   北京  
历史的进程有多么激越浩荡,科技产生的影响就有多么广泛深远。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立足科技创新,致力探索实践,书写了内蒙古乃至我国北方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波澜壮阔的科技篇章。
内蒙古林科院成立于1954年,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林业科研机构之一。70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技手段探寻生态奥秘,以科学数据核算绿水青山价值,以科技创新支撑生态建设,在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推广示范、成果转化和学术交流等方面耕耘不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林草局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始终牢记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一“国之大者”,深耕林草科研,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参与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攻克重大生态建设技术难关,为内蒙古乃至我国北方林草科技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纪念照

党建引领——
锤炼踔厉奋发、勇毅担当的政治品质
70年来,内蒙古林科院经历了创建与挫折时期、恢复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时期5个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党的领导始终是内蒙古林科院行稳致远的关键。历届院党委班子始终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发展所向,一代代干部职工永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奋图强创新业,与时俱进谋发展。
建院初期,内蒙古林科院仅有党员3人,成立了党支部;1977年党员发展到35人,成立了党总支;1981年党员发展到41人,成立了中共内蒙古林科院委员会。时至今日,内蒙古林科院拥有在职党员106人,分设17个党支部,构建起了健全完善的党的组织体系。
内蒙古林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秉承“林草为本、创新为魂、精研求索、勇毅担当”的院训精神,正以昂扬的姿态,沿着党指引的方向,风正扬帆、阔步前行。
守正创新——
勇担林草科研、守护生态的时代重任
70年来,内蒙古林科院聚焦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遗传育种、林草碳汇、草地生态等8个主要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搭建实验室、技术中心、科研基地、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科创中心等各类各级科研平台共17个,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内蒙古林科院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研究

1954—1958年,内蒙古林科院先后承担了兴安落叶松采伐方式迹地更新技术、兴安落叶松种实害虫等项目,围绕开发利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生产需求,对大兴安岭地区采伐与迹地更新的研究和次生林改造等进行了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对大兴安岭地区木材生产和迹地更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1960年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大科研成果。先后建立了哲里木盟钱家店治沙站、伊克昭盟展旦召治沙站、昭乌达盟赤峰城郊林场沙地造林试验站等5个工作站,针对当时林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相继开展了流动沙丘移动规律固沙造林技术、草原造林技术、内蒙古西部造林立地类型、内蒙古杨树资源调查、杨树引种试验等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且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赤峰城郊林场沙地造林试验站开展的树种选择和林种结构研究,为该林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1978年,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内蒙古林科院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1999年,结合内蒙古林业生产实际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需要,围绕国家和内蒙古科技攻关项目,以山、沙、草为重点,先后在中西部的沙区、平原、山地和草原再次建立了6个试验站点,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开创了内蒙古林科院林业科研的新局面。先后完成了沙地樟子松引种试验、沙荒地针阔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荒漠草原牧防林研究等150多项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内蒙古厅局级科技奖11项等。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林科院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明显增强,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等高级别科研项目相继在内蒙古林科院实施。该院先后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70余项,项目总经费超过1.8亿元;获各级科技奖励成果33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67项;制定并发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49项;发表科技论文465篇,出版专著35部。
科技赋能——
助推林草事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70年来,内蒙古林科院聚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内蒙古发展需要,立足科技创新,在“三北”工程建设、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林草种业振兴、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耕耘不辍,成绩斐然。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面落实科技“突围”工程,以科技赋能“三北”工程建设。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计划等各级各类项目,聚焦防沙治沙重点工作,持续开展荒漠化防治技术、植被恢复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土壤改良、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与经营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完成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退化沙地微生物-土壤-结皮-植物协同修复、流动沙地植被重建综合配套、机械化防沙治沙、半干旱山区生态重建与可持续经营等多项荒漠化治理技术攻关,总结提炼多个防沙治沙新模式,为“三北”工程建设、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及三大标志性战役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针对内蒙古生态保护与修复需求,开展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研究、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形成的行业与地方标准、防沙治沙新技术、治沙新装备,构建的沙区优良抗性植物繁育技术体系和种质资源库等,切实破解了防沙治沙技术瓶颈,为内蒙古乃至三北地区防沙治沙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内蒙古林科院助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广。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着力构筑生态产业化桥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林科院加大沙地综合治理、沙生植物和经济树种高效栽培、林业机械配套装备、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累计承担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项目21项,示范推广总面积9500余亩,投资达2433万元,覆盖全区8个盟市,有力推动了林草科技成果在内蒙古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同时,创建集林业调查设计、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食用林产品检验检测、科研成果推广、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科创中心,成功推广黑果枸杞繁育、沙棘繁育、沙地生态修复等30余项先进技术,建立种苗繁育、丰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推广示范区。大力开展万名专家服务基层、北疆林草科技讲坛、标准宣贯等活动,培育了一批本土专家,为内蒙古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内蒙古林科院专家进行特色林果人工去雄试验指导

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依托树木园、沙生植物园、林木种苗基地,积极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林木良种选育、示范推广等工作。70年来,共收集国内外乔灌木树种500余种,涉及53科、122属,涵盖了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域的代表性物种。同时,经过20多年的引种试验,收集三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区沙生灌木、草本种质资源涵盖24科、43属、116种,重要乡土耐旱树种和国外优良耐旱乔、灌木抗旱种质材料418份。保存内蒙古、山西、陕西、山东等省区20个种源、372个家系文冠果,建成新疆、甘肃、内蒙古等41个种源野生苦豆子种质资源圃,为研究和保护内蒙古的林草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样本。特别是成功保存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东北红豆杉,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水曲柳、黄檗、蒙古扁桃等13种珍贵树种,不仅为后续繁育和保护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林草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蒙古林科院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成果丰硕

开放包容——
秉承互惠共享、交流互鉴的发展理念
70年来,内蒙古林科院坚持主动对接自治区内外优势资源,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先后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3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内蒙古林草生态建设公司等多家国内企业,在防沙治沙、森林培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共享科研资源与信息,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公关,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企业和高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优势领域“长板”。通过承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48”项目、内蒙古外专局引智项目,内蒙古林科院与德国波茨坦大学、布莱美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中心植物园等国际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引进了生物质土壤改良、流动沙地一体化治理等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结合国内生产技术需求,成功实现技术成果本土化。此外,先后承办了7期大中亚地区荒漠化综合治理国际培训班,为大中亚地区国家共同学习交流防沙治沙理念、模式和技术成果搭建了互鉴共享的合作交流平台。
与此同时,内蒙古林科院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学术沙龙和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承办了“加强林草科技人才建设,助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全国超50万人次在线观看同步直播,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
以人为本——
践行实干兴邦、人才强院的初心使命
70年来,内蒙古林科院以培养顶尖林草科研人才为己任,尤其注重青年科技骨干的培养,汇聚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批创新研发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这些科技人才扎根基层、深入山林,将青春和智慧奉献给林草事业。在“三北”工程的各个战场上,处处可见广大林草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把科研成果变成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时至今日,内蒙古林科院拥有博士、硕士学位职工91人,占全院职工60%;拥有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4人,占全院职工50%;培养汇聚了一批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自治区杰出人才、草原英才、突出贡献专家等高层次人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善作为、敢担当的人才队伍,内蒙古林科院才能取得如今的发展成绩,有力推动了内蒙古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奋楫前行——
谱写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和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面对国家新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内蒙古林科院将牢记“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的嘱托,锚定“以党建强科研、以科研聚人才、以人才创成果、以成果兴产业、以产业固生态、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的目标,聚焦国家和内蒙古林草科技重大需求,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聚力关键技术开展研发攻关,拓宽科技转化推广渠道,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国内外合作交流,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务实的举措,奋力谱写内蒙古林科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内蒙古林科院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编辑:李圣薇

初审:李燕

审核:苑铁军

投稿邮箱:

zglssbrm@163.com

直播合作:

010 8423 8472

010 8423 9283

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绿色时报社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