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依曼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习作:有趣的动物》一课,首先,通过游戏引出作文的主题,让学生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第二,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认识到写有趣的动物要写动物的样子和有趣在哪里。最后,学生动笔写一写自己觉得有趣的动物,通过老师、小组评分的方式二次修改,将最终的作品呈现出来。
朱璋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习作:有趣的动物》一课,首先,她结合口语交际的“有趣的动物”介绍卡,通过三把金钥匙让学生了解三段式习作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按照范例写好开头,再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和本领特点完成中间部分,让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和赞美。最后,通过星级评价表进行生生互评,小组合作,展示优秀作品。
陈雨霞老师执教的是《拍手歌》一课,在游览动物王国的情境中正确认读“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猛虎、熊猫”等6个词语;观察“雀、雄、鹰、雁、猛”等字形特点,正确书写“歌、熊猫”。给动物词语分类,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了解“隹”的演变以及造字规律。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通过拍手等形式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了解儿歌中动物的形象及特点,增强关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林蒙蒙老师执教的是《习作:有趣的动物》一课,通过设置“你演我猜”的游戏环节,调动学生认识身边动物的积极性,从而导入主题。以熊猫小美的招收动物园朋友为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着重完成“动物的外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本领”两方面的习作,课堂中设置了多个游戏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完成小组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吕彬彬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这篇课文是一首七律诗,所以在简单了解律诗后,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在教学字词板块时,通过对“逶迤”“磅礴”词语的理解,读出绵长和气势。接着,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发现“透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等处的反差,指导读出反差感。反差愈是强烈,情感的体会与表达就愈是鲜明。
钟琼妮老师执教的是《习作:猜猜他是谁》一课。学习四种方法,增加有新鲜感的词句,加上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巧用典型事例来丰富作文,然后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作文,小组合作修改,完成一篇作文。
蔡蒙巧老师执教的是《习作:写日记》一课。《写日记》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本单元的其中一个写作要素是“学习写日记”,目标清晰,要求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此习作课学习写日记。本课利用教材中的例文和绘本,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写日记的格式和内容。最后再和同学交流,了解写日记的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杨怡萱老师执教的是《习作:写日记》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学生通过日记解读,掌握日记的格式,对写日记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每日心语加上日记的格式就是日记,孩子们可以写他们所见、所想、所听、所梦……孩子们对写日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徐婷婷老师执教的是《习作:我的家人》一课。《我的家人》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本堂课以能抓住家人令人印象最深的特点,并用具体事例或表现写出来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课前用中秋团圆导入,自然而然将话题引到家人,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通过片段练习、合作评价修改等环节让学生逐渐充实自己的作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杨琪琪老师执教的是《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一课。《推荐一个好地方》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把推荐理由写清楚。本课堂借助本单元选编的课文《观潮》《走月亮》和《繁星》,从清晰的写景顺序、丰富的写景内容和多样的写景视角,为本次习作提供了选材和写法上的借鉴;习作要求中通过四个部分的引导,降低难度,启发学生,并借助示例,构思推荐理由,明确习作要求。
吴海鸟老师执教的是《毫米的认识》。这堂课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测量经验,在认知冲突中引入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完善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课堂教学中丰富数学活动,在小组动手合作中感知并积累表象,建立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观念。课堂环节紧紧相扣,思路清晰。
谢素芳老师执教的是《认识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及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初步建立长度观念。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经验,在认知冲突中引入毫米,完善对长度单位的认识。2.丰富数学活动,在感知中积累表象,建立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观念。3.突出验证方法,借助活动在反复矫正中建立标准,积累经验。
薛小敏老师执教的是《倒数的认识》一课。“倒数”是人为的抽象概念,也是没有直接生活原型的数学概念。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一与日常生活经验没有直接联系的抽象概念,薛老师设计了专门的、纯粹的数学活动,既把握概念本身的基本特征,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筛选、归纳一个个数学算式特征的活动中构建“倒数”、“互为倒数”的数学模型,同时获得由直观到抽象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林天敏老师执教的是《线段、直线和射线》一课。导入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牙膏盒和魔方这两个立体图形出发,抽离出一个面,再到线,渗透体、面、线三者的空间观念。课中学生借助彩钉、纸条、细绳和卡纸研究端点与线的位置关系,明析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区别与联系。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协作学习,突破本课重难点,生成有趣而又富有团队探究的作品,紧紧抓住点与线的本质。
崔九玲老师执教的是《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一、复习导入学习过的面积单位,从了解规定,感知大小,应用度量回忆旧知,引入新知。二、学习新知1、认识公顷,老师引导学生从了解规定,感知大小,应用度量三个方面来学习公顷。2、认识平方千米,有了公顷的学习经验,所以认识平方千米放手让学生自学,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互相学习交流,独立完成平方千米的认识。三、把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融合在一起,让同学们梳理学过的面积单位和本节课的新知。
林张华老师执教的是《解决问题(1)》一课。本课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体会选择正确的估算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整理信息,从而直观、清晰地呈现数据信息,便于我们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二是分析与解答。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一一呈现,通过交流讨论,分析每种方法的思路,着重理解估算的方法,并认识到估算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价值。三是回顾与反思。重视解决问题全过程的回顾,在反思中总结提升。教学中设计了用估算和用精算解决问题的不同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解答策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数感,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王君老师执教的是《Making friend B Let’s talk》一课。对话1:Chen Jie和Sarah Miller正在美术教室上课,两人各自完成自己的画作。Chen Jie 拿出红色颜料准备使用,却发现红色颜料用光了,她非常难过。SarahMiller发现后安慰了Chen Jie,并与她分享了自己的红色颜料,帮助她完成了画作。对话2:放学时ChenJie和Sarah Miller在教学楼外相遇,此时下起了雨,Chen Jie带了伞,但是Sarah Miller没有带伞,于是ChenJie与Sarah Miller分享了自己的伞,Sarah Miller非常开心并对Chen Jie表示感谢。对话通过同学互相帮助的两个生活情境呈现了核心交际用语It's OK. We can share. Thankyou.学生要能借助情境图理解对话大意,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表演对话,懂得如何通过互相帮助与同学友好相处。
虞佩佩老师执教的是《My Schoolbag A Let’s talk》一课。虞老师通过歌曲My Schoolbag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通过书包Zack的图片,创设情境,并过渡到新知。新旧知识相联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入文本部分,虞老师安排多次的听、看,有了多次试听的输入,细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感知和体验目标结构。在输出环节,虞老师讲难度分级,从易到难,由封闭性到半开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了演练的机会,巩固所学知识。
李敏君老师执教的是《My Week A Let’s talk》一课。李老师在导入环节通过带领学生演唱歌曲及free talk成功激活语言,带领学生一起了解John周四的课程和爷爷在家的活动。在学习理解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听说看活动,借助教材图片、联系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在应用实践方面通过Role play角色扮演加深对对话的理解与运用。在迁移创新方面,展示Mike的课程表,让学生进行了对话创编,对本节对话进行了迁移与拓展。
陈细燕老师执教的是《Ways to go to school A Let’s talk》一课。本课旨在探讨学生们上学所采用的不同交通方式。本课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坐地铁以及开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上学经历。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还能增强对环保出行方式的认识,比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行以减少碳排放。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环保意识。
周必雷老师执教的是《制作一个潜望镜》一课。本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使用潜望镜,了解潜望镜的结构,加强对光的反射性质的认知,进一步通过潜望镜的制作,用来考查学生对光的理解程度。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玩一玩潜望镜,了解潜望镜的内部结构;二是应用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前一课光的反射的知识,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三是通过合作交流制作一个简易的潜望镜等。
赖小娜老师执教的是《地球的表面》一课。《地球的表面》一课介绍了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和不同地形的特点,通过立体地形图和超轻粘土模型展示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的特点。
章国锋老师执教的是《认识棱镜》一课。通过棱镜色散实验和牛顿盘实验,学生了解到白光可以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而且不同颜色的光被折射的程度不同。同时七种色光还可以复合成白光,最后以彩虹的形成总结本课。
上午第一节、第二节推门听课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和相关教师集中教师会议室进行交流反馈。
各学科教研员对各位老师的精心备课给予了肯定,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一一点评,同时从学生仪表、课堂书写、倾听回答习惯等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加强落实。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次活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启发,也为他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全体教师定会开拓进取,深耕教研,打造真实的高效课堂!
-end-
文字:朱璋、上课老师 编辑:林立子
图片:孙昌叠
审核: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