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被人口数据给惊到了

创业   2024-12-06 21:40   北京  

3621 字 | 6 分钟阅读
作者:真叫卢俊
来源:真叫卢俊

又快到年底了,每年我们都会认真读一读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看当下的社会、人口、经济情况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正好公布了最新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从这份数据中挖出来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实。

比如都在说出生率下降,但有的地方出生率竟然能达到13.72‰;

都在说人口老龄化,但有的省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还不足10%;

都在说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有些地方却依然有上百万人在迈向婚姻;

都说消费数据有下滑,有些大件消费却是逐年上升;

所以,其实我们有很多体感认知都是在被平均。

而我们的社会真正在发生什么,需要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才能看清。

于是我深扒了一下这份统计年鉴,看到了一些颠覆认知的事实。

01

都在说出生率下降,
但有些省真的很喜欢生孩子

每次说到出生率这件事,当然我们会有一些模糊的刻板印象。

比如西部地区出生率应该高于东部地区,内陆地区应该高于沿海地区。

但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也有例外。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我们来看看31个省2023年的出生率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西藏的出生率竟然是最高的,而紧随其后的贵州、宁夏出生率也都在10‰以上。

可能是因为这几个地区地广人稀,不仅少数民族偏多,教育观念也相对平和,卷孩子的焦虑更小。

加上国家的政策优待,更有可能过上房贷少,压力小,一家人热炕头的舒适生活,所以生育意愿更浓。

当然一直很爱生孩子的广东也榜上有名。

沿海地区的海南出生率也很不错,其实在2008年至2018年,海南一直居于全国出生率最高的前3名,可能滨海环境让人们更愿意顺其自然的享受生活。

当然,出生率毕竟是一个比值,它和当地的平均人口数也有关系。

所以出生率高的地区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趋势可能高,但出生人口数并不一定高。

不如再落到更实际的层面看看各地区2023年的出生人口到底有多少。

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24》中各地区的2023年年末的总人口和出生率相乘,得到一个相对靠谱的出生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广东成为出生人口最多的省份,并且遥遥领先。

据了解,广东省的出生人口数不是这一年最高,而是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并占据了全国11.3%的出生人口。

中原以北有河南、山东的出生人口超过60万。

西南有四川、贵州也在生育第一梯队。

没想到江苏、浙江的生育热情也不低,出生人口也在四十万上下。

上海对生孩子的热情则要低一些,算是31个地区中比较靠后的。

从全面放开三胎后,虽然有声音认为鼓励生育的政策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其实落到真正从数据来看,有的省可是三胎大户。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

首当其冲的依然是广东,成为三胎及以上生育最高的省,可以说广东是最爱生孩子的地区。

河南、山东依然排在第二和第三。

比较没想到的是,江苏竟然生三胎的人也不少,而且三胎排名前几的地区和出生人口的排名相差不大。

说明但凡是愿意生孩子的家庭,也会倾向于多生几个。

出生率其实不仅和生育观念有关,当地的生育政策也起到了很好的鼓励作用。

不仅有生育津贴,更实在的是很多地区都在延长产假时间。

以前一般产假是158天,但是已经有很多地方给出了更长的产假和更人性化的政策。

来源: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海南、河南、江西、甘肃、广东这些生育大省的产假政策都有为生育后的新手父母预留更充分的带娃时间。

不仅产假在180~190天,男方陪产假和育儿假也会更多。

西藏更是直接给出了一年的产假。

都说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经济,长期看人口。

和出生率相对应的是老龄化,那么老龄化的情况又是怎样的,数据统计的结果和我们印象中的会有出入么。

02

都在说老龄化,
其实也有很多细分

确实会有些地区的老龄化比较突出,但也各有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各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比如东北三省的老龄化问题一直存在,辽宁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在21.06%,几乎每5个人就有一名老人。

黑龙江和吉林也紧随其后,是老龄化占比较高的地区。

但是与此同时不要忘了,人口的平均寿命也一直在增长。

也就是说大家活得更长了。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从2000年到2020年,二十年间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从69.63岁涨到了75.37岁。

女性活得更久,2020年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80.88岁。

所以虽然上海的老龄化一直是名列前茅。

但还是有句话说,上海的街头都是神采奕奕的老人和没精打采的年轻人。

当然,这也侧面反映了上海是一个不断有年轻人涌入的城市。

除了上海,很多城市的人口增涨都离不开城市本身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根据统计年鉴,2023年浙江、广东、海南、上海、江苏等地区的人口增长都名列前茅。

这其中甚至有些地区的出生率、出生人口都并不高,正是因为有年轻人的加入,所以还能保持人口增长。

其实除了这几个地区,还有更多的城市也在积极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

来源: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除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像杭州、成都,不仅社会人文环境深受年轻人喜欢,同时也在为年轻人设置一系列优惠政策。

比如杭州,就为年轻人设立了名为“春雨计划”的政策。

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为来到杭州打拼的年轻人提供保障。

甚至还建设了“青年来杭第一站”,为毕业后第一次来杭州找工作的大学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

这种几乎无微不至的细腻政策为杭州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我们的社会需要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多考虑一些,给年轻人更多包容。

而在更宽容的社会环境下,甚至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可能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03

哪个省最喜欢结婚

以前大家都在说结婚率下降,事实也确实是我国的结婚率在最近十年都呈现逐年下降的状态。

但是2023年首次出现了回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2023年我国初婚人数为1193.98万人,接近1200万大关,比2022年增加了142.22万人,也超过了2021年。

可能是因为受到2022年特殊情况影响,一部分人推迟到2023年结婚。

2023年结婚人数的增加也可能是叠加了生肖龙年带来的影响。

更多的人选择在23年结婚,24年顺利的生一个龙宝宝。

事实上,今年年初确实出现过一个生育小高峰。

在结婚这件事上,从选择进入婚姻的人群中,也能看出各个省的特色。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广东是最喜欢结婚的省,这倒也符合其生育大省的前提。

此外河南、江苏、山东的结婚人数也名列前茅。

而在爱结婚的省份中,四川和山东是再婚最多的。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山东也是4~5口人家庭占比较多的,可见山东人真的很喜欢大家庭的生活方式。

当然,结婚率的变化可能也和男女比例有关。

比如,男女比例最均衡是河南,在100.57,于是河南的结婚人数也排名第二。

而虽然在上海街头能看到很多精致女孩,甚至我身边的同事也大多是女性。

但是上海的男女比例在107.31,竟然是很明显的男多女少,这可能也是上海结婚率不高的原因。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上海的结婚率不高,但是根据统计数据,上海的离婚率也是最低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而离婚率最高的,竟然是新疆。

据分析可能是同样与少数民族的婚恋观相关,离婚本身在一些少数民族概念中并不是负面的概念。

而对离婚的宽容也让新疆的再婚率有一个比较高的占比。

对一个省的认知除了人口,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消费习惯。

而这一点的差异,把各个省的特征刻画得更鲜明了。

04

不同的省大家都爱买什么

都在说现在的人不爱消费了,其实对比一下最近几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会发现这几年大家的消费一直是上升的。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都在上升,说明有赚也有花。

那么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哪里?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服务性消费最多。

什么是服务性消费呢,大概就是生活服务、餐饮服务、医疗服务等,这些品类的消费最高。

不过居住竟然不是占比最多的,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好,不如让我们再聚焦一点,看看以家庭为单位,大件消费的情况怎么样。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最近三年家用汽车、空调和排油烟机的家庭拥有量在不断上涨。

其实汽车的增涨应该算是最快的,在2017年还是平均每个家庭拥有0.3辆,到2023年几乎每两个家庭就有一家有汽车。

有意思的是,每个省对这些大件消费品的依赖还有不同。

比如就买车来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最爱买车的是浙江和山东。

可能是因为浙江人做生意需要,而山东人既然喜欢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当然是有车更方便。

其实各个省大件消费相差最大的,大家猜是什么:

空调。

这倒是也合理,毕竟我们国家实在太大了,也形成了很有意思的气候差异。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4》

所以就出现了:

重庆、江苏和浙江省几乎每个家庭都有2~3台空调。

而黑龙江、甘肃每5个家庭才能凑出一台空调。

青海更是几乎家家都不买空调,每一百户凑不出一两家有空调的。

05

结尾

统计年鉴几乎是每年最重要也是最权威的的统计资料,而每次此类的统计资料,总是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

依然有地区拥有很好的出生率;

有的人对结婚、生孩子乐此不疲;

有些地方不断有年轻人涌入追寻梦想;

有些家庭今年就是会比去年多买一辆车、一台空调;

所以,当每一份统计资料给到我们更翔实的信息时,是在让我们用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更有信心的去看待我们的社会。

也让我们对2024年的数据有了更多期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