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把一个ddl做完了。普天同庆普天同庆,4000字,其中有2000多字是复制粘贴的,复制的是我之前写的第一稿,就是把一个长的压缩为一个更精简的短的文章。结构基本差不多。
有几个感受,
第一,保留精华。
这就很像把一篇大论文压缩成小论文,其实就是把最精华的内容,尤其是理念,价值,抓手,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机制路径以最精炼的语言进行表达。微观的细节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可以省略。
第二,突出数据。
还有一个也很重要,就是数据。数据是最直观看出,做了多少工作量,最后效果也是用数据表现。所以一定要突出数据。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
这其实应该放在第一点的。问题意识来自于什么?
来自于政策关注什么,实践发现什么,理论界在研究什么。
以及,这个问题和其他问题的共性是什么,区别是什么,可以写出来。这样子会让读者更容易有一个共同的语言环境,和对文章试图解决的问题有个前提性的了解。所以要突出比较。比较的对象可以是之前出现过的,也可以是同一个结构下的另外一个分支,等等。
大概就是这些了。今天的工作量,有效输出4k字,有效输出时间应该就2~3h左右。早上来图书馆太晚,没进入状态就去吃午饭。吃完午饭,又犯困,但是图书馆睡不着。不过问题不大,不慌,事情办好了就行。
这件事办好的另一个关键tip,用了思维导图。在一份旧的1w字材料中如何重新析出一个新的主题,找准主线,找对细节,那么就是要看导图的结构化作用了。可以精简很多不必要的大脑思考与消化时间。亲测有效。
大家今天学得怎么样。欢迎分享呀。
😁😁😁😁
分享我家的大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