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小学》02 立教

文摘   2024-11-11 18:06   山东  

传统文化

立教


17页这里。

《内则》曰: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

这里朱熹是引用了《礼记》当中的《内则》这一篇的一个段落。《内则》是出自《礼记》这部书的。《内则》,「内」是指家庭内;「则」是行为规范,就是家庭内的行为规范。

说《内则》里面提到:要是生了孩子,就在所有母亲里选一个人当作孩子的老师。因为古代中国是一夫多妻制的,大户人家有妻也有妾,妾的数量,不一定是多少。生了孩子之后,无论生了男孩还是女孩,要先在自己的母辈中,所有母亲中选一个可以当孩子老师的人。

「诸母」就是所有母亲,孩子管「妻」叫母亲,管「妾」也叫母亲,可能叫大妈、二妈的这样子,也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不同,称谓有所不同。可以说「诸母」就代表母辈,母亲那一辈。母亲很多,要选一个才德俱足的当孩子的老师,让她来带孩子,不是说谁生的谁带;谁生的,这个人要是无德无才,不能带孩子。

那么选定一个人作为孩子的老师,标准是什么呢?我们看,首先「宽裕慈惠」,「宽裕」代表心胸宽广、慈爱,挺贤惠的,不能懒惰;而且要「温良恭敬」,看上去是温和的、没有攻击性的,脾气不错、良善的;然后,要有「恭敬心」;而且「慎而寡言」,平常话不多,行事、讲话都挺谨慎的,话不多也就是说不讲废话,不会东家长、里家短的这样的,就把孩子带坏了。

因为妇人之间喜欢蜚短流长的,拌来拌去拌嘴,两舌、妄语,造很多口业。给孩子选一个算是亲教师吧,要选一个话少的。话少就可以避免讲很多的错话,因为祸从口出。母亲如果是一个谨慎的、话少的人,孩子可能也学会谨慎、寡言,让这样的人来带孩子。所以古人很明智的,孩子的这个母辈虽然多,但我挑一个最好的让她来带孩子。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然后「子能食食」,孩子能吃东西的时候——第一个「食」是吃,第二个「食」是食物。孩子能吃东西的时候,一般中国人,我们普遍是教孩子用右手来拿筷子、拿勺子。极少的情况下,可能教他用右手,就是教不会,孩子本能地喜欢用左手也有,但是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用右手来拿餐具的。

能言,男“唯”女“俞”

然后到能说话的时候,训练男孩子要干脆利落,讲话的时候要干脆利落;女孩子就可以讲话的时候温和一点,温言软语,温柔一点。

男鞶革;女鞶丝。

然后穿衣服鞶革;鞶丝」,「」(音盘)。穿衣服的时候,男孩子要体现出自己的刚强的、勇敢的特质;女孩子要体现出温柔的特质。

「革」和「丝」其实是代表一种气质、一种特质;「革」,皮革,感觉是坚硬的,是有男子汉气概的;然后丝绸,一提到丝绸就是柔软的、顺滑的,它能代表女性特质。因为男女性别的不同,所以家长在打扮孩子的时候,给他们买衣服的时候,特色也很明显。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到孩子六岁的时候,会教孩子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方名」就是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到了七岁的时候,这是古人,七岁的时候男女就不同席了,男女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了。吃饭什么的,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共食」——吃饭的时候,男女都是不在一个餐桌上吃饭的。所以古人特别讲究,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人的传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那么到了八岁的时候,「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八岁的时候孩子比较懂事了,带着孩子要是出个门、走个亲戚、参加宴会,一定告诉孩子要尊敬长者,尤其尊敬长辈。比如说宴请宾客的时候,和亲朋好友吃饭的时候,长辈有没有先入座啊,长辈入座了坐好了,我们再坐,这是家长要教孩子的。

八岁要开始学这些礼节了,让孩子懂得谦让,懂得把好吃的让给别人,不要挑好吃的,自己攥得紧紧的,甚至跟别人抢,不行的。像孔融让梨一样的,要让孩子学会谦让,把好的物品、吃的让给别人,这样。

【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到了九岁的时候,「教之数日」指的是历法,像初一、十五,天干、地支,九岁时候教这些。到十岁的时候,古人一般就会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了,「出就外傅」——就外面的师傅带了,不是说他的母亲父亲带,是外面的师傅带,也就是说要上学去了,要找老师了,有的时候可能要住宿在学校里,然后学一些书法、计算(就是语文、数学),学这些。

衣不帛襦袴

那么送孩子出去读书的时候,这里强调「衣不帛襦袴」,就是说即使你家里挺富裕的,但是不要把孩子打扮得特别奢侈,比如说浑身上下的名牌之类的,那么这种情况容易滋生孩子的虚荣心和傲慢心。送他出去读书的时候呢,尽量地让他随大流,穿普通的衣服就好,不要让他优越感那么明显,开着劳斯莱斯送,一身的名牌,这个其实对孩子一点儿都不好。

【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那么「礼帅初,朝夕学幼仪」,就是出门在外更要重视礼仪了,而且从早到晚地可能都要学习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

然后学会一种特质:这「请肄简谅」,这是特质。「请」是恭敬心,对人始终有恭敬心;「」,是学习,经常向人学习;「简」,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要简明扼要、要简练,不要一到你发言的时候,一讲一堆,别人等得都不耐烦了,你还没讲完呢,要学会精简我们的语言;「谅」,就是宽恕别人。

《论语》中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谅解的谅,宽恕别人,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们要尽可能地多宽恕别人,或者换位思考,体味他的一些难处。他为什么刚才那么冲动啊,也可能他家里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了、遇到急事了,一时没控制住;或者说有的人他就是天生生理原因肝火旺,肝火旺的人爱生气,讲话很大声,你一换位思考就容易原谅他了,这些都是要教会孩子的。

你看,「请」「」「简」「谅」这四个字非常非常好,「请」是对别人的恭敬心;「」是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然后「简」,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谅」经常谅解别人。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古人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音乐、学习诗歌、甚至还学跳舞,学的那种跳舞都是比较庄严的舞蹈。

那么「成童」就是十五岁的时候,十五岁的时候可能要学更加复杂一些的舞蹈,而且古人十五岁的时候还学射箭,还有御——就是驾车,这特指男孩子了——射箭、驾车。

【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

然后二十岁的时候,就举行成人礼了,古人二十岁的男孩子举行成人礼,叫冠礼,因为古人是留长头发——把头发给扎起来,然后戴上帽子。所以古人那个方法很科学,像现在有的孩子,长得很高大,可能十三岁都一米七了,有的十三岁就一米七了,你一看,这孩子应该挺大了吧,问一下才十三岁。

那古人你看男子到了二十岁,就举行「冠礼」,他戴着帽子,你一看,戴着帽子二十岁以上了;那如果他还没有戴帽子,他个头再大你也知道他还不到二十岁呢,一下就判断出来了。

【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那么二十岁成人礼过后,男子这时候正式地要学复杂的、成人的礼仪,成人社会的礼仪。这个时候呢,也可以穿一些成人可以穿的一些皮草或者是丝织品,然后「舞《大夏》」,这个舞蹈也更加地庄严和复杂了。

然后「行孝悌」,你都成人了二十岁成人了,我们现在说十八岁成人了,古人说男子二十岁成人了,成人了更要老老实实地奉行孝悌之道。「孝悌」是为人的根本,「孝」主要是孝顺父母、长辈;「悌」,是尊敬比我们年长的人,比如说哥哥、姐姐,尊敬他们。

「博学不教」,这个时候你要广泛地学习各种学问,不要单一化。这个「不教」就是不要限定自己,不要单一化。

学的过程中,「内而不出」,你先学,先别忙着讲。像孔圣人,我们知道他是一代大导师,他是多少岁开始传法的呢?大家知道吧,我们以前讲论语的时候学过——三十岁。孔圣人是三十岁开始讲法带学生的。

那么这里提到男子二十岁,你看成人礼过后,老老实实地奉行孝悌之道,这是道德上;然后学问上、文化上「博学不教」,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要限定自己在某一方面,也不要轻易地去教别人去。你现在还是一个学习的阶段,你的认知不一定成熟,可能比较片面,甚至偏激。所以「内而不出」强调了一下,「内而不出」,只是吸纳。这个「内」是指纳,吸纳的纳。只是向内吸收知识,不要轻易地外散知识。因为你此时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也不够高,万一讲错了就不好了。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

那么到三十岁有家室的时候「始理男事」,古人要么去种田,要么去服一些劳役、服兵役,就听国家安排了。三十岁的时候,还是「博学无方」,继续广学多闻,不要限定自己。然后,「孙友视志你越来越成熟了,对待朋友更加地谦逊,而且要观察朋友的志向,「择友而交」,不要随随便便地交狐朋狗友,因为朋友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要观察朋友是不是有好的志向,然后再决定跟他交往。

【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

到四十岁,可能做官去了,「方物出谋发虑」,「方物」就是仔细地研究一切万物;然后呢,自己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然后一些策略,因为做官了嘛,你要承担责任了。这里强调「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一切政策,符合道的你就服从,不符合道的,然后你就可以离开。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