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宋词三百首》是经典宋词选集。其词作韵律优美,朗诵时可让人沉浸于词境之中。赏析时,能从时代、经历等多方面挖掘词中情感、哲理与艺术手法。电子版方便阅读,目录清晰指引探索,笺注辅助理解词句。辛弃疾的词豪放且满含爱国与壮志难酬之感,晏殊的词尽显婉约,善写生活细微之处。而《宋词三百首》下部同样佳作连连,延续了选集的丰富性,多样风格的词作汇聚,展现了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精选
苏轼〔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丙辰年的中秋,(我)欢快畅饮直到天亮,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 想象奇绝
• 词的上阕从问月开始,展开了奇妙的想象。“把酒问青天”化用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意,将对明月的向往与疑惑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更是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神秘的天上世界,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氛围。
• “我欲乘风归去”一句,将自己想象成可以随风飞到月宫的仙人,这一奇特的想象既表现了苏轼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又体现了他浪漫主义的情怀。
• 情感复杂
• 苏轼在词中抒发了多种情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他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既向往天上的纯洁与安宁,又对人间有着深深的眷恋。
• 下阕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慨。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从对个人悲欢离合的感慨上升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理解。
• 意境优美
• 整首词的意境优美而深远。上阕中对月宫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清冷、高远的氛围;下阕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一幅月光流转、夜深人静的画面,将人们带入了一个静谧、清幽的世界。
•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将美好的祝愿寄托于明月,使整首词的意境在空灵、浪漫中又增添了一份温暖与深情。
故事:
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子由)感情非常深厚。他们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然而,由于仕途的波折,他们常常分隔两地。
在丙辰年的中秋之夜,苏轼独自一人在异乡。他望着天上那一轮明月,心中思念着远方的弟弟。在这样的情境下,他饮酒作乐,试图借酒消愁。随着酒意渐浓,他的思绪也飘向了远方。他想象着天上的宫殿,想着自己能否飞到那里,摆脱尘世的烦恼。但他又想到,即使是天上的仙境,也可能会有孤独和寒冷。
月光洒在他的窗前,他看着那不断移动的月影,心中的思念愈发强烈。他想到人生总是充满了离别和相聚,就像月亮有圆有缺一样,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他还是希望,无论相隔多远,他和弟弟都能在这同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彼此牵挂,共享美好的时光。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温馨提示
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