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格言联璧·学问类
诗词美刊
岁月把一抹投影烙印在记忆的最深处,时时叩嗑着心中的那湾温馨,又是那样让人惜惋与不舍。故乡,是什么?是梦里的潺潺流水,是枝头摇曳的枫叶,是柴门前那一剪白发颤动的身影!可不知什么时候,她却成了触碰我们神经的一根弦,深深地扎在我们的心灵之处,时而触碰一下,那余音萦绕成一曲经典挥之不去。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自有人类以来,“乡情”就是逃避不掉的话题。远游他乡的游子借诗抒发思乡之情再正常不过了,千百年来产生的思乡诗众多,那其中最著名的是哪首?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其中最能拨动我们心弦的便是乡愁。高适在《除夜作》中曾说:“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见乡愁是我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它能大到故乡的明月,也能小到故乡的草木。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中的乡愁是到老也改不了的乡音,是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他晚年辞官还乡的时候。其实这首诗,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曾学过,但少时不知诗中意,如今读懂却已是中年人。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的开篇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说,我从小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年老才回来。虽然我的乡音从未改变,但是鬓角的毛发却已经斑白。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贺知章久居他乡所产生的伤老之情。
容貌的变化,对应了岁月的无情,也衬托出了贺知章乡愁的浓郁。
实际上,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他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当时他已八十六岁高龄。而距离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离开故乡,已经过去近五十年时间。所以他在这里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概括出这么多年客居他乡的事实。
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说,故乡的小孩看到我后,竟然没有一个认识我,还笑着询问我,这位客人您是从哪里来的呀?乍一看,这两句诗平淡无奇,但其实却是这首诗峰回路转,别有境界的一笔。小孩天真烂漫的一个问,对于贺知章来说,却是重重的一击,无疑勾起了他无穷的感慨。
五十年没有回到故乡,何止是故乡的儿童不认识他。可以说是曾经熟悉的人、物、事都会发生变化。流露出贺知章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首诗朴素无华,毫不雕琢,却符合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对于身为读者的我们来说,尽管它只有短短的4句,却概括出了我们中年后才有的乡愁。虽然我们的年龄不同贺知章那样已到人生暮年,但是人到中年其实已经能够深刻体会到这首诗中所说的,那种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即便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形也会出现。
贺知章这首诗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千古名作,寻常的题材,平易的语言,增添了婉转幽深的情韵。生动地表现出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都有过的那种非常微妙同时又非常真实的心情。也是一首我们最怕读懂的一首诗,因为读懂已是中年人。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摘词选
动动小手 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