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用词”十九法
作者:莫眲Mone
巧妙用词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要不断地积累词汇,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像蜜蜂采集花蜜一样,勤奋地从生活、阅读、学习中汲取丰富的词汇资源。还要像一位精心雕琢的工匠,根据文章的主题、风格、对象和语境,巧妙地选择和运用词语,让每一个词语都能在文章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说明,巧妙用词都将使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准确用词:基石之稳
(一)概念准确:钉是钉,铆是铆
准确把握词语的概念是用词的基础。比如在描写一个人的身材时,“苗条”和“消瘦”虽都与体型有关,但含义不同。“她身材苗条,身姿婀娜,走起路来如弱柳扶风,尽显优雅。”这里的“苗条”带有一种健康、优美的体态意味;而“他久病之后,身体消瘦,脸颊都凹陷下去了”,“消瘦”则突出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身体瘦弱。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词概念不准确,就像在测量中出现微小偏差却导致结果大错特错。在科学类文章中更需如此,“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必须准确使用“力”这个概念相关的词汇,不能与其他概念混淆,否则文章传达的信息就会失真。
(二)修饰准确:量体裁衣
修饰语要准确地贴合被修饰对象。例如描述颜色,“那朵花是鲜艳的红色”,“鲜艳”准确地描绘出红色的明亮程度;如果说“那朵花是暗淡的红色”,则是另一种视觉效果。再看,“老人迈着迟缓的步伐”,“迟缓”符合老人行动的特点;若写成“老人迈着矫健的步伐”,就与常理相悖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在写作中,用词的“淡妆浓抹”要与描写对象相宜。写一个宁静的小镇,“小镇有着古朴的建筑,静谧的街道,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慢了下来”,这些修饰词准确地营造出小镇的氛围。
二、生动用词:画面之活
(一)动词灵动:跃然纸上
生动的动词能赋予句子生命力。比如“他飞奔向车站,手中的行李在风中摇晃,眼神里满是急切”,“飞奔”比“跑”更能体现速度和心情。再如“春风拂过大地,花朵们在枝头争奇斗艳,小草也从土里探出了脑袋”,“拂”“争奇斗艳”“探出”让春天有了动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描写动物时,“鱼儿在水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嬉戏”“跃出”使鱼儿的活泼形象跃然纸上。
(二)形容词出彩:色彩斑斓
出彩的形容词能让描写对象更具特色。“那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山顶终年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圣洁的光芒”,“巍峨”“圣洁”描绘出高山的雄伟与神秘。“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垂在身后,眼睛像两颗晶莹剔透的黑宝石”,这些形容词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形容词是自然而贴切的,能增强画面感。写秋天的树林,“五彩斑斓的树叶像是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还有那依然翠绿的松柏叶,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绚烂的色彩。
三、形象用词:印象之深
(一)比喻用词:妙趣横生
运用比喻的用词能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月光比作流水,“泻”字更强化了这种轻柔、流淌的感觉。“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将生活具象化为麻,生动地表达出生活的复杂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江水喻愁,深刻地表现出愁绪的连绵不绝。在描写心情时,“他的心像被油煎一样难受”,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
(二)拟人用词:赋予情感
拟人化的用词能让无生命的事物充满情感。“春天的脚步近了,大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花草树木都在为春天的到来而欢呼”,“脚步”“苏醒”“欢呼”赋予春天和大地万物以人的行为和情感。“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仿佛在诉说着远方的故事”,使风具有了温柔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伤别鸟惊心。”杜甫通过拟人化的用词,让花和鸟都带有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在写自然现象时,“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它们是冬天的精灵,给世界带来了一片洁白”,使雪花更具灵性。
四、富有内涵用词:思想之厚
(一)象征用词:意味深长
象征用词能赋予事物更深层次的含义。比如“海燕在暴风雨中翱翔,它是勇敢的象征,无畏地迎接挑战”,海燕在这里象征着勇敢者。“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它是奉献精神的象征”,通过对蜡烛这一形象的描述,传达出奉献的意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象征着坚韧不拔,在文中使用这样的象征用词,可以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在写关于希望的文章时,“黎明的曙光冲破黑暗,那是希望的象征,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曙光的象征意义让希望更加具象化。
(二)典故用词:文化底蕴
运用典故用词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例如“他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在失败后默默努力,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卧薪尝胆”这个典故的运用,让读者更能理解人物坚韧和复仇的心理。“此地无银三百两,自欺欺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典故使表达更简洁且富有文化韵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积累典故,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能提升文章质量。在写历史题材文章时,“诸葛亮‘草船借箭’,尽显其智谋超群,让敌军也为之赞叹”,典故用词丰富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五、音韵用词:韵律之美
(一)押韵用词:朗朗上口
押韵的用词能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台”和“来”押韵,易于记忆和传唱。在诗歌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韵脚的使用让诗歌具有音乐美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这句诗押韵巧妙,使诗句更具感染力。在写现代歌词或韵文时,“你是我心中的太阳,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你是我梦里的星光,闪耀在我的心房”,押韵让情感表达更流畅。
(二)平仄协调:抑扬顿挫
注意平仄协调能让语句有抑扬顿挫之感。在古文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相间,读起来节奏明快。在现代写作中,虽不像古诗词那样严格要求平仄,但适当注意能提升文章的韵律美。“山清水秀的地方,总是让人留恋,那蓝天白云下,有我梦中的家园”,通过平仄的搭配,使句子富有节奏感。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巧妙地协调平仄,能让文章更像是天成之佳作,给读者带来美妙的阅读体验。在散文创作中,适当运用平仄变化,能使情感的抒发更有层次。
六、情感用词:心灵之触
(一)积极情感用词:阳光灿烂
积极情感用词能传递正能量。“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是梦想成真后的喜悦”,“洋溢”“闪烁”“喜悦”等词表现出人物积极向上的情绪。“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笑声如同银铃般在空气中回荡,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欢乐”,让读者感受到快乐的氛围。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积极情感用词能激发读者内心的力量。在写励志文章时,“我们要怀揣着希望,带着坚定的信念,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这些词汇点燃读者的斗志。
(二)消极情感用词:黯然神伤
消极情感用词能营造出悲伤、忧愁等氛围。“她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眼神中透着绝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落下”,“默默”“绝望”“打转”等词传达出人物的悲伤。“那座废弃的古宅,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凄凉,墙壁上斑驳的痕迹仿佛是岁月流下的眼泪”,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落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表达忧愁情绪时,运用合适的消极情感用词,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在写离别文章时,“车站里,人们泪眼婆娑,互道珍重,那离别的愁绪如同阴霾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让离别之情更显沉重。
七、用词的变化:灵动之美
(一)避免重复:推陈出新
写作中要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比如描写花朵,不要总是用“美丽”这个词,可以是“娇艳的花朵”“绚烂的花朵”“婀娜多姿的花朵”等。在叙述动作时,“他快速地跑向教室,到了教室后,他快速地放下书包,快速地坐到座位上”,这里“快速地”多次重复,可以改为“他一溜烟儿地跑向教室,到了教室后,他赶忙放下书包,迅速坐到座位上”。
“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更新用词,就像有源头的活水,能让文章保持新鲜感。在描写风景时,“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大自然的画卷五彩斑斓,令人陶醉”,用不同的词语描绘景色,避免了重复,使描写更生动。
(二)近义替换:丰富表达
运用近义词替换能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例如“他很高兴”可以写成“他满心欢喜”“他欣喜若狂”等。“这座城市很大”可以是“这座城市广袤无垠”“这座城市幅员辽阔”。在描写人物性格时,“他很善良”可以是“他心地仁慈”“他宅心仁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丰富的词汇储备能让我们在写作中自如地进行近义替换,使文章更具文采。在写议论文阐述观点时,“我们要努力学习”可以写成“我们要勤奋学习”“我们要刻苦钻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八、用词的节制:适度之美
(一)避免堆砌:简洁为上
用词不能过于堆砌,要保持简洁。比如“那是一座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巧夺天工的建筑”,堆砌过多形容词反而显得啰嗦,可以改为“那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她有一张娇艳欲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脸”,简化为“她有一张娇艳欲滴的脸”更合适。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洁的用词能让文章重点突出,在表达思想时更清晰。在写说明文介绍事物时,“这个机器是一种小巧玲珑、设计精巧、功能多样、方便实用的新型设备”,可改为“这个小巧玲珑的机器设计精巧,功能多样且方便实用”。
(二)避免生僻:通俗易懂
尽量少用生僻词,保证文章通俗易懂。如果文章中充满了晦涩难懂的词汇,读者阅读起来会很困难。比如“他的行为乖舛,令人费解”,“乖舛”是生僻词,可以改为“他的行为很奇怪,令人费解”。“这篇文章佶屈聱牙,读起来很吃力”,可描述为“这篇文章晦涩难懂,读起来很吃力”。
“大道至简。”写作是为了传达思想,用词应让大多数读者能轻松理解。在科普文章中,更要使用大众熟知的词汇,“量子物理学中的某些概念虽然复杂,但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生僻词汇。
九、用词与语境:和谐之美
(一)风格语境:文质彬彬
根据文章的风格选择合适的词汇。在正式的议论文中,要用严谨、规范的词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轻松的散文中,可以更随意、亲切些,“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泥土的芬芳,那鸟儿的歌声,都让我觉得好舒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章的风格和用词要协调,就像君子的言行一样。在写童话时,用词要充满童趣,“在那神秘的魔法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精灵,他们每天都在快乐地玩耍”。
(二)对象语境: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描写对象使用不同的词汇。描写小孩可以用天真、可爱、活泼等词;描写老人则用慈祥、和蔼、沧桑等。描写科学家要用严谨、钻研、智慧等;描写运动员可以是矫健、敏捷、拼搏等。“那位老科学家,一生都在严谨地钻研课题,他的智慧为科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赛场上的运动员们矫健地奔跑着,他们以敏捷的身手和拼搏的精神争取胜利”。
“因材施教。”用词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就像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一样。在写不同职业的人物时,用词要符合他们的职业形象,这样才能准确地刻画人物。
十、用词的创新:突破之美
(一)旧词新用:老树新花
将旧词赋予新的含义或用法。比如“粉丝”一词,原本是食物,现在常用来指追星族。“他是那位明星的铁杆粉丝,每场演唱会都不落下”。“充电”原指给电器充电,现在也有充实自己、获取知识能量的意思,“工作之余,他经常参加培训,给自己充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词新用能让语言紧跟时代步伐,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网络时代,许多词语都有了新的内涵,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变化,使文章更具时代感。
(二)创造新词:开创新路
创造符合语境的新词能体现独特的表达效果。比如“萌化”,形容可爱到极致让人的心都化了,“看到那只小猫咪的模样,真的是萌化了”。“正能量”这个词现在广泛使用,用于形容积极向上的事物或情感,“他的行为充满了正能量,值得我们学习”。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造新词就像二月盛开的独特花朵,能在语言的花园中独树一帜。在特定的情境中创造新词,可以更精准地表达想法,但要注意新词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十一、巧用色彩词:视觉之美
(一)单一色彩突出:重点鲜明
用单一色彩词来突出重点。“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那朵红色的玫瑰格外引人注目,它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雪地中绽放”,红色在白色背景下更加突出,象征着独特与热情。“黑色的夜空中,只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辉”,黑色与白色(明月)的对比,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单一色彩词的强烈对比,使画面更具冲击力。在描写舞台场景时,“在黑暗的舞台上,一束蓝色的聚光灯打在主角身上,凸显出他孤独忧郁的气质”,蓝色的灯光成为视觉焦点。
(二)多色彩搭配:绚丽多彩
多色彩搭配能描绘出绚丽的画面。“公园里,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开放,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多种色彩词的运用让公园的景色如在眼前。“藏族人民的服饰色彩鲜艳,有湛蓝的天空色、金黄的太阳色、翠绿的草原色,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丰富的色彩展现出民族服饰的魅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色彩词的搭配使春天的美景生动呈现。在描写节日场景时,“春节到了,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红灯笼,张贴着五颜六色的春联,人们穿着色彩缤纷的衣服,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色彩让节日氛围更加浓郁。
十二、巧用数量词:量化之美
(一)精确数量:具体可感
精确的数量词能让描述更具体。“教室里有五十张桌椅,整齐地排列着,前面是一块黑板,黑板上方的墙上挂着一个时钟”,“五十张”“一个”等数量词让读者能清晰地想象出教室的布局。“他每天坚持跑五公里,已经坚持了三个月,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数量词使读者对跑步的情况有了量化的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精确的数量词就像跬步和小流,积累起来能展现出完整的画面。在写建筑规模时,“这座大厦高一百五十米,有三十层,每层的面积约为一千平方米,里面配备了六部高速电梯和两部消防电梯,为人们的日常通行和安全保障提供了便利。”这些精确的数量词将大厦的规模和设施情况清晰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二)模糊数量:意境营造
模糊数量词能营造出一种意境。比如“几缕炊烟从远处的村落袅袅升起,给这宁静的田园风光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几缕”并没有确切的数量,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乡村生活的闲适与静谧。“山上有一片片的枫叶红了,像是天边落下的晚霞,染红了半片山坡”,“一片片”描绘出枫叶的繁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这里的“千丝万缕”虽是模糊数量,但生动地表现出了情感的复杂。在描写情感或氛围时,模糊数量词往往能起到独特的效果,“他心中有千般愁绪,不知从何说起”,突出了愁绪之多且难以言表。
十三、巧用方位词:空间之美
(一)方位明确:条理清晰
明确使用方位词能让描写更有条理。例如“院子的东边是一棵古老的桂花树,每到秋天,满院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西边是一片小菜园,种着各种时令蔬菜。南边有一个小小的花架,上面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盆花。北边则是一排矮矮的篱笆,将院子与外面的世界隔开”,通过“东边”“西边”“南边”“北边”这些方位词,清晰地呈现出院子的布局。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句中方位词“前”“后”的使用,增添了一种时空的辽阔感。在描写建筑内部结构时,“大厅的前方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舞台上方悬挂着华丽的吊灯。后方是一排排整齐的座椅,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楼梯通往二楼”,方位词使读者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建筑的空间画面。
(二)方位变化:动态之趣
方位词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动态感。“太阳从东边升起,慢慢爬到天空的正中央,然后向西边缓缓落下,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东边”“正中央”“西边”的变化体现出太阳的移动轨迹。“小船从上游顺流而下,穿过一座石桥,向着下游的方向驶去,两岸的风景如诗如画”,方位词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小船航行的动态过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里的“侧畔”“前头”展现出一种位置的变化,富有动态之美。在描写人物行动路线时,“他从家里出发,向北走了一段路,然后转向东边的街道,最后在街道尽头的书店停了下来”,方位变化使人物的行动更具连贯性和生动性。
十四、巧用时间词:节奏之美
(一)时间顺序:叙事流畅
按照时间顺序使用时间词能使叙事流畅。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我被鸟儿的歌声唤醒。上午,我在书房里安静地阅读书籍。中午,和家人一起享用了丰盛的午餐。下午,约上朋友去公园散步。傍晚,看着夕阳的余晖,心中满是惬意。夜晚,躺在床上,回忆着这美好的一天”,“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这些时间词让一天的生活有条不紊地展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名言以时间为线索,告诫人们珍惜青春时光。在写成长故事时,“小时候,我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有新衣服穿和好吃的。少年时,开始为学业忙碌,每天在学校和家之间奔波。青年时,怀揣着梦想离开家乡,去远方闯荡。中年时,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通过不同年龄段的时间词,呈现出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经历。
(二)时间跨度:历史厚重
体现时间跨度能增加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从远古时代,人类茹毛饮血,与野兽搏斗,到古代文明的兴起,出现了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世纪时期,欧洲经历了黑暗的封建统治,而东方的华夏文明则持续发展。近代以来,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各国都在时代的浪潮中起伏。直至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这种大的时间跨度展现出人类历史的漫长与复杂。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时间跨度来描述历史,就像通过镜子观察兴衰一样,能让读者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写地方历史变迁时,“这座古城在唐宋时期就已闻名遐迩,当时商贸繁荣,文人墨客云集。明清时期,它又经历了多次战乱和重建。到了近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古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时间跨度体现出古城丰富的历史内涵。
十五、巧用虚词:连贯之美
(一)连词成句:逻辑连贯
连词在连接句子和表达逻辑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因为他努力学习,所以成绩一直很优秀”,“因为……所以……”表明了因果关系。“虽然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从不轻言放弃”,“虽然……但是……”体现了转折关系。“不仅他自己学习好,而且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地使用连词能让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就像准备好工具才能做好事情一样。在阐述复杂观点时,“我们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践锻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连词使句子之间的逻辑连贯起来。
(二)虚词表意:情感细腻
虚词能细腻地表达情感。例如“啊,这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这个虚词增强了赞叹的情感。“呢”字也有独特的情感效果,“你在做什么呢?”带有一种亲切询问的语气。“吧”字常表示商量或推测,“我们一起去吧”“他大概已经走了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虚词能辅助表达情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在写抒情散文时,“哦,故乡,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总是念着你呢”,虚词的使用使情感更加真挚、细腻。
十六、用词的地方特色:乡土之美
(一)方言词汇:地域风情
运用方言词汇能展现地方特色。比如在描写四川的生活场景时,“茶馆里,几个老辈子在摆龙门阵,旁边的小伙子些在打长牌,那场面热闹得很”,“老辈子”“摆龙门阵”“小伙子些”都是四川方言,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四川风情。“在东北那旮旯,冬天可冷了,大家都穿着大棉袄二棉裤,出门就冻得嘶哈嘶哈的”,“那旮旯”“嘶哈嘶哈”体现了东北方言的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适的文章中运用方言词汇能使描写更贴近当地生活。在写江南水乡时,“阿婆在河埠头汰衣裳,伊用那吴侬软语和邻舍拉家常,江南的韵味就在这一搭搭的小辰光里”,吴侬软语等方言词汇描绘出江南的独特韵味。
(二)地方习惯用语:文化印记
地方习惯用语也是地方特色的体现。比如在广东,人们常说“饮茶”,这不仅是喝茶的意思,还包括吃点心等内容,“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去茶楼饮茶,享受悠闲时光”。在福建,“厝”这个字常用来指房子,“那座古厝有着悠久的历史,见证了家族的兴衰”。
“入乡随俗。”在描写地方文化时,使用地方习惯用语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写北京文化时,“老北京人讲究个遛早儿,每天清晨,公园里都是遛早儿的人,打太极、抖空竹,热闹非凡”,“遛早儿”体现了北京的生活习惯。
十七、用词的时代特色:潮流之美
(一)流行词汇:与时俱进
流行词汇能让文章充满时代感。比如“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网络热词层出不穷,像‘凡尔赛’‘yyds’‘绝绝子’等流行词汇在年轻人中广泛使用。我们在写关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文章时,可以适当运用这些词汇来贴近他们的生活”,这些流行词汇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流行词汇,它们是时代潮流的标志。在写科技发展的文章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深度学习’‘大数据’这些词汇成为了热门,它们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流行词汇体现了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二)时代特定词汇:历史见证
时代特定词汇见证了某个时期的历史。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下海’‘个体户’‘万元户’等词汇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这些词汇反映了当时人们勇于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精神”,这些词汇承载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化。“在抗疫期间,‘逆行者’‘方舱医院’‘无症状感染者’等词汇频繁出现,它们记录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艰难历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时代特定词汇就像一面镜子,能让我们从词汇的角度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在相关题材的写作中运用这些词汇能增强文章的历史真实性。
十八、用词与读者对象:针对性之美
(一)年龄层次针对性:投其所好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使用不同的词汇。对于儿童读者,要用简单、生动、充满童趣的词汇,“在森林里,有可爱的小动物们在玩耍,有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飞来飞去的小鸟,还有慢吞吞的小蜗牛呢”。对于青少年读者,可以使用一些时尚、富有活力的词汇,“校园里的篮球比赛真是超燃,那些篮球少年们用酷炫的球技征服了全场”。对于中老年读者,词汇要稳重、亲切,“在这宁静的黄昏,老朋友们相聚在一起,回忆着那些温馨的旧时光,心中满是感慨”。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层次选择词汇,就像因材施教一样,能更好地吸引读者。在写儿童故事书时,语言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让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文化层次针对性:深浅适度
根据读者的文化层次调整用词的深浅。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群体,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深奥的专业术语。比如在写科普文章给普通大众看时,“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球体,它在宇宙中不停地转动,就像我们玩的陀螺一样,这种转动让我们有了白天和黑夜”。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读者,可以适当使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词汇,在学术论文中,“在量子力学的研究领域,波函数的坍缩是一个具有深刻理论内涵的概念”。
“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写作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用合适的词汇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或根据读者层次深入阐述,使文章能被读者理解和欣赏。
十九、用词的文化差异:多元之美
(一)不同语言文化的用词差异:跨文化之桥
不同语言文化在词汇的含义和使用上存在差异。比如在英语中,“dragon”通常被视为一种邪恶的、会喷火的怪物,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权威的象征。在描述与龙相关的事物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舞龙是一项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龙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要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再如,西方文化中的“liberalarts”与中国文化中的“文科”含义不完全相同,在跨文化交流的写作中要准确使用词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用词差异,能帮助我们在跨文化写作或翻译中避免误解,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在介绍中国节日“春节”时,可以这样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一样,在这个节日里,家人团聚,有贴春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习俗”,通过对比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
(二)同一语言文化中不同亚文化的用词差异:丰富内涵
同一语言文化中不同亚文化也有用词差异。比如在体育文化中,“帽子戏法”在足球领域是指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中进三个球,而在其他领域可能没有这种特定含义。在商业文化中,“IPO”(首次公开募股)是一个特定的专业词汇。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中,这些词汇有着独特的内涵,在相关题材的写作中要准确运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使在同一语言文化中,不同亚文化环境下的词汇也有变化,准确把握这些差异能使文章在特定领域更专业、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在写体育赛事报道时,“这位球星在比赛中上演了帽子戏法,帮助球队取得了关键的胜利”,使用符合体育亚文化的词汇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比赛内容。
▼
【写作实践训练营】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
22节PPT视频课+5场直播答疑
6周社群服务+38万字阅读资料+作业点评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