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云南大学辅导员招聘笔试2024年11月29日云南大学辅导员招聘笔试历年真题云大校情校史校训校歌云南大学八大辅导员工作室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就业育人经验做法
云南大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1978
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96
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1
入选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
2004
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
2006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
2012
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实施院校
2017
入选国家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8
跻身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
2022
继续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校训、校风是什么?
办学理念 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共进,特色发展
学校精神 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学校校训 自尊、致知、正义、力行
学校校风 高远、务实、勤勉、卓越
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目标是?
立足祖国西南边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综合性、国际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
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人才。
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
云南大学占地面积4367亩,呈贡和东陆两校区办学。共有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33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5亿余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00万余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
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如何?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328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85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58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745人。
现有院士13人(含双聘),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91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校有多少在校学生?人才培养情况如何?
学校有多少个本科教学学院?
学校一流课程建设情况如何?
学校共有2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7门,线下一流课程1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
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情况如何?
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
学校大力实施“学术兴校”战略,科学研究成绩显著。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0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团队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8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
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在《Nature》《Science》和《中国社会科学》发表2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
学校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老挝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高原湖泊治理研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政治学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古生物和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致密天体与高能现象”“银河系与近邻宇宙”“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多年生稻技术”等科研方向和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学校教育国际化有哪些主要的进展?
学校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学校与国际上100多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与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留学生生源国数量达70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是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构建有10个非通用语种和国际中文为基础的“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新型特色智库体系。作为永久秘书长单位发起成立涵盖16个南亚东南亚国家120余所高校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