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故事》 合阳的“科技大棚”初生故事
王标(原合阳县农技中心负责人) 发言:
我们追述“大棚初生”的故事,为的是讲好合阳故事,传承合阳文化,关注合阳未来。让更多的合阳人在追述往事的过程中共同分享曾经为这片土地奋斗过的喜悦,发掘和传承这片土地上所孕育的文化。
追述“大棚菜初生”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岁月。1993年10月我们一行三人带着合阳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及全县人民的期盼,从韩城乘火车赴河北进行为期一周的“大棚莱”考察,成为第一批“大棚莱”的考察者、引进者和见证者。从此,市场经济的引擎牵引催生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更和发展,从“大棚菜到地膜小麦,再到现代化设施农业,使合阳的农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历经30多年,“大棚菜”在合阳农业种植业史上可算得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俊德(原合阳县农业局局长) 发言:
我是92年10月份换届,直接跨级上任农业局局长,从上任就一直忙着跑项目,跑经费!当时我在想,合阳县的农业应该怎么做!
随后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范德元主任报道的通讯稿,河北日光温室已经发展到很大程度上。我立即把我的想法汇报给当时主管农业的县长刘天运,得到支持后,我马上联系到范主任,听了他的介绍当时很震撼,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立即安排农技中心的王标主任和当时学校刚分来的冬东生以及老农艺师王继胜去河北考察一下。范德元主任见到家乡合阳人很是热情,帮助联系河北永年县的高级农艺师凌云昕、技术人员和当地的农业棚专家。
日光温室是合阳农业致富的路子,刘县长境界高,思路广,随后和我在办公室筹划了“六个百千万工程”。三到五年建一千亩大棚,搞一万亩中小棚。
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后,轰轰烈烈的大干四年。合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日光温室(大棚农业)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收到很好的效益!
王继胜(原合阳县老农艺师王继胜)发言:
1993年的时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要去河北永年学习,首先就是资金问题,当时没有钱,只拨下来500元钱!从韩城坐火车,临汾下的火车后到石家庄,最后到了河北永年县。在科技局的帮助下,跟搞温室大掤的农民接上了头。之后的好几年,我多次去永年县,把搞大棚成功的农民也请到了合阳县现场指导。
总得说,农业科技大棚,日光温室,对咱们的合阳农业来说从传统农业到高科技农业,几十年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农产品结构的变化, 更是富了咱们合阳的老百姓。
靳冬生(原合阳县农技中心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发言:
通过范老师的一张照片,知道河北永年发展的很好,于是我们就慕名前往考察。回来后在东王、坊镇两地建了试场点,(去华县调了一车塑料膜,给东、坊镇几个村分了,那是合阳县第一个塑料棚)考察分了两回。第一回是我和王标主任,王继胜仨人,从韩城坐的火车,到临汾倒车。当时正是赶到开学季的九月初,人多得把人挤得脚不挨地。去时拿500元住宿费,王主任拿着一半,我拿着一半,一路小心翼翼,生怕被贼绺窃走了,完不成任务。第二次到永年县考察,请回来技术员。
当时王俊德局长、王标主任想给群众干些实事,他俩都是创新型领导,你想在那个时候,在经费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这钱叫我们专门出去学习考察多么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