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画辉煌灿烂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家们注重深入生活、强调写生,主张表现观察物象时的内心感受,反对被动的描绘物象。宋代工笔花鸟画在追求精细入微描绘的同时,运用程式化手法布局、造型、上色,将意境和情趣作为绘画的灵魂,以诗意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精致细腻、玩味无穷。
南宋 佚名 梅雀图页
南宋 佚名《梅竹双雀图》
绿竹丛中逶迤伸出白梅两枝,清丽冷艳。两只鸲鹆栖于枝头,翘首顾盼。鸟羽用细笔勾描,然后以墨或淡彩晕染,近似“没骨”法。梅花用白粉和淡黄色勾填,层次丰富。竹叶用双勾法勾勒轮廓,再染以花青、汁绿、赭石等色。
南宋 佚名 琼花翠鸟图页
南宋 佚名 霜桕山鸟图页
宋 佚名《霜柯竹涧图》
画面表现了天阴欲雪,霜柯临水,竹叶与山鸟皆有耐寒状。尺幅尽管不大,却很有表现力。而且从画风来看,与《乌桕文禽图》似乎出于同一画家的手笔。山间冬季景色,天阴欲雪,霜柯临水,柯下溪涧奔流,水花飞溅,远处竹林葱茏。两只山鸟栖于枝头,眺望远方,将观赏者的目光引向画外,从而收到画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南宋 无款 雪蓧寒雏图
绘五对麻雀栖止于枯之枯棘上,右侧亲小竹一枝。图中小乌神态各样,有的静观,有的对语,有的作欲飞状,形象生动逼真。从画面看,小乌的形象更接近自然情态,说明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写生的功力。此图用笔精工设色优美,是南宋写生花乌画中的妙作。
南宋 无款 松涧山禽图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参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飞溅,四对山鹊姿态各异,或飞呜,或楼止,或啄食与山涧和树石之上,形象生动。图中用浓墨画松斡和松鳞,松针用墨线勾描后用石青渲染。竹叶用严谨的双钩填色法。山石则用墨线勾勒轮廓,进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此图用笔苍劲,静中有劲,为南宋小幅花乌画中精秀之作。
南宋 佚名《瓦雀栖枝图》
瓦雀翎毛刻画精细,高度写实。海棠取轻勾淡染之法,以表现秋叶缺乏水分的轻、薄质感。瓦雀和果、叶以枝条贯穿,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细观墨笔枝条虽细,然尚以浓淡墨分出阴阳向背,富于立体感,显得刚健有力。
南宋 佚名 乌桕文禽图页
雪后溪边,天色晦冥,老梅初放。树栖绶带鸟一双,毛羽绚烂。树下溪流湍急,水花飞溅。岸石上覆盖积雪,画家以水墨烘染阴天,以白粉表现积雪,以流畅的曲线描绘流水,最为独特的是为了表现溪岸岩石为水冲蚀形成的蜂窝之状,另创皴法,前此未见。
南宋 佚名 绣羽鸣春图页
图中画一只美丽的山鸟,单足立于太湖石上,神情凄楚,啼鸣不止,右爪不安地刨动。细观乃知其被一细绳系于石上,失去自由。作者用心至为深婉。宋欧阳修有句云:“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亦即此意。
太湖石的皴染较为粗疏,与小鸟翎毛之精细形成对比,主次分明。周围不设衬景,更显鸟之孤独。禽类本无表情,画家借鉴人类眼睛的画法表现其心理,堪称妙笔。
南宋 佚名 驯禽俯啄图页
图中一只麻雀立于浅蓝色敞口瓷罐上,低头欲啄罐沿。麻雀身系红绳,绳端拴一圆环,表示已被擒获豢养。麻雀属难以驯化之鸟,画面中的瓷罐内虽有白米,雀却不食,表达了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愿。画家先以尖细之笔绘出麻雀的轮廓、羽绒,再用浓墨、淡赭点画出翅膀、尾羽和眼目。 宋 佚名 红梅孔雀图 溪边春色,梅花盛开,两侧辅以山茶、古柏、翠竹、迎春。孔雀一对,雄者栖于树干,回首梳翎;雌者倘佯岸边,低头觅食。毛羽斑斓,与花树汇成一片绚烂春光。此图难能之处,在于布局繁密,但杂而不乱;设色富丽,但艳而不俗。
宋 佚名 笼雀图
宋 佚名 疏荷沙鸟图页
南宋 佚名 寒塘凫侣图页
此画是江南的冬景,水边的白梅、水仙、茶花盛放着,芦苇已枯败,水落石出,禽鸟或游或飞。
《荷塘鸂鵣图》
南宋 佚名
南宋 佚名
南宋 鹡鸰荷叶图页
图中荷塘里枯枝断茎,一片残败的荷叶向上斜出,翻卷的叶面,满布虫蚀的痕迹,一只鹡鸰停驻其上,双爪紧握荷茎,扭颈俯视,神情专注,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几许生气。鸟羽刻画细腻,先用色渲染,然后以极细之笔勾出,笔法生动秀逸。构图疏密有致,动静结合。
宋 佚名 杏花鹦鹉图页 版权说明:视频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往期精彩推荐 ▼
版权说明:视频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往期精彩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