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osci.:斑岩铜矿的形成

文摘   2024-11-10 09:45   贵州  

【导读】 最新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斑岩铜矿在板块俯冲,尤其是在平俯冲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富含挥发分的板块俯冲到北美板块之下,导致地壳熔融并形成了丰富的斑岩铜矿。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斑岩铜矿形成理论,并为寻找新的铜矿资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斑岩铜矿是全球最重要的铜资源之一,其形成与板块构造的运动密切相关。传统的理论认为,斑岩铜矿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时,地幔楔(mantle wedge)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含金属的岩浆,并在上升过程中富集成矿。然而,许多大型斑岩铜矿床却形成于平俯冲时期,此时地幔楔被压缩或缺失,岩浆的来源成了未解之谜。

图1 沿会聚板块边界形成斑岩铜矿的对比模型

在缺乏地幔楔贡献的情况下,是什么驱动了这些巨型斑岩铜矿的形成?这些成矿岩浆的来源是什么?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研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美国亚利桑那州晚白垩世-古新世拉腊米期(Laramide Orogeny)的斑岩铜矿省。该区域是全球第二大斑岩铜矿省,其形成平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研究团队结合了地球年代学(geochronology)和地温压力计(thermobarometry)方法,对拉腊米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深部地壳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证据,重建了该区域地壳熔融和斑岩铜矿形成的过程。

图2 研究区年龄的汇总图


研究发现,拉腊米期花岗岩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区为元古代地壳(Proterozoic crust),并且该地壳可能富含铜。在7300万到6000万年前,这个源区经历了水致熔融(water-fluxed melting),这与花岗岩浆作用高峰期(7800万-5000万年前)、斑岩铜矿形成期(7300万-5600万年前)和平俯冲作用时期(7000万-4000万年前)在时间上高度吻合。

通过对科罗拉多高原过渡带(Colorado Plateau Transition Zone, CPTZ)中深部地壳岩石的详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水致熔融的直接证据:高温高压变质岩中含有富含铜和银氧化物的长英质脉体,表明地壳熔融发生在挤压变形过程中。同位素混合计算进一步证实,拉腊米期花岗质岩浆中超过70%-90%的熔体来源于镁铁质和长英质的元古代地壳。

该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斑岩铜矿形成模型:法拉隆板块的平俯冲作用导致其携带的挥发分(H₂O, CO₂, Cl, S)直接进入地壳底部,促使富含铜的镁铁质和长英质下地壳发生熔融,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岩浆,最终导致斑岩铜矿的形成。该模型不需要地幔楔的贡献,很好地解释了在平俯冲背景下斑岩铜矿的成因。

图3 同位素数据汇编

图4 变质岩和混合岩的压力-温度-时间演化

参考文献Lamont, T.N., Loader, M.A., Roberts, N.M.W. et al. Porphyry copper formation driven by water-fluxed crustal melting during flat-slab subduction. Nat. Geosci.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4-01575-2


本文由"地刊速览"创作,转载请在文章开头醒目位置标注"本文来源:地刊速览"。

END

样品袋地质锤, 硬度笔, 记录本, 放大镜

学术润色,论文翻译,科学编辑.了解详情


地刊速览专注科普,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地球科学前沿进行科普式的介绍,一方面希望对地球科学研究人员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向非地学背景人员展示地学之美。

地刊速览
地刊速览专注科普,尝试用最通俗的语言,对地球科学前沿进行科普式的介绍,一方面希望对地球科学研究人员有所帮助,另一方面向非地学背景人员展示地学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