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了秋末,雪花白了初冬,在这个浪漫温情而又充满诗意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25个记者节!
记着初心,记着美好,记着责任、记着感动,记着理想,记着方向,也记着我全部职业生涯的许多回忆!
30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我在新闻战线已度过了30个春夏秋冬。1993年毕业后我来到了岷县广播站,作了一名新闻记者。
那时候的记者是名副其实的记录者,一支笔、一本笔记本就是采访用的全部家当,采访就是一问一答,一听一记一写。30年来,从事新闻工作的好多个第一次和其中的苦乐酸甜至今仍历历在目,当第一篇署名本台记者鱼瑞萍的报道,从当时架设在二郎山上的高音喇叭里播出的时候,我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站在院子里听完的,生怕有一字听不清楚,听编辑在哪里做了改动,都要认真一一记录下来;当手写的一篇篇文字稿,贴上邮票投进邮箱后,就投下了一份期待,每天都翻看着报纸,看自己的稿件刊登出来了没有,每有一篇稿件见诸报端,都会精心地剪裁下来注明采用的报刊和日期,然后粘贴到剪贴本上留存下来。当时的广播稿件以文字为主,只有到每年的“两会”期间,才能用单位上唯一的一台索尼采访机,采制录音报道,也就是我们那时说的“带响”的新闻,当听到采制的录音报道中雄壮的国歌响起时,说实话心情无比的激动与自豪,那时候广播是县上仅有的宣传平台,被大家戏称光有声音没图像,1995年岷县广播电视台成立,记者用上了摄像机,有了长枪短炮,采制了画面新闻,岷县的新闻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0多年间,我采访过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对岷县这块热土上发生的诸多事情深切关注,真情实录,记录了当时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浸透着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也饱含其中的酸甜苦辣。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是2002年11月13日,一场突如起来的地震,打破了岷县堡子、中寨、维新等乡镇部分村落往日的宁静,当时的广播站因为要拆建,单位搬迁到现在的东山电视台上班,离家比较远,紧急通知要去灾区采访,来不及回家换一双鞋子,就赶赴灾区,到了灾区一看,灾情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最主要的是通不了车,往村子里面走全是那种破石子的山路,我的鞋子在这里全然派不上用场,但还是坚持走到了重灾区采访,长途跋涉加上道路极度难行,体力耗尽的同时,鞋子也已经报废,一户村民看到情况后把我领到她们家里给我找了一双她自己做的绣花布鞋让我穿上,说实话当时还真有点不习惯和难为情,但心里却暖暖的满是感激,穿着这双父老乡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布鞋,一下子拉近了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感觉自己就是灾区群众中的一员,脚踏实地的行走在灾区,对所到的每一家每一户的灾情和困难都感同身受,一天的采访下来,才到附近的商店里买了一双球鞋,住在堡子乡政府附近的一家私人旅店里给单位传送稿件,一晚上余震不断,吓得半死,真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采访,后来同去采访的宣传部报道组的孟万春老师,写了一篇专稿《一双绣花鞋》刊登在了定西日报上,我采写的录音报道《广播情系灾民心》也获得了定西市年度广播电视新闻奖,总结这次采访经历,觉得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只有深入一线用心用情用力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儿的好新闻。我从1993年进广播站一直从事新闻采编,期间有200多篇稿件被省市各类新闻媒体刊载,有30多篇稿件获历年省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选一、二、三等奖,有数篇论文发表在《西部广播电视》《甘肃传媒》等刊物,2015年结集出版了《新闻理论与实践》。一生,择一业,一份热爱,一份信念,一份执着,一份正义,一份风采,一个荣耀的职业,值得三十年坚守,如今的新闻事业伴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脚步,从增强“四力”,守正创新,到媒体融合,笃行致远,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愿媒体向“新”,融创未来,勇攀新高 。作者简介:鱼瑞萍,1971年生于甘肃省西和县,中文专业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主任编辑职称。1994年11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岷县广播电台从事新闻采编,期间有近200多篇稿件被省市各类新闻媒体刊载,有近30篇稿件获历年省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选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