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刃斩劲风,落刃裂轻鸿。
一把清代天津曹氏家族的“青龙偃月”重刀陈列在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三亚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展厅,吸引了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在内的众多观众。
▲11月23日,天津重刀武术第7代传承人曹宁(右3)与队友参观《家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展览,在“青龙偃月”重刀前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左3)及相关人员合影
本届运动会上,天津代表队带着天津重刀武术这一技巧类项目参加了表演项目竞赛,并斩获一等奖。
▲11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颁奖晚会,《天津重刀武术》获得技巧类项目一等奖/本报特约记者 孙立君 摄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重刀武术拥有600多年历史,吸收了唐代武科160斤重刀的考试技艺,将礅子、石锁、抱石等功夫糅进大刀招式之中,主要有插、背、拧、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顶等数十种刀式。
这次在赛场上,天津重刀武术队队员拿着重刀、推着大鼓、举着龙旗跨步走向舞台中央,迅速摆好队形。伴随着强烈节奏感和力量感的古典音乐及鼓声,前排的队员挥起龙旗,手握重刀的队员一招一式刚柔相济,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
大刀舞起,动如风、静如松,提刀百斤重、舞刀鸿毛轻,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既惊险雄劲,又轻盈灵动,尽显中国武侠之风,给人以震撼和美感,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了现代体育之风采。
▲11月27日,天津队选手表演《天津重刀武术》/运动会网上新闻中心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每一届运动会上,天津重刀武术表演的内容都在不断更新。天津重刀武术的编导傅涛介绍,“这次我们对背景音乐做了改编,开场音乐融合了国风音乐与吉他等多种元素,并根据运动员的动作节奏进行编排;同时新增了大鼓,第一次让运动员站在大鼓上表演,表演难度增加了。”
站在大鼓上举着30斤重刀的就是天津重刀武术的第7代传承人曹宁。在父辈们的熏陶下,曹宁打小就喜欢重刀,把传承重刀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代代相传、薪火相承,如今传承人曹金藻的大刀已加重到220斤。
“小时候,只要长辈们练习重刀,我都会去模仿做动作。后来,我开始学习重刀的技术和技巧,刀的重量也一点点增加。”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6岁的曹宁第一次登场,是当时年龄最小的运动员,至今她已连续参加了7届运动会。
“好厉害,竟然还有这么小的孩子耍刀!”“真是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武术盛宴!”观众连连赞叹,现场掌声阵阵。
完成表演后,7岁的李炳霖跟着队友们连蹦带跳地离开比赛场地。既是父亲又是师傅的李鹏,欣赏地看着李炳霖说道:“他喜欢,我就带着他练。”拥有30多年重刀武术练习经历的李鹏,在本次表演中举了160斤的重刀,也是最重的刀。
▲11月27日,《天津重刀武术》表演结束后,曹宁与部分队友和相关工作人员合影
“我们在表演中专门增加了传承的故事,既有老者(扮演),也有中青年,还有小孩,几代人同台展示天津重刀武术的风采。”傅涛向记者介绍。
重刀武术是门硬功夫,所舞器械非常重,对学习者的体力要求比较高。如何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成为曹宁心中最惦记的事。为此,她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全职从事重刀武术事业。多年来,曹宁带着天津重刀武术走进校园,从中挑选真正喜爱并且悟性高的学生传授技艺,帮助孩子们培养兴趣、增强体魄的同时,也播下了传承弘扬民族武术的种子。
“练习重刀,基本功要扎实,之前我们学习重刀武术三年起步,整个过程比较漫长和枯燥。为顺应时代的需求,激发孩子们练习的兴趣,我们改进授课方式,帮助孩子们在一年之内学成一套活。”如今,30岁出头的曹宁带了多个小徒弟。今年9岁的张硕阳就是在校园里接触到天津重刀武术,后来跟着曹宁正式训练。
“希望通过运动会,让更多人看到重刀武术,学习并传承这项技艺。”曹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