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78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王烽:以多样化质量观构筑教育改革底线共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教育制度、政策存在的土壤,构成教育实践的底层逻辑。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跃升首先是教育理念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跃升,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底线共识才能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根本动力。面对旧的教育质量观念对教育的绑架,倡导多样化教育质量观成为当务之急。树立多样化教育质量观必须从教育评价改革入手,打破现有评价制度的利益链条,建立新的权利和利益规则。只有将学生评价改革与考试招生、校长教师的待遇和奖励晋升、学校各种资源的获得联系起来,让新观念新模式的践行者得到激励,教育评价改革才能发挥“指挥棒”和“突破口”作用,多样化教育质量观与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才能相辅相成。(详见王烽《以多样化质量观构筑教育改革底线共识》)
学校评价事关办学质量和方向,厘清学校评价的现代化意蕴、明晰构成学校现代化评价的关键要素,是确立学校评价方向、强化学校评价功能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评价发展经历了关注数量与速度的“效率取向评价”(1978-1996年)、关注质量提升的“素质取向评价”(1997-2009年)、关注多元优质与均衡的“公平取向评价”(2010年至今)三个历史阶段。当下为深入推进学校现代化评价,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如下路径和策略:一是价值导引下的“扩优提质”,从精神、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整体构建学校现代化评价体系;二是指标优化中的“刚柔相济”,处理好“质量标准”与“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实现评价过程中的文化理解与意义建构;三是自主选择下的特色化发展,推动学校形成“各美其美”的办学风格和特色等。(详见杨小微、孙燮炯《学校现代化评价的内涵要义、历史演进与推进策略》)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涵指引着学校评价的现代化转型,以评价促进学校的系统改进成为显著特征。由此,评价与改进将走向融合统一,学校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将得到充分发挥,评价过程也将具有更多的诊断特性。这要求学校评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此确立还原学校全部运行工作的核心要素;同时要建构以诊促建的系统方法论,包括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发挥以诊促建的事前引领作用、引进专业的评价第三方、协同推进诊断文化落地等。(详见李凌艳、刘心如《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学校评价转型》)
指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内在地要求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聚焦育人效能。聚焦学校的育人效能,我们以国家有关学校质量评价的政策为基础,借鉴学术研究成果和具有国际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62个参考点构成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鉴于育人的特色化、过程性和高质量追求,聚焦育人效能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在实施中强调所评价学校个性空间的发挥、过程管理以及结果的应用,具体包括区校常态化协商的实施机制、阶段性目标指引的过程管理、融入评价环节的结果应用。(详见李学良、张威《聚焦育人效能: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学校评价事关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评价转型的可行路径,聚焦“学教测评研管”一体化推进,以评价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从而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以数据赋能,通过构建“三段三维式”评价模型、研发平台工具,架构全维度覆盖的学校评价系统。其次是聚焦内涵,研制涵盖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形成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学校评价体系。最后是关注改进,通过实施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开展跟进式评估反馈,推动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详见沈坚、肖年志《立德树人视域下数字驱动学校评价的区域实践》)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11期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