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家长有个的通病,就是不经意地给孩子做是非题,比如“要不要少吃点糖?”“过马路不要乱跑,好不好?”看似视孩子的感受为主,平等对待,反而会让亲子关系不平等。
首先,你们希望得到的回应都是肯定的,一个不会逾越在规则之上的回答。孩子却读不懂父母的内心,是你们询问的,我们只是诚实地回答而已。尚分辨不了是非的孩子,难以确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两者的界限依旧是模糊的。
凡事征求孩子的意见,造成可以“议价”的空间。
如果爸妈在教育的大方向、大原则中未把控好,尊重很可能演变成了放纵……
大人真奇怪,明明是你们问我要不要、好不好的,怎么说了想法反而挨骂了?
我们的初衷是他们给予肯定的回答,结果背道而驰,很多事情是他们应该遵守的,该怎样在尊重孩子自由与建立规矩中找到平衡呢?
过多的询问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
在孩子心里,当父母问我意见的时候,我是可以说不的。于是,当孩子掌握了主动权,自然会讨价还价,彻底打乱家长的节奏之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将被其牵着走。会让孩子的心理变得膨胀,规矩意识薄弱,爸妈越教越疲惫。
其实当你问孩子“想不想”“要不要”“好不好”的时候,尊重的意义便“失效”了,让孩子在规则之上,你在之下,关系自然开始不对等。
当心,这三个原则问题别再问!
1.牵涉到孩子的安全隐患
请记得直接告诉孩子:看电视不要贴着脸看,吃完饭不要立马蹦蹦跳跳……
直接告诉他们我希望你这么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2.牵涉到孩子的行为习惯
请父母直接替他决定该怎么做:睡前要洗漱,作业要写完才能看电视……
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亲力亲为,懂得为自己负责,承担。
3.牵涉到影响他人的行为
请爸妈直接制止:如果孩子出现了影响周围人的行为,有一定的攻击行为,比如在公众场合大吼大叫,过多地占用玩具资源,不让别人享用等等。
严肃地告诉他们,这些行为是自私的,不被允许的。
给予充分自由和建立严谨的规则,有时候对孩子而言,像糖果,也像棒子,然而没有哪个孩子愿意放弃糖,选择棒子。当我们想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应该有相应的规则制度来保护!
自由与规则要如何统一实践呢?
孩子如果碰到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只会拒绝,但是换个角度询问,给予两个选择。
比如说,当孩子不愿意出门,尝试询问:“我准备了你喜欢的球衣,你想穿哪一件?”孩子也许能顺着你的心意做出选择。
孩子很难一次就听进爸妈的话,需要你们循循善诱,以退为进的给予讨论的空间。比方说,孩子在外玩得不亦乐乎,不肯准点回家。
爸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可以尝试说:“还能玩5分钟哦,真的要回家了。”在适当的时间里,让孩子慢慢地接受。
有哪些规矩不能打破,从小要养成呢?
很多孩子属于拿来主义的“属性”,看到爱不释手的,毫无疑问地认定是自己的。难以区分自己的和他人的,缺乏界限感。
爸妈这时候应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建立“你的”“我的”意识,“我的”东西才属于自己,才具备支配的权利。
孩子有了负面的情绪,容易有不当的言语或粗俗的行为。爸妈对此行为,应要求孩子对自己的做法和言行意识错误,明白错误的严重性。
同时,孩子情绪上出现了问题,爸妈要帮助他们通过什么合理的渠道发泄,怎样去做情绪的调整,助力积极地应对事件。
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是个人基本的素质,方便未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前提条件是,爸妈在生活里树立了尊重他人的榜样行为;在实现规则和爱统一的时候,也尊重孩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让孩子理解关于尊重的全部内涵,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对财物的所有权等等。
-The End-
如果儿童不使用自己的双手,其智力发展将停滞不前。而手工活动可以提升他的智力水平。因此,能够独自使用双手的幼童会表现出更坚强的性格。
——玛丽亚·蒙台梭利
从书中可以学习并掌握各种游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如肢体语言沟通、儿歌表演、手工创意、手语手势、亲近自然、按摩技巧、搂抱孩子的小窍门等。和孩子们一起,发现游戏中的乐趣,共度快乐时光吧!
互动活动简单开放,围绕生活认知、语言表达、实践操作、感官激活、日常护理、亲近自然、创意活动等主题。
每个游戏步骤清晰,配有温馨提示,融入各种日常生活场景中,让亲子互动毫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