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新:上海,又一个奥密克戎周末

健康   健康   2022-04-10 23:05  

2020年春节被突发的新冠疫情“关”在老家的家里。记得当时我安慰家人说:“眼下是最艰难的时候,以后会好起来的。”我的理由是,新冠病毒未来不断变异,它在适应了人类的宿主环境后,传播性更强,但毒性也会减弱,最终成为一种大号流感。

 

没想到两年后的今天,这么快就被打脸了。新冠病毒的确在变异,与之前的德尔塔病毒相比,现在的奥密克戎病毒传播更快、症状更轻,死亡率更低。但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上海这次始于3月初的疫情规模远超2020年那一次。

 

我再一次被“关”了,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草木皆兵,足不出户,三天两头测核酸、测抗原……有一次凌晨2点被窗外的小喇叭叫醒,迷迷糊糊地出门排队做核酸,还“恰巧”遇到健康云系统更新,等了一个小时才开始检测。最辛苦的是那些来支援上海的外地医生,据说他们要跑好几个检测点。

 

官媒说,上海多处疫情爆发点的流行病学关联明确,病毒基因测序显示高度同源。结论是,境外输入病例携带的病毒污染环境,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管理疏漏,是指某指定隔离酒店的中央空调未经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存在病毒传播风险,不适合用作人员的集中隔离场所?

 

居民集体排队做核酸检测,且事先没有告知注意事项,本身就增加了感染风险。抗原自测试剂盒的说明书只是一张小纸片,字体小还模糊不清,也不说明如果阳性该怎么办,怎么处理用过的试剂盒,结果是否要上传等等,身边还有朋友一家三口阳性被分开隔离,而孩子只有6个月大,父亲在电话里撕心裂肺地哭诉……

 

无论是从专业还是人性化的角度看,抗疫管理细节上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基层的混乱,反映的是系统性决策失误。比决策更重要的是,由谁来做决策。

 

上海城市基层管理曾经让我倍感骄傲。九十年代宣传禁止高空抛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小区大妈们举着小喇叭奋力高呼“楼郞(上)垃圾勿要拐(扔)”,排着队从居民楼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那时小区治安也很好,但凡有陌生人走进弄堂,四周立刻有很多双警惕的眼睛盯到他浑身冒汗。

 

时过境迁。现在上海抗疫出师不利导致疫情外溢,上海和上海人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有人调侃“东海货轮”、嘲笑“特大型城市”,直至出现地域骂战。适度开玩笑缓解精神压力,亦无不可。

 

4月8号下午,钟南山院士在他的线上报告《科学指导抗疫,勇攀医学高峰》里说,上海目前大面积扩散,是病毒的隐匿性传播加上防控措施准备不足造成的——初期就应该阻隔。钟院士在比较中美两国感染率和死亡率的数据之后认为,虽然中国的比率仅相当于美国的几千分之一,但还是建议在动态清零中逐步放开,完全放开不适用,否则将显著增加死亡人数。

 

决策上的反思和及时改进是好事,目前为实现动态清零,实行抗原自测、居家隔离、医疗资源优先用于确诊和重症病例,在感染人数暴增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举。上海每天有约三十多万就诊患者,医疗资源被占用将导致大量急诊、重症和基础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一位朋友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他有一个家在外地的同事现在仅靠几包方便面和几个苹果度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解封。恢复正常生活恐怕需要至少数月之久,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状况是啥样子更是难以想象,何况俄乌战争还在继续。

 

这个世界变了。我们应该降低期望、准备过冬,尽管春天已经来了。

 

周末,上海出了大太阳。面对窗外的艳阳天,心里却没有了往日的喜悦。这时候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被隔离的朋友核酸检测转阴了,听说再有一次阴性就可以解除医学观察了。

 

这是个好消息,希望还在。


部分信息来源:国内网络。

相关链接:

相信等待的回报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转发分享仅限非商业目的,请使用全文及二维码并注明出处。

 

注:微信公众平台随机插入的广告,与笔者及公号文章无关,请知悉和谅解。

助听器行业新观察
基于“专业做强,职业做精,品牌做久,资本做大”的思想,讨论突破助听器行业发展瓶颈的一切相关问题。特别关注行业生态及中小门店,得“道”开悟、求“术”落地。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留言讨论,转发分享仅限非商业目的并请使用全文、注明出处,拒绝易名拷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