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南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时事   2024-11-12 11:36   海南  

 提示请点击上方"今日海南"关注本刊



编者按


近期,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和海南省社科联联合举办的“中国(海南)——东盟2024智库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蓝色经济合作、气候变化与渔业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交流。“向海图强”是海南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本刊特约其中两位专家撰稿,从促进海南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动与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合作等角度,为海南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陵水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袁琛 摄


关于进一步促进海南海洋渔业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 | 谢素美

  海洋渔业不仅是海南的传统产业,也是现代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南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保障食品安全、支撑沿海社区生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全省的食品安全和食品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海南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休闲渔业等,打造了包括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了全国首个完整的休闲渔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渔业朝着“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的战略方向发展,并借助科技创新促使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海洋渔业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海南海洋渔业的发展亟须进一步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综合考虑国家和海南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海南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现从以下五方面探讨促进海南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海南发展创新型、引领型、示范性的海洋渔业提供一定参考。

在乐东龙栖湾海洋牧场,渔民抱起一条在深远海养殖了10个月的军曹鱼。王程龙 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大力支持渔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经营模式创新。依托省科技专项,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渔业全产业链的科技攻关,并加大对海洋渔业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海洋渔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的“揭榜挂帅”活动,并设立渔业新质生产力创新奖项,重点攻关种苗繁育、病害防治、深海养殖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渔业装备、海洋牧场建设等关键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渔业智慧管理平台,精准监测海南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和变化趋势,实现对渔业生产、资源监测、市场销售、预警和决策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和决策。加强渔业资源动态评估,预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量,制定科学的捕捞限额,避免过度捕捞,保持海洋生态平衡。推广智能化养殖设备和捕捞工具,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是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根据国内外市场发展需求,鼓励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海南海洋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产品加工等活动,延伸渔业产业链,增加渔业附加值。鼓励渔业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研发高附加值的海洋产品,支持渔业经营主体增信、降费、发债、上市。


立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开拓渔业发展新思路


一是优化渔业产业布局。对海南沿海不同区域的渔业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评估,根据海南各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合理规划渔业产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渔业发展区域。加强海洋渔业与陆域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渔业与水产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海陆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推动渔业城乡协调发展。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海南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对农村渔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在沿海渔村发展渔业特色旅游,如建设渔村观光、海钓体验等旅游项目,带动渔民增收的同时,促进海洋渔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鼓励渔民发展特色渔业养殖和休闲渔业,促进渔业城乡协调发展。


三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制定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措施,吸引企业和资金投入渔业发展。推动海南与广东、广西等周边省(区)在渔业资源调查、渔业资源管理、技术共享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海南渔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的海洋产业对接,加强“海洋渔业+”产业合作。建立跨区域的渔业资源管理协调机制,防止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行为在区域间的转移。建立区域性渔业合作组织,定期举办渔业发展论坛和展览,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俯瞰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袁琛 摄


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升级海洋渔业产业链


一是完善低碳渔业举措。出台激励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鼓励渔业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技术改造,发展低碳渔业,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海洋渔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建立从捕捞、养殖、加工到销售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统一的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和市场开拓,打造绿色低碳渔业品牌,提高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海洋渔业强省。


二是探索生态友好型模式。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探索生态友好型捕捞方式,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研究符合海南渔业发展特点的生态养殖模式以及资源养护和修复方案。探索将海洋渔业碳积分纳入海南碳普惠平台,提高公众在推动生态渔业方面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三是发展渔业碳汇产业。建立渔业产业联盟或合作社,整合产业链上的中小规模企业和养殖户,加强海洋渔业碳汇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形成集群效应。探索渔业碳汇的计量方法和交易机制,推动渔业碳汇价值实现,让渔业企业和养殖户能够通过参与碳汇交易获得经济收益,提高他们参与渔业碳汇实践和保护海洋环境的积极性。

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探索渔业经济新路径


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渔业合作。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更加开放的海洋渔业市场体系,推动海南与东盟、东南亚国家的渔业合作。加强与国际渔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渔业规则制定和渔业资源管理,维护我国渔业权益。鼓励渔业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拓展海外渔业市场,提高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提升渔业对外开放水平。发挥海南对外开放优势,构建国际渔业科技合作平台、创建国际渔业贸易合作平台、搭建国际渔业管理经验交流平台以及建设国际渔业文化推广平台,形成渔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扩大渔业对外开放,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渔业领域的合作,降低渔业准入门槛,吸引外资投向海洋渔业领域。设立国际渔业合作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渔业品牌,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


三是发挥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加强自贸港渔业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渔业发展环境。深化渔业领域全链条“放管服”改革,简化渔业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加强渔业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2023亚太海洋渔业产业发展论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园区

建设特色渔业集聚区


一是规划建设渔业产业园区。结合海南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根据海南各地的渔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渔业产业园区,集聚渔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集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集聚化发展的综合性渔业产业园区,促进现代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是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科学规划特色渔业集聚区,加强渔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渔业企业入驻园区,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制定优惠政策,打造特色渔业产业集聚区,鼓励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拓展渔业品牌市场份额。创建渔业特色小镇和渔业文化产业园,打造具有海南独有特点的海洋渔业产业园区和渔业特色文化产业链。


三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鼓励渔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园区建设,鼓励渔业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创新。在园区积极推广“项目直通车”经验,推广“项目策划+产业招商+土地超市+极简审批+综合保障”全流程项目直通车服务机制,提高渔业产业园区的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临高县调楼镇海边,休渔期结束后数百艘渔船出海。陈元才 摄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




-END-

来源:《今日海南》2024年第10期

文字编辑:钟瑜 技术编辑:黄慧

图文统筹:王群存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

今日海南
今日海南杂志是由中共海南省委主管主办的省委机关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以传播决策信息,探索开放改革,展现琼州风采为办刊宗旨,是海南省委的重要舆论阵地和国内外了解海南经济大特区的重要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