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二十年】系列专访九 于红蕾:初心不忘,脱下军装还是兵

文摘   2024-10-30 20:47   广东  




“我们这二十年”

2004——2024






















【编者按】

2004年8月24日,是南医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南方医院随大学转制地方,自此开启新篇章。如今,20年过去,在一代代南医人的共同努力下,医院一路栉风沐雨,攻坚克难,高歌向前,精神文化的内核在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历久弥新。

值此转制二十周年之际,医院团委组建学生编采团队对老领导、专家、青年骨干进行采访,通过追随前辈的步伐,探寻南方医院改革创新发展密码,描摹南医精神脉络,让信念之火生生不息,激励新一代南医人笃志前行。


《我们这二十年》系列专访九
--

于红蕾:
初心不忘,脱下军装还是兵



于红蕾
Yu Honglei

南方医院专科片区

原党总支书记

1998年7月调入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政治部,曾任团委书记、政治协理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专科片区党总支书记。长期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发表思政论文多篇,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总后勤部优秀共青团干部、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州市“最美拥军人物”、白云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南方医院“十佳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南方医科大学和南方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工会工作者”表彰,多次受嘉奖。


1993年8月,于红蕾作为干部学员从北方某总参院校来到第一军医大学学习,1998年7月,由于工作调整,于红蕾被调到第一附属医院政治部,从此开启在南方医院的工作生涯。
时光来到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随大学转制整体移交广东省,于红蕾被抽调到大学负责60名礼仪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见证了移交仪式这一珍贵历史瞬间。从人员选拔到仪态训练再到舞台走位,她都一丝不苟,抓好每一个细节,最后一次以军人身份站在舞台,最后一次以军人身份行军礼,她希望留在大家心中的这些“最后一次”都是完美的、庄重的。移交仪式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于红蕾心里难免有点失落,军人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符号,也寄托了一种荣誉感。

转制移交揭牌仪式



初心不忘,脱下军装还是兵



“有时午夜梦回以为自己还穿着军装,梦醒后难掩失落感。然而我也知道,虽然身上的军装脱下了,但是部队的优良传统我们始终没有丢弃,面对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疫情,全院响应迅速,迎难而上,恪守职责,我们骨子里还是保留着军人的作风,也正如大家说的‘脱下军装还是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南方医院是广东省第一家主动向卫健委提出来要派医疗队前往四川支援的医院。医院除了派医疗队深入震区执行医疗救治、防疫、康复等救援任务,在大后方也腾出条件最好的病区接收地震伤员,同时成立了爱心接待组。
于红蕾回忆道,“当时,我主动请战参加救治工作,医院党委成立了爱心接待组,由我和王媛媛担任组长,负责协调病区的事宜。一些双腿截肢、高位截肢的孩子,他们不止需要面对身体的疼痛,还有失去亲人以及陌生环境带来的心理伤痛和恐惧。为了给伤员们创造舒适的治疗和生活环境,医院特地挑选了四名四川籍护士照顾这些小伤员,给与他们最大程度的关怀和照顾。”

虽然脱了军装,南医人的军人优良作风依然保留,面对重大灾难,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更是所向披靡的战士,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大家都是不分你我,冲在前面。“我觉得南方医院这种部队作风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在这种冲锋在前,并肩作战的时候,我觉得好像自己还依然是军人。之后的这些年,我们跟地震灾区的伤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地震伤员病区爱心接待组

汶川地震十周年伤员朋友回南方医院

“脱下军装还是兵”这种精神始终根植在南医人内心的最深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南方医院第一时间向全院教职员工提出倡议,得到全院职工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主动请缨,原“小汤山医疗队”24名队员更是在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许下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铮铮誓言。广东第一批医疗队、第二批、第三批……白衣执戟,逆行而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南医人的身影。

“当时,我们机关职能部门的几位女同志自发组成了一个后勤保障组,为前线支援的医护人员做好后方保障工作,包括物资准备、协调运输等等,整整70天,我们一直工作在指挥部。怕武汉医疗队员心理压力大,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小组,让资历较深的军人干部担任心理咨询组组长,经常跟他们聊天、疏导情绪,关心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



后勤保障组为前线准备医疗物资

南方医院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对南医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部队精神的最大肯定。

关怀互助,温馨和谐南医大家庭



谈及医院文化,于红蕾说道,“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南方医院是大家的家,只要进入了南方医院,大家就会自然地融入进来,把这里当成自己的一个家。可能是因为在部队期间,大家当兵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战友彼此包容、关照,这种氛围延续至今,大家彼此间关心关照,就有了家一样的感觉。”

从部队到地方,南方医院的“家”文化一直在传承,“家”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医院医护上,对患者,对学生亦都是如此。2003年非典期间,为了让前往一线的医疗队员感受到家的温暖,医院做了很多暖心的工作,于红蕾提起:“记得在出征的时候,我作为团委书记,和同事们给每一位小汤山出征的医护人员都手写了卡片,手工绘制了工笔画。在后方,我们也尽量确保一线医护能与家属及时通讯,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时,医院还接收了一些转诊病人,在五四那天医院为他们也送上了关心卡片和千纸鹤,祝愿他们早日康复。医患和谐融洽的画面被羊城晚报报道,登上头版。”

团员医务人员为患者折叠千纸鹤

2019年,医院一名社会规培医学生的父亲罹患白血病,正处于化疗阶段,由于家庭贫困,根本无法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迫不得己,该名规培生在水滴筹发起了筹款。偶然看到筹款消息,于红蕾立马行动起来, “我当时看到教务处的一位老师转发水滴筹筹款链接,是我们的社会规培生。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我马上跟当时的工会王平华副主席和教务处蔡旺老师联系,一起想办法来帮助这个学生的家庭。我们带着他一起去找了血液科刘启发教授、孙竞教授等,了解病人诊疗方案。”通过病情诊断,了解到患者后续需要做骨髓移植,但考虑到他父亲在湖南,如果到广东来做移植的话,陪护、住宿又是一大笔额外费用,所以当时大家决定合力找到当地比较好的医院,同时协助他的家人做配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患者转到当地三甲医院,并配型成功。

于红蕾回忆道“在此期间,我们医院领导、医护和学生等好多人都在朋友圈转发筹款,我们的善举挽救了这位规培生父亲的生命和他的家庭。我时常跟学生讲,走进我们南方医院,我们就是一家人,他父亲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我们感到特别欣慰。”

医院每年举办很多文娱、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增进彼此的感情,把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南方医院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大家最期待的,档次特别高,大家都以“我能上南医春晚”为荣,所以每年报审查节目的时候,大家都会积极报名参与,有很多节目报上来。并且春晚的主持人也都是我们医院的科室主任、医生、护士等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大家的热情高涨,满怀期待。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拔河比赛,场面非常火爆,大家为荣誉而战,全力争取,现场热火朝天。”除此之外,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趣味运动会、“南方杯”篮球杯比赛,还有舞会、音乐会、脱口秀、“天使悦跑”、摄影展等等活动也都让大家成为“家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感受南医“家”一样的温馨和谐氛围。

南方医院第十九届“南方杯”教职工篮球比赛

最后,谈及对年轻一代南医人的嘱托,于红蕾说到,“一定要到医院的院史馆参观学习,只有了解医院的历史、文化,你才能会去热爱它,走进它,才能在这片沃土扎根、发芽、茁壮成长,把南医的精神文化传承。”


-------------------------

END




文章来源 | 南方医院
编辑 | 屈理慧 江南
初审 | 朱可
复审 | 丁津
终审 | 闫晓倩


南方医科大学团委
关注南方医科大学团委,及时了解校园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