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大连调查手记

文化   2024-11-11 09:00   北京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大连》调查手记

典藏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深度了解大连这座城市的机会。三年来,我们走进大街小巷、港口厂房、海岛山乡,品尝了田野调查的苦与乐;回到校园在实验室的摄录剪辑、文字推敲、图片更替,经历了书稿编写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每个词条的背后都有难以忘却的故事,团队的每个人都有记忆犹新的经历。

与非遗结缘

我们的调查是从查找梳理大连的各级非遗项目开始的,通过大连民俗学会会长李成老师的多方联系,团队在原新梅老师的带领下多次拜访或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在请教、拍照的过程中,了解非遗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传承。
我们曾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韩月琴老师家,听她讲授庄河剪纸的创作技法和主题创新,欣赏她的精美剪纸长卷。80多岁的韩月琴老师一提到剪纸立刻就神采飞扬,谈创作构思,谈如何与时俱进。多年来,韩老师一直坚持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亲授技艺。
项目组专程前往“金阿山艺术馆”拜访亚太工艺美术大师金阿山,听他解说大连贝雕作品、参观制作坊间,我们被“九龙壁”、“麒麟”、“龙凤对船”等精美作品所震撼。金老师说:“一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够了。”他痴迷贝雕,在贝雕行业坚守了50多年,磨过的贝壳有几百吨,做了几十万件的贝雕,用手工的温度锻铸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复州东北大鼓传承人
我们专程请复州东北大鼓国家级传承人陈世芳团长带领团队到辽师表演,在辽师影视学院的支持下请专业教师摄录唱段。陈世芳团长为了完成姐姐的遗愿,舍弃北京的公司、北京的家回到大连复州,吃方便面、住在没有暖气的简陋场地,让复州东北大鼓在辽南大地得到传承和传播。后来陈老师因国家艺术基金复州东北大鼓人才培养项目又到辽师培训学员。
这些非遗传承人长期坚守、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提升了我们对非遗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的认识,为做好典藏书稿储备了丰富的材料

可敬的发音人

近一年的纸笔调查后,项目工作进入摄录阶段。发音人是苗延强师傅。苗师傅是大连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退休工人,土生土长的老大连人,熟悉大连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我们在多位调查人中选出来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我们团队里刘颖老师的舅舅。刘老师向舅舅介绍项目情况后,苗师傅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先后顺利完成了申报项目时的音系摄录和春节词条摄录,项目的整体专题摄录。最后阶段的数次补录,特别辛苦,但他都毫无怨言,特别理解支持我们。团队为了配合蓝色的背景布,达到最好的录制效果,专门给他借了一套唐装。两年来我们先后摄录、补录了好几次。后来,苗师傅告诉我们,为了穿这套唐装上镜好看,这两年一直不敢多吃,怕发胖,我们知道后特别感动。他在录音、录像的时候都很敬业,给的词条都会提前准备好几天,不确定的就拿去和爱人、亲戚核对,找出最地道的说法。他用地道的大连话把民间故事讲得惟妙惟肖,还会纠正我们词条中不地道的说法,告诉我们当地的老规矩,提供更地道的本地说法和解释。每次摄像机一打开,无须我们提醒,他就能自己找到最准确的位置和角度。记得有一天的录音接近尾声时,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了,眼睛也开始淌眼泪,但还是努力调整自己,甚至有的词条我们都觉得可以了,他还提出休息一会儿再重录,不留遗憾。特别是疫情期间的两次补录,他都随时做好准备。听他爱人说,苗师傅每次录制完回家,虽然很累,但都会感叹这个项目的意义和团队工作人员的不容易,也很自豪自己能参与其中。在这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可敬的发音人的配合和鼓舞下,我们的摄录工作圆满完成。
发音人苗延强先生

实地调查的苦与乐

除了录制音系和词条等,典藏项目需要根据调查的条目拍摄相应的照片和视频。为了拍到理想的照片,项目组每个人都相机不离身,两年来团队拍摄了数千张照片。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拍摄者的故事和情感。饮食部分先后经历了三次整体拍摄和无数次的补拍;建筑、农工百艺等专题更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刘颖老师前期拍摄节日相关的照片时,构图并不理想,按照原新梅老师告诉的方法,看电视、电影时多观察多琢磨画面的构图,收效很快。她还专门请出过摄影集的朋友车世远老师指导帮助。车老师多次带着三脚架等设备,开车带她去各个地方拍摄照片。做项目过程中,刘老师的母亲苗延艳女士提供了很多物件和帮助。在夏家河子拍“赶海”等相关词条时,因为过于专注,忘了下午涨潮的时间,母女俩被困滩涂,四周全是海水!事后想起来都后怕。当然,典藏项目也为这对母女增添了许多有趣的回忆。刘老师十分感慨,她对原老师说,通过做典藏项目,自己有了情感上的收获,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牵挂和依恋,一到周末母亲就会主动问咱们去哪儿拍呀!母亲在她的陪伴下很开心,为能帮女儿的项目做点儿事而高兴。
九月一日是开渔节,要拍“开渔节”就需要去长海县的海洋岛,那里有大连规模最大、最正宗的开渔节。虽然我们做长海语保项目来过长海县调查,但选的是大长山岛。海洋岛距离远,需要坐四个小时的船。刘颖老师和丁俊同学前一天就赶汽车坐客船先到了,到达后就开始了晚上的开渔庆典录制工作。第二天一早,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携带摄像机和三脚架到开渔仪式现场。现场人声鼎沸,挤满了当地渔民、表演人员和记者,为了最佳角度拍摄到祭海仪式的全貌,丁俊只能见缝插针多次调整三脚架的位置。为了更近距离地拍摄万船齐发的场面,更是扛着三脚架一路飞奔到距离起航渔船最近的位置。丁俊说看到这些来之不易的照片,成就感很大,希望这些画面能呈现出大连独特的海洋文化,感到做这个项目太有意义了,一切辛苦都值得。
丁俊在海洋岛拍摄开渔节
康琳同学对拍摄的“豆包儿”印象深刻,黄米面的、纯糯米面的、中间糯米的、外皮白面的。平时不起眼的豆包儿,原来有这么多学问。她也感叹对这个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有了新的认知。原老师和她多次到旅顺、南山及城乡周边拍老房子,从《大连老街》、《凝固的记忆》中提供的线索,寻找各种类型的老房子,多次到大连博物馆拍老物件专题展、近代大连专题展。在老物件展中找到了苦苦寻觅的爆米花炉子。但是由于多种物品摆放比较集中,一开始拍出的基本是互相影响的画面,为了拍到理想的老物件,通过和博物馆沟通,终于近距离分散拍摄到了比较理想的照片。
许杨同学是在最后攻坚阶段加入团队的博士生,她和家人为婚育丧葬、节日、饮食等专题所缺照片的拍摄提供了有力支持,对词条调查中的问题进行了筛选。所拍照片替换了一些前期拍摄不理想的照片。还在同学的帮助下,使用无人机拍摄了旅顺太阳沟等处。在书稿通过一审后,为了不留遗憾,许杨和康琳又完成了饮食专题的重拍,替换了原来因玻璃桌面造成反光的照片。
虽然典藏项目已经进入尾声,但大家还意犹未尽,已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都会想到这个是不是需要拍摄的,方言怎么说,里面有什么讲究,属于哪个专题,很自然地把物件或活动和方言、地域文化联系起来。进一步想怎么拍好,构图光线背景怎样。两年来大家的摄影技术和审美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得到了来自多方的帮助,特别感谢给我们提供一些珍贵的照片和视频的朋友们。(具体见本书照片标注)

实验室的坚守和提高

2016年原老师主持完成了“语言科技应用实验室”建设,为语保方言调查项目和典藏项目提供了优质平台。在赵建军老师的指导下,老生培训新人,师生齐心合力,做好音视频的摄录和剪辑等工作。在实验室里的日子里,大家经历过可以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呈现较好的画面和声音效果,大家反复检查、核对,刘欣、宋美华组织研二和研一的同学分小组进行重复交叉式检查,避免音频、视频中可能出现的噪音音、画面等问题,确保通过赵老师的严格审查。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这些文学院的学生们更是每天与电脑打交道,由于实验室的对面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室,大家都开玩笑地说自己是“文学院的计信生”。在录制和剪辑锻炼技能的同时,大家对大连方言的音系和语音规律及特点有了更细致的了解,直接品读“海蛎子味儿”的大连话,也越来越能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亲切感。在转写音视频材料过程中更是锻炼了听音辨音和记音能力。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家化整为零克服困难在家完成补录的剪辑校对等工作。这是一项团队工作,通过长时间的合作,我们团队的凝聚力也在不断提高。语保项目是一个难得的大课堂,老师们通过语保项目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

赵建军、刘颖和学生在摄录中

重点难点的细磨深究

我们有做多项语保方言调查的经历,刚接手大连典藏项目时确实低估了项目的难度和复杂。以为不用去外地纸笔调查,不用那么多的车马劳顿,可以集中半年或一年做完。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前期调查,发现远远不是这样。每个专题都像是开掘不尽的富矿,都是一口口等待打捞的深井,我们时刻都可能进入调查状态。虽然大连是个只有百余年历史的沿海城市,但是“千年金州、百年大连”、“先有旅顺,后有大连”、“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这些耳熟能详的老话反映了辽南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和经历的沧桑。原老师在和团队进行实地调查的同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购买《品味大连》系列丛书和相关历史地理文化方面的书籍,还推荐大家观看《最美大连行》、《凝固的记忆》等优秀纪录片。在书稿形成过程中,遇到拿不准的问题,积极请教行业领域的专家。如对大连各种建筑的调查是最因难的,如果仅限于给几座洋楼老房拍张照片写上几行文字,那是比较容易,但是每座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历史、居住人等,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和大连的建城史、大连的工业、渔业等联系起来去深究,就很复杂。原老师和团队成员带着词条和书稿向嵇汝广等老师请教,尤其是对宗教建筑和电车库、转车台等特殊建筑问题进行专门请教;对大连老菜在前期调查拍摄形成初步材料时,向于政礼等行业专家请教。在做典藏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各个方面知识的欠缺,围绕九个专题开展百科全书式的读书补课。一次次学习讨论、一遍遍的修改打磨完善,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的持续学习和深入思考,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语保专家审稿过程中,我们重点对音系说明、各种音变进行完善修正,对解说进行拉网式梳理把每一次审稿都当作学习提升的好机会。
原新梅、丁俊在进行方言调查
项目接近尾声了,我们回顾整个工作过程,感慨很多,收获很多。我们通过这个项目多视角、多层次地调查、总结、解释了大连的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和说唱表演,希望以这样的形式记录下当地已经、正在或即将逝去的物件和场景。在调查和拍摄过程中,我们曾漫步在大连的老街上,亲历了街坊邻居之间嬉笑“拉呱儿”的市井生活气息;曾徜徉在喧闹缤纷的夜市里,体验到了当地“血受”的海鲜大排档;曾走在沙质金黄的十里海岸,感受“上海”、“洗海澡”的欢乐热闹;曾徘徊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浪漫东港,感叹着让本地人大喊“绝了”的光影盛宴。这一路上,我们得到了很多大连人的热情帮助,一件件真实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有幸能编写这座城市的语言文化典藏,我们也特别“展扬”。

题图来源:百度图片

投稿邮箱:yuyanbaohu@163.com

重点推荐

∆典藏|开封调查

∆典藏|普格彝语调查手记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语宝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系国家语委科研中心,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建共管,依托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进行建设。目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