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巡礼 | 哲学院:不忘初心 行“立德树人”之路 牢记使命 育“博学笃行”之才

文摘   2024-11-02 11:22   辽宁  

不忘初心 行“立德树人”之路

牢记使命 育“博学笃行”之才

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辽宁大学哲学院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本科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新模式。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哲学素养、广阔国际视野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卓越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全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党建贯穿教育全过程,书写铸魂育人新篇章

学院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通过组织全体师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强化师生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学院获批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校先进党委、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校廉洁文化建设项目4项;学院教工党支部获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校先进党支部和“校园先锋示范岗”;学院连续三年获校就业工作及在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院团委获校先进团委;教师团队获校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优秀案例,“三全育人”格局逐步形成。

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创立卓越教育新标杆

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对照一流专业建设点指标体系,持续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理念”的专业内涵建设。

制定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学术指导、素质培养、学风建设、职业规划和生活关怀等,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教师接待日”活动,由专任教师轮流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予以个性化指导,更好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成立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共享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成立本科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旨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资源优化,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勾勒因材施教新蓝图

学院对照《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辽宁大学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的要求,根据哲学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秉承“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理念,探索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的导向下一流人才自主培养创新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展现独特的人才培养路径。

2024版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专属特色:特色一,将专业特色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紧密结合;特色二,学科基础课兼具学科基础和自身特色的双向要求;特色三,学科主干课涵盖面广,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特色四,专业方向课突出方向性和实用性;特色五,专业实践课程突出创新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特色六,跨专业课程体现学科交叉创新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教学质量提升,达成精益求精新高度

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目标导向,使学生完成从“自主学习”到“深化理解”再到“实际应用”的成长过程;以学生中心为教学导向,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多元化考核为评价导向,将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项目式研究等纳入考评体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习动力;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建设导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三年,学院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线下课程3门;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辽宁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辽宁省高质量产学研项目1项;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1项,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2项;成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4个;出版课程思政教材《哲学本科专业社会实践课教程——一种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模式》1部;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五、科研反哺教学,追求创新驱动新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本科教学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开展博士论坛和21世纪论坛等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着力构建科研团队,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探索深化理论理解,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潜能。

近三年,学院共获批科研立项32项,其中国社科基金4项、省社科基金4项,共获批经费118万元;论文质量数量稳步提升,共发表公开论文48篇,所有研究成果合计共有A类1篇、B类5篇,其中通过真实问题实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课程17门、占比25.37%,通过辽宁地方真实问题引入实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课程7门、占比10.45%。

六、课程思政融入,肩负育人育才新使命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学院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并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和《辽宁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辽大党发[2019]98号)文件精神,成立哲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辽宁大学哲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三年,学院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辽宁省高质量产学研项目各1项,获批校级本科课程思政教改项目4项;出版课程思政教材1部;成立课程思政教学基地4个;开展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1项;发表课程思政教改论文6篇;参加校级课程思政大赛并获奖2次。


七、实践基地拓展,搭建知行合一新平台

学院与中共丹东市委党校大梨树培训基地共建辽宁大学哲学院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成立“社会发展与哲学实践”教师团队,开设“社会发展与哲学实践”课程,聘请辽宁省人大代表、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劳动模范、宝山镇党委委员、宝山镇岔路村党支部书记郎庆利为学院校外实践导师。到目前为止,该基地共接纳辽宁大学哲学院2020级、2021级和2022级哲学专业本科生,共计99人在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覆盖率达到100%。

近三年,围绕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出版《哲学本科专业社会实践课教程——一种融入课程思政的创新模式》教材1部;学院学生获得“建行杯”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和2024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各1项;在学校举办的两届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调研创意大赛中,全院参赛学生数231人,获奖覆盖率100%;团队教师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1项,辽宁省高校示范微党课一等奖1项,辽宁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一等奖和三等奖1项,辽宁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辽宁大学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辽宁大学首届本科实验教学融合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辽宁大学优秀教案二等奖1项。

展望未来,辽宁大学哲学院将继续“不忘初心 行‘立德树人’之路,使命牢记 育‘博学笃行’之才”,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将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哲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力量。

学院简介

辽宁大学哲学院的前身为辽宁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8年,2000年4月更名为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7月更名为哲学院。目前,哲学院设有哲学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辽宁省“人大”机关理论与实践智库中心、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宗教中国化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易哲学研究院、东方哲学研究院。

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哲学专业是教育部本科特色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目前辽宁省唯一一家哲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在多年的建设中,形成“重基础、强理论、重实践、强创新”的办学特色。

来源:哲学院


编辑:姚佳琪

校审:马雨萌 张凡 张洋



辽宁大学
为把辽大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双一流”大学而努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