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好文
两种常见结构模式
科学问题式:直接抛出核心科学问题,比如“某因子如何调控某通路参与某疾病的机制研究”。
结论式(更主流):强调研究发现和预期结论,比如“某因子通过某通路在某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不踩雷”的命名技巧
别让名字“带歧义”
举个例子:原题名“ACE-GAngII-GT1轴与TMAO在肥胖性高血压大鼠中的相关性研究”。
听起来像两个并列的研究目标,但作者本意其实是研究“TMAO是否通过调控ACE-GAngII-GT1轴影响高血压”。
改成:“TMAO通过调控ACE-GAngII-GT1轴在肥胖高血压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样就消除了歧义,直击研究目标。
避免无关的细节和“刷存在感”
别特别强调某个实验模型(比如某个大鼠模型)或技术,除非你的研究主题就是技术创新。
比如,你的研究重点不是“大鼠”,但名称里却大篇幅描述“肥胖大鼠模型”,显得主题不够聚焦。
关键词要有逻辑关系
如果关键词之间逻辑关系混乱,评审专家可能“脑补”出错误的理解: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包容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明确逻辑主线,比如“TMAO通过调控XX通路影响XX机制”,让人一目了然研究主旨。
关键词可不是乱排的,排得好是一种艺术!
想象一下,如果关键词是“乱炖”,评审的内心会毫无波澜,甚至可能生出一点点“无语”。
所以关键词要按逻辑关系排:
先描述科学问题,展示研究的核心议题。
接着是研究内容,点明研究的切入点。
再到技术方法,秀出硬核手段。
最后用预期结果和意义收尾,点题升华。
(这点是很棒的地方,关键词的选取也是内在逻辑串联的,即5 个关键词中可能有2 (或3) 个描述科学问题,1 个描述研究内容,1 个描述技术方法,1 个描述预期结果和意义)
摘要
写摘要,就像拍预告片——时间短,信息全,节奏紧凑,还得让人看完直呼:“好家伙,这项目靠谱!”接下来,我们用轻松的方式来聊聊如何搞定摘要写作,以及避免常见的“雷区”。
摘要的核心任务:用 7 句话说清楚一切!
摘要是申请书的“浓缩精华”,要回答以下四个终极问题:
为什么做?(研究背景、科学问题)
做什么?(研究目标、核心内容)
怎么做?(技术方法、研究设计)
意义何在?(科学意义、应用价值)
用推荐的“模板”来说就是:
先甩出问题,铺垫背景,比如“某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但机制尚不明确”。
接着点出研究现状,“虽然已有XX学说,但仍存在XX问题”。
然后亮明核心科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XX假说”。
再介绍研究方法,“采用XX模型或技术,结合XX方法,观察XX指标”。
最后升华结论,“本研究将为XX机制提供新见解,并奠定XX基础”。
记住:每句话都有自己的任务,7句话分工明确,谁也别抢谁的戏!
这篇文章给出了摘要的一个模板
疾病,发病率上升(或)。发病(病理)机制不清,目前已有学说等。针对问题,虽已取得进展,但仍不清。在前期的基础上,本研究围绕问题(提出学说)开展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模型,和/或开展人群观察。利用方法结合技术,观察指标,达到目的。项目对阐明机制,揭示规律有重要意义/为奠定基础,提供思路。
摘要通常有7个句子,分别描述不同的内容。其中1个句子描述背景、1个句子描述研究现状、1—2个句子描述科学问题、2—3个句子描述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1个句子描述结果、结论及意义。
摘要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别让摘要“失衡”
摘要写作常犯的错误就像做菜时“失手放多了盐”:
背景太长,像在写小说:评审专家想知道的是问题,而不是听你长篇大论地描述领域历史,记住“背景只需一句话”。
科学问题啰嗦:问题要简练有力,不需要把所有细节都塞进去——专家只想知道你到底要解决什么。
研究方法堆砌:别把摘要写成实验手册!方法只需点到为止,关键是要凸显研究的独特性。
结论和意义缺失:写了半天却没点明“这研究干嘛用”,就像拍了一部悬疑片,却没揭开谜底,评审专家会一脸懵。
摘要部分我们给出了两种范式和对应的案列
感兴趣的也可以看我们前期的文章
立项依据
写立项依据就像写剧本,你得用生动的“台词”和有力的“情节”把评审专家吸引住,让他们一看就知道你的项目为何科学、有何创新、凭什么拿“票房冠军”(得到资助)
第一幕:立项依据的重要性
立项依据就是整部研究“大片”的核心剧情!它要直接体现项目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评审专家对你的项目科学问题的评价,主要就来自这部分内容。所以,这可是你的主战场,写不好,整个项目就像一部毫无亮点的“烂片”,没人买账!
第二幕:背景故事的铺垫
研究背景是你的“序章”,这里要展示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用通俗的话说,你得告诉观众:“咱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大背景下?前人都做了哪些努力?”
背景内容要宽泛,但不能太散。它是为引出“主角”——科学问题服务的。就像漫威电影里,背景故事会铺垫超级英雄为什么要登场,你的背景部分也得清楚交代科学问题从哪里来。
小提示:记住,背景讲的是领域现状,不是某个具体科学问题。别把背景写成“流水账”,你的核心要点是引出那些仍未解决的问题,这才是观众(评审)真正想看到的!
第三幕:科学问题的登场
科学问题就是你的“超级英雄”。它是立项依据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内容都要围绕它展开!
明确科学问题的定义:这就像为你的英雄定下角色——内涵、外延,谁是敌人(争议)?
挖掘科学问题的根源:争议从哪儿来?是认识不足、理论薄弱,还是技术跟不上?
点评已有成果:别一味夸前人,也别纯吐槽。适当解析和点评前人的研究成果,展示你对领域的深刻理解。
凸显科学意义: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如果不解决,会有什么后果?让评审看到,这个问题不解决简直是“科学世界的重大遗憾”!
第四幕:科学假说的闪光点
在背景和科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你的科学假说和解决思路。这是你的“创新亮点”,要让评审眼前一亮: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展现你的视角为何独特。
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或技术手段,说明你如何打破现有的瓶颈。
强调完成项目后的预期成果,并点明其重要意义。
这部分就像“英雄的计划”,让观众相信:是的,这个人能拯救世界!
第五幕:前期工作的信用背书
最后,亮出你的“资历”和“装备”!介绍你的课题组在这个领域的前期研究和技术积累,让评审相信:你不仅有好点子,还有实力干成这件事。
第六幕:如何编排剧情
用小标题:把立项依据分成几个“章节”,比如研究现状、科学问题、假说与思路等,让评审一目了然。
由面到点:从领域的大局出发,逐步聚焦到具体问题。
提到自己:在介绍研究背景时,别忘了提一下你自己的工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考虑“非同行观众”:有些评审可能不是你领域的专家,写作时一定要通俗易懂,别搞太多晦涩术语。
第七幕:控制篇幅
正文篇幅控制在 4000 字左右,小四号字排版不超过四页。这就像一部“紧凑的大片”,每一分钟都很精彩,没有废话,让观众全程保持兴趣!
立项依据部分常见的问题
常见问题之“简单版”背景
背景部分写得太简单,就像把一场史诗级冒险浓缩成了两句话:
“以前有人做过研究,挺好。完了。”
这样泛泛而谈,根本无法让读者看明白“现在这个研究领域到底是啥情况”,直接导致他们一脸问号:“那你研究啥啊?”
常见问题之“综述搬运工”
把立项依据写成了综述,这就像是给领导汇报项目时,突然开始详细讲解整个领域的发展史,而不是说你准备干啥。综述确实重要,它提供了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但重点是——立项依据可不只是“翻历史课本”。
那立项依据究竟是什么?
立项依据其实是在“踩着前人的肩膀往前跳”——总结前人工作,提炼出核心科学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思路(科学假说)。科学问题就是把前人的研究和你的研究连起来的桥梁,说明你不是随便乱整,而是“继承传统,勇闯新路”。
背景和科学问题的黄金比例
背景的作用是铺垫,科学问题才是主角!背景内容在立项依据中的占比一般控制在 30%-40%,就像面包里的酱料,点到为止。太多背景反而让人觉得你在“注水”。
所以,写背景的时候,请记住:少撒水,多放料,直接击中科学问题的“靶心”,让读者一目了然你的研究意义!
关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关键科学问题、可行性及创新性
预期研究结果
工作基础
对申请书整体的理解
我们将在后续解读
不然会导致篇篇幅过大存在阅读困难
应大家的强烈需求
武汉基金写作沙龙班将于11月23-24日在这座秋意盎然的城市开班
费用:3000元
地点:武汉秋果酒店(光谷虎泉杨家湾地铁站店)。
感兴趣的朋友可加微信,邀请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