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遗迹如同璀璨星辰,点缀着人类文明的浩瀚苍穹。其中,赵王陵犹如一颗被时光尘埃掩埋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深邃的魅力。
公元前403年,赵籍获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烈侯,自此赵国登上了战国的历史舞台。赵国历经赵武侯、赵敬侯、赵成侯、赵肃侯,每一代君主都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然而,真正以“赵王”名号开启赵国新篇章的,是赵武灵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赵王。自他之后,赵国又历经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等君主……一代代赵王,书写了赵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赵王陵恰似一部浩瀚而精深的史书。它静静地掩埋在历史的深处,承载着千百年的岁月沧桑。那古老的陵墓,仿佛是岁月的守望者,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每一座陵墓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等待着后人去探寻,去解读。
赵王陵4号陵台
汉高帝刘邦下诏守护赵王陵
公元前195年,刘邦成功地平定了淮南王黥布的叛乱,在返回长安的途中,路过大梁(今河南开封)。刘邦专程前往祭拜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信陵君)的墓地,以表达对这位英雄豪杰的敬仰。为了安抚六国和秦朝的旧贵族,回到长安后,刘邦便下达了《置秦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
刘邦以秦始皇帝、楚隐王、魏安釐王、齐闵王、赵悼襄王等皆绝嗣无后为由,下诏在这些旧国遗民中,定制为秦始皇守墓二十家,为楚、魏、齐、赵王守墓各十家,为魏无忌守墓五家。其任务是管理守卫坟墓,并免除其他赋役。这一规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开启了历代王朝对前代帝陵的保护与祭祀之先河。
为历代君主们守墓的家族被称为“陵户”。一般来说,会选择陵墓附近的农户担任守墓之责。由于墓主的地位不同,享有的“陵户”数量也有所不同,诏书中明确规定,秦始皇陵配备二十家,为楚、魏、齐、赵王陵配备十家,为魏无忌守墓五家。这一制度不仅开创了帝王陵置守冢之始,也为后世修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奠定了基础。
为赵王陵守墓的十户人家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村落。目前,在赵王陵周边的三陵乡,以“三陵”命名的村子,分别是姜三陵、陈三陵、张三陵、薜三陵、李三陵,后来又从陈三陵中分出一村为中三陵。这些村子环绕在赵王陵周边,村民极有可能是守陵人的后代。而位于永年区的4-5号陵,却没有发现守陵人留下的明显印迹,这也为赵王陵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中牟赵王陵之谜
中牟,这座古老的城市,在赵国的历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公元前423年,赵国由山西晋阳迁至太行山东麓的中牟,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中牟作为赵都,历经了38年的辉煌岁月,见证了献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国君的统治。其中献侯、烈侯、武公皆死于中牟。然而,目前关于中牟的地理位置,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在河南林州,一说在河南鹤壁,一说在河北讲武城。由于中牟的具体位置未能确定,所以献侯、烈侯、武公的陵墓也未能确定。在这三处地方,也没有关于陵墓的重大发现,这一历史谜团至今仍未解,等待着后人去探索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赵肃侯开启我国寿陵制度
我国的寿陵制度始于赵肃侯,这一制度的开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寿陵,即君王从登基之时起,便大兴土木,着手修建自己的陵墓。《史记·赵世家》中明确记载:肃侯“十五年,起寿陵”,也就是在赵肃侯即位的第十五年,他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陵墓。据《吕氏春秋》所述:“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由此可见,由于君王在生前能够直接督导工程,所以往往会举全国之力进行建造。万民参与其中,耗费巨资,工程规模极为浩大。
然而,规模宏大的寿陵却没有给后人留下明显的标志,寿陵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是一个谜。其一,《史记·赵世家》中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提到,寿陵在常山。但这种说法曾被专家予以否定。在赵肃侯时代,常山是中山国的领土,确切地说属于敌国,赵肃侯自然不可能把自己的陵墓修筑在邻国;其二,根据《庄子·秋水》篇中的寿陵,有的学者认为是燕国的城邑;其三,孙继民、郝良真在《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一书中推测赵肃侯的寿陵在今丛台区与永年区交界处的五座陵台之中;其四,有的学者认为,在梳妆楼正西,鸡毛山上有一个大型墓葬,有可能是赵肃侯墓。众多的猜测与推断,让赵肃侯寿陵的位置更加扑朔迷离,也吸引着无数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不断去探索、去追寻。
邯郸赵王陵的墓主是谁
赵王陵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君王最为集中的墓地,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丛台区与永年区的交界处。它由五座高大巍峨的陵墓组成,整个赵王陵区南北延伸长达7公里,东西跨度宽达4公里,占地面积约28平方公里,规模之宏大令人震撼。其中三座坐落于丛台区的三陵乡,另外两座则位于永年区西岗乡境内。2001年,赵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这五座陵台均以自然山丘为坚实基础精心筑就而成,规模宏大,台面平坦如砥,台周的黄土经过精心夯筑,呈现出斜坡状,坚固而稳定,通过深入的勘探得知,整个陵区由陵台、封墓、神道、享堂、陵园等多个部分组成,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五座陵台均坐西朝东,陵的东侧有宽大笔直的神道,宛如层层梯田般错落有致,可一直通达陵台顶。神道的边缘均经过精心夯筑加固,有的还砌有护边石,坚固异常。虽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却依然清晰规整,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从飞机上俯瞰,整个陵区犹如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矗立在荒野之上,陵墓高耸,台基完整,布列有序,被人们誉为“东方的金字塔”,其雄伟壮观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三陵村西北侧的2号陵,更是独具特色。陵台南北长达240米,东西宽达190米,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经过粗略判断,墓室凿在地下岩石内,平面呈方形,穹隆顶,高约17米,墓室面积达100平方米。墓室前后均有墓道,另有陪葬车马坑和陪葬墓,这座中字形大墓尽显君王级的规格和等级。
赵王陵5座陵台共有7个封土墓冢,其中的2号陵、4号陵上有两座墓冢。然而,究竟是父子墓还是夫妻墓?这几座墓的墓主人分别是谁?至今不得而知,充满了无数的悬疑。《河北通志稿》记载:“赵三王墓,邯郸西北二十里三陵村,即惠文、孝成、悼襄也,俗呼为陵台。”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对任何一座赵王陵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所以这只能是一种基于文献的推测。
山西灵丘赵武灵王墓的真假
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有一座赵武灵王墓。古人将墓称为丘,据说灵丘的县名就是因赵武灵王墓而得名。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有一通石碑,并建有4米高的碑楼,彰显着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重。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气氛庄严肃穆,环境静谧清幽,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灵丘县赵武灵王墓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史学家应劭所著的《汉书集解》:“武灵王葬此,因氏焉。”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李泰《括地志》的说法:“赵武灵王墓在蔚州灵丘县东三十里。”然而与这一说法不同的,是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他在《水经·滱水注》中写道:“瓒(臣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灵丘地名在赵敬侯时期已经出现,所以并不是因为赵武灵王的陵墓而得名。有些学者认为,灵丘赵武灵王墓是衣冠冢,并不是真正的陵墓,这一观点更是为这座陵墓增添了神秘感。
人们对灵丘赵武灵王墓质疑的另一个理由是,灵丘距离赵武灵王饿死的沙丘宫有千里之遥。在如此远离国都邯郸的地方举行丧礼,确实使人难以理解。灵丘给出的理由是,赵武灵王属于非正常死亡,制造这一悲剧的是公子成、李兑等人。为尽快消除事变对赵国的冲击,最大限度地降低赵武灵王死后的负面影响,便把赵武灵王葬于远离国都的地方,这一说法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有的学者认为,既然赵武灵王以后的各代君王(除赵王迁外)都葬在国都邯郸附近,那么赵武灵王也应该葬在邯郸境内。乾隆《大清一统志》认为,今称作梳妆楼的台子即为赵武灵王墓。《邯郸县志·陵墓》记载:“赵武灵王墓在县西二里,即照眉池西之髙岭也。”梳妆楼位于赵苑公园内,梳妆楼的正西,在邯郸市的鸡毛山上有一个大型墓葬,被指认为赵武灵王墓。上文说到,有人认为是赵肃侯墓。另外,在赵王城内,有被称作台子的,也有称作冢子的,赵王的陵墓也不排除在赵王城中的可能。然而,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赵武灵王墓的真正位置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等待着后人去探索和发现。
远葬湖北房陵的末代赵王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都邯郸,赵王迁被秦军俘获,赵国至此宣告灭亡。为防止赵氏死灰复燃,秦王嬴政果断采取措施,将赵地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将赵王迁及其宗室成员迁往千里之外的湖北房陵。房陵乃是秦王嬴政迁徙罪犯的流放之地。
赵王室一干人等历经两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房陵。秦人在如今城东北五里河岸处的白鹤镇划出一块安置之地。赵王族人在此搭建房屋,开垦耕地,逐渐形成村落。久而久之,人们称赵宗室所住的地方为赵家湾。
赵王迁死后,安葬在今房县白鹤镇赵家湾西边的羊鼻岭,人称赵家坟。伴随赵王迁来此处的妃嫔、侍从、大臣及赵国宗室死后都安葬于此。清同治版《房县志》载:秦赵王冢,城北九里。旧志秦伐赵,掳其王迁徙房陵,卒葬此。
甘肃天水嘉陵的遗迹
秦军攻破赵都邯郸之际,赵王迁的兄长赵嘉带领宗室贵族数百人逃出了邯郸城,来到了赵国北部的代郡,自立为王。
赵嘉在代郡称王六年后被俘,秦王嬴政爱惜赵嘉之才,劝他投降,赵嘉宁死不降,在狱中绝食而死。赵嘉死后,他的儿子赵公辅及族人被迁往甘肃天水一带去看守嬴姓先祖的故都和陵墓。这一带当时称为西戎,秦国任命赵公辅主政西戎。赵公辅对当地少数民族推行怀亲政策,又把中原地区的文化技术传授给西戎人。从此,他们世代居住在陇西天水西县,很快繁衍成为人口众多的当地望族,赵公辅成了天水赵氏一脉的先祖。
赵嘉死后葬于何处,史书未有记载,然而有两种传说却为其增添了传奇色彩。一是传说中秦王嬴政念其忠贞可嘉,准许赵嘉的族人将其葬在邯郸赵王陵,尊号代王,那这无疑是对赵嘉的一种高度认可。另一种传说中,赵嘉的陵墓简称嘉陵,位于甘肃省礼县永兴乡大堡子山对面。
赵王陵虽为历代赵王们的埋骨之地,却也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展现创造力的艺术舞台。赵王陵作为人类智慧的载体,千古留存,记录着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上,曾经有过的惊人创举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不失为一部珍贵的解读赵文化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