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国际会议,中国被请出场外,代表含泪立下誓言……

文化   2024-11-16 00:02   中国香港  

华人星光(ID:hrxg2020)


常言道,“弱国无外交”,
即便是号称“科学无国界”,
在学术领域,
也依然会遭到大国排斥,设置壁垒。
我们中国,
从弱国一步步走到如今盛世,
在这艰难困苦的途中,
就遭到一次极其屈辱的对待。

上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
主持了一场南极科考最高会议。
南极,
拥有着丰富的矿藏和各类资源,
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1955年《国际南极条约》中规定,
南极洲仅限于和平开发,
禁止军事行动。
在这样的约定下, 
很多国家开始探索南极。
那会我们中国,
落后于国外一大截,
加入南极开发,已是刻不容缓。
作为缔约国,
我们参加了那次科考会议,
谁曾想,竟遭到莫大的耻辱!

会议中,
英美等国都有着厚厚的相关资料,
中国代表郭琨拿到的,
却只有介绍会议流程的,
薄薄的几页纸。
这已经很不合理也很不公平,
但很快,
郭琨意识到更严重的问题,
每当会议有重大讨论,
或者进入到关键的投票阶段,
英美双方,
总是“请”中方代表到外面喝咖啡,
他们借口中国没有南极科考站,
中方代表不仅没有机会参与投票,
甚至连投票结果都不被告知。
我们连起码的知情权都没有,
欧美所谓的“科学无国界”,
就是一句笑话!

郭琨含泪发誓,
一定要建成中国的南极科考站,
只有这样,

才能在事关南极的问题上,

拥有发言权,

才能不再受人壁垒看人脸色!


1984年开始,
郭琨带队七赴南极。
第一次去的时候,
我们对南极这块土地是一无所知,
连地图都没有,
更别提专业考察队,专业破冰船。
南极苦寒,冰天雪地,
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而勇闯南极的那批勇士,
带上了15个黑袋子,
万一出了意外,用来装遗体……


跨海浪,冒风雪,顶寒霜,
科考队仅用四十多天的时间,

就建成其他国家可能花费数年,

才能建成的南极考察站。

勇士们劈波斩浪,

掀开南极科考辉煌的一页,

但这还远远不够。

于是有人,

站在科考队的基石之上,

为中华民族,

追寻更高远的梦想。


国际穿越南极考察队,

组织了一次徒步穿越南极的活动,

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壮举。

一位中国人,就在这样的壮举中,

名字永载史册,

他叫秦大河。



秦大河是谁?
原是一个教数学的老师,
改行当起了冰川冻土研究员。
1983年,
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极工作,
那个时候中国在南极还没有站点,
最早的长城站两年后才完工。
他只能去澳大利亚凯西站,
除从事实验室研究工作,
还需经常外出采样钻取冰芯。
这是危险的野外作业,
通常在夜间进行。
由于南极大陆地表覆盖冰雪,
不可见地形构造多样且脆弱,
意外时有发生。
一次外出科考,
秦大河的牵引车坠入了冰沟。
这种境况时有发生,
可以说每一次外出都是拿命科考。
枯燥的实验,危险的科研,
足以劝退很多人,
而秦大河最终留了下来

一个坚持到底的人,
有一天他会改变世界。
秦大河,就在42岁那年,
做成了震动世界的大事。


1989年,
来自中美苏法英日的6名队员,
组成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
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
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

秦大河,
是其中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
横跨南极,于个人而言,
这是一条悲壮的征途,
因为此前有无数探险家,
为此献出了生命;
于国家而言,
这更是一项神圣的任务,
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
成功横穿过南极!

能不能活着回来?
秦大河心里没有底,
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我为能够受派遣,
参加这一历史性活动而感到荣幸。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
即便发生意外,我也绝不后悔。”

临行前,
秦大河“舍弃”自己的10颗牙齿,
因为南极大陆没有医疗条件,
牙齿的健康很重要,
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法吃下食物,
医生建议,
所有有“嫌疑”的牙齿都要拔掉。
为了科研,
他就这样一次性拔掉10颗牙齿

在横跨南极的日子里,
对生命的挑战从未缺席。
他们从早八点出发,
到晚六点几乎片刻不停,
暴风雪的袭击令人苦不堪言,
更为凶险的是穿越冰裂隙地带,
冰桥表面看似坚牢,
实则一踏即碎,
下面就是深达几丈几十丈的冰沟,
一旦坠入,生还渺茫。

艰难的一天行进结束后,
队员们都去休息,
跑了几十公里的秦大河,
还要身着洁净服挖雪坑、采集雪样,
观察雪层剖面变化等,
每隔5个纬度,
还要再挖两米深的雪坑、
每2厘米采一个雪样,
并将雪样装入携带的净化样品瓶中。

他每获得一个雪样,一个新数据,
一张新照片,
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3个月下来,
光铁锹都挖坏了三把。
最后的一段路途,
队员们为全力加速,要求轻装前进。
秦大河为了保住珍贵的雪样,
宁愿丢掉自己的衣服,
宁肯少吃几口食物,
也要将它们带在身边。

风雪肆虐,
他可能会冻死,也可能会饿死,
却从未想过,要将雪样丢下......
同行的法国队员连连摇头,
说他是“疯狂的科学家”。
如此“疯狂”的代价,
换来了震撼世界的成果。
整整220天的艰难跋涉,
他们终于完成横跨南极大陆的探险。
而秦大河,
不光成为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
他更以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毅,
带出了800多个珍贵的雪样,
迄今为止,
他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
全部拥有,
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尽管他消瘦了足足30斤,
脱下衣服已经皮包骨头,
可他仍洋溢着“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笑容。
为什么一定要到南极?
为什么为了雪样生死都不顾?

因为早在百年前,
英国就率先宣称南极领土主权,
此后共7个国家声索南极主权。
尽管后来美苏牵头,
12个国家缔造的《南极条约》,
宣告南极为全人类共有,
仅限科考研究,
但上述国家从未彻底放弃主权争夺。
而秦大河作为一个中国人,
完成了这次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不光在科研上,
成功填补了世界冰川学领域空白,
更极强的捍卫了祖国利益。

横跨南极之后,
秦大河成为享誉中外的冰川学家,
但他拒绝了所有的媒体采访,
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南极带回来的800多个雪样,
等着他去分析研究,
为此,
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冰芯实验室。
通过他的雪样分析成果,
中国在对南极的认知中,
开始从跟跑奔向领跑。

2013年,
秦大河再一次惊艳世界,
他获得了沃尔沃环境奖。
沃尔沃环境奖,
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
被誉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诺贝尔奖”
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
环境科学年度奖项。
该奖成立几十年了,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站上领奖台!


一辈子和冰雪打交道,
秦大河在70岁高龄之际,
为中国办了第三件大事。
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人造雪技术的不断更新,
冰雪运动成为时代热点赛事。
但对于中国而言,
人造雪起步太晚,
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
我们无法拿到赛道用雪参数标准,
很长一段时间,
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
在2016年以前,
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中国甚至造不出一条
我们的运动员没有合适的场地,
训练只能去国外“找场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
北京申冬奥成功了,
喜悦的同时又有苦涩,
因为一个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不能连一条冰状雪赛道都没有!
“造出中国人的冰状雪!”
这个艰难的攻坚任务,
最终落在了秦大河的肩上。
他已经70岁,一肩扛起,
组建冬奥用雪保障技术组的责任,
一肩又担起造出冰状雪的科研攻坚。

距离冬奥会只有短短的五年,
每一天都要争分夺秒。
秦大河和团队,就在黑暗中摸索,
好不容易有了突破,
请来西方专家考核,
人家用脚踩一踩就说不合格,
哪里不对不说,
更不会提供任何数据和方法。
没有冰状雪的含量标准,
未来北京冬奥会的每一步,
都将是寸步难行。
秦大河和攻坚队拼了命一般,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


他们几乎是住进了试验区,
零下20几度的寒冷中,
一干就是超过11个小时。
四年奋战之后,中国终于突破了,
这项艰难的人造雪技术!
我们可以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
实施相应的人造雪密度,
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用雪自由!
并且这项技术,
还可以保护我国正在融化的冰川。
有了这项科研技术的支持,
我国冰雪事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
这一切的背后,
凝聚着一位老头的心血。


“我要让我的脚印,
印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这是秦大河小学时写过的一句话,
后来,
他成为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
中国获得沃尔沃环境奖第一人,
中国造出冰状雪第一人......
他为这个国家默默做了那么多,
本该是光芒满身的巨星,
但他却事了拂尘去,深藏功与名,
他说:我只是一个科研人,
一个普普通通的秦大河。

就在昨天,11月1日,

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

在南极科研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

我们不会忘记曾为此付出所有的人,

一生逆流而上,
平凡终能造就不凡,
感谢为中国南极事业,
奉献出一生的,
普通却又非凡的老头:
秦大河!



深度参考
《深度参考》是中国高端精英读物,是您了解最新、最有深度、最有价值的人文窗口,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