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玲:我与《钢构人》的二三事 | 编辑部的故事⑫

企业   2024-11-24 21:28   广东  



企业要做大、做久

必须依靠共同的适宜的文化

共同的文化

需要寄托于一份刊物


自2007年创刊至今

200期《钢构人》从未中断

她是无言的见证,无声的传递

“铁骨仁心”文化因她而可追溯

因她而得以延绵


值此《钢构人》200期刊庆之际
特推出“编辑部的故事”专题
让我们一同聆听“小钢”与作者们的故事



文/潘佳玲(广西公司)



相遇的故事


第一次与《钢构人》相遇,是 2017年3月参加中建科工广西公司(原广西经理部)的面试。我坐在公司前台旁的休息区,攥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心中反复演练着即将进行的自我介绍与可能的面试问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既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忐忑,也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在焦急地等待中,旁边书报架上一本名为《钢构人》的杂志吸引了我。我仔细打量着它,封面设计得简洁而不失力量,一篇篇关于人文纪实和行业领域相关的文章,阐述着最新的设计理念、施工技术以及公司对于钢结构行业的思考与观点。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视觉板块。本期《钢构人》的主题是公司的团建活动的照片。看到一张张笑容洋溢的脸庞,我的心情也不自知地放松下来,它所传达出的公司的关怀、温度与文化,也坚定了我加入中建科工的决心。


当我走进办公室与面试官面对面时,内心已然更加从容。更为惊喜和意外的是,面试官问了我2个问题:你对公司有什么了解吗?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而《钢构人》恰巧给了我答案。结果如愿,我成功加入了公司,成为了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分子。


成长的故事


我原以为我与《钢构人》是读者与刊物的关系。后来才发现,《钢构人》就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每期《钢构人》出刊,我都会第一时间翻阅,寻找有关广西公司的讯息,然后与同事分享那份喜悦和成就感,对中稿的同事夸赞一番,办公室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宣传工作并非我的强项,但是我渴望自己能成为“大手笔”。于是,我向单位的前辈索要写稿速成法,他们说,“多看看往期的期刊,先从刊发的文章的写作风格、遣词造句、行文结构开始模仿,练习得久了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写作心得。”


从一百字的快讯,到三百字的“悦享”,再逐渐升级为家风、人物、产品的长稿。灵感暴发,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每一次在《钢构人》上的署名,都见证了我的成长。


意外的故事


后来,我与《钢构人》时时相伴,在不经意间,《钢构人》又带给我一个惊喜。2年前,我在柳州市图书馆(新馆)项目做综合工作负责人,项目有幸作为柳州市柳东新区团工委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工地的活动点,我全面负责活动的统筹与接待。活动结束送别主办方之际,我从车上取下几本当期的《钢构人》送给了对方领导,本意是希望对方对公司有更好的了解。


正是这不经意的举动,却在一个月后收到了意外惊喜。柳州市柳东新区团工委联络人主动发来信息,表示想推荐项目作为柳州市重大项目青年突击队建设观摩点的承办方。他说,“新区团工委领导回办公室后翻看了你们送的《钢构人》,被你们的企业精神所吸引,尤其是看到中央援港应急医院的建设故事,再加上志愿服务进工地的活动举办十分成功,他认为中建科工是一个有担当的企业。”


项目顺利承办了观摩会,吸引50多家企业来到项目观摩,斩获了2022年度柳州市重大项目青年突击队建功竞赛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在岁月的长河中,《钢构人》已然走过了17个春秋,迎来它的第200期,如史如歌般见证了公司的磅礴发展,点滴路程。我与《钢构人》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如昨日重现。在公司奋斗了七载春秋的我,愿继续与《钢构人》携手同行,一起发生更多的故事。



(本文原刊于2024年10月《钢构人》(总第200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构人》编辑部



喜欢就奖励小钢一个“👍”和“在看”呗~

中建科工
企业品牌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