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堂的10个“因子”,让教师心中有度、行动有方 | 精选

教育   2024-11-02 20:01   北京  


好课是什么样子的?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有人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小编为您带来好课堂的10个“因子”,帮助老师们做到心中有度、行动有方。

1

安全


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环境,建立一种“安全、安定、安心”的课堂文化,让学生能安心地说出“我不懂”。


教师应重视学生释放出的“不会”信号,即兴式地应对,营造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


教学《梅花魂》一课,教师让学生解读课题时,接连三个学生都说不完整,顿时课堂鸦雀无声。这个时候建议这样引导:“这三位同学都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请大家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聚焦‘魂’字再想想”。


这样一来,既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又在安全的课堂环境中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见解。


2

 看到


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与每一位学生都有目光交流,看到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借此随时调整教学。


如学生刚接触“鸡兔同笼”问题时,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假设法,这时教师不能只关注“学优生”,而应特别关注“学困生”,看到他们的困惑处,让他们先讨论,再引导他们用画图的方式答疑解惑,让教师的“看到”转化为学生的“知道”。



3

倾听


教师不要一味地追求发言热闹的课堂,而要营造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要放下偏见“用心听”,怀着空杯心态“谦卑听”,从学生的发言中感受细微的进步与变化。


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效地提取信息,修补、完善自己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先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思考自己的想法与别人想法之间的关联。


4

生成


避免预设过度,摒弃“演戏”的课,上好“平常课”“家常课”。


教师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用学生的问题推进教学进程,允许“意料之外”,允许“旁逸斜出”。


5

表达


教师应放手、忌包办、善示弱,为学生营造想说、敢说、会说的宽松环境,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怀疑书本、挑战权威。通过“说”拉动“学”,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要让学生既能想得明白,又能说得明白。


教学《汉字真有趣》时,以“字谜擂台赛”为情境,当学生欲言又止时,教师及时鼓励:“想好了就说,老师相信你!”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耐心引导:“不要怕,错了也没关系!”伺机引导学生补充与反驳,让学生在“说尽兴”中“学尽兴”。



6

清晰


弄清什么该讲,什么不讲,什么重点讲。教学目标要转化为学习目标,不要广而宽,而要瘦身,且精准、可测。


环节设置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避免“滑冰课”“漫游课”“转圈课”,要环环紧扣,螺旋上升。教师的指令要具体可行,让学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7

精练


课堂中,应边讲边练边反馈,及时指导,鼓励进步。


注重少而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层次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提高;注重开放性,培养发散性思维;注重实践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8

效率


课堂上,教师一般选择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新课标背景下,实施“面向人人的教学”,要让“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所获”。


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尽最大努力追求每个学生“投入—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9

融合


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全员、全程、全息、全景、全科的无边界课堂,让场景感知触发学习深度交互、技术融合推进教学流程重组、数据循证赋能课堂精准施教,促进跨学科、跨时空、跨“五育”融合。


10

总结


教师应留足总结的时间,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或5R笔记法进行小结,既要总结结论,还要总结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向高处引领、向深处挖掘、向广处拓展,给以后的教学留足引子。




来源 |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版
转自 | 中国教师报,有删减
作者 | 丁世洪 陈思源 李飞,单位系重庆科学城西苑小学校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

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日报。主流教育媒体,权威行业大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