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桂林故事 白鹏飞:他是改革求新的教育家,也是追求民主的“斗士”

文摘   社会   2024-12-09 17:06   广西  

FOCUS ON US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花桥GUILIN CULTURAL
         桂林故事    


桂林抗战文化城名人录 之十八


开栏语:


桂林抗战文化城,是一段有着特殊意义的历史印记。它特指从1938年至1944年,在桂林这座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城市里掀起的一场形式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在这特别的6年间,上千名知名文化人汇聚桂林,他们深入群众开展抗战主题演讲、带领群众举办西南剧展、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出版发行报刊书籍……以文艺的方式,为抗战讴歌、呐喊,在美丽的山水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桂林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人荟萃。正因为一大批文化知名人士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桂林,留下他们执着与奋斗的足迹,为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亮眼的“红色印记”。

 

当我们再一次回望那段历史,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早已镌刻在桂林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中,他们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桂林人勇毅前行。



  图①:白鹏飞。(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②:普陀山北麓的灵剑路上,白鹏飞参与撰写的《宪五路碑记》清晰可见。记者张苑 摄

  图③:如今白鹏飞长眠的地方风景依旧美丽。记者张苑 摄


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的普陀山,是桂林城内集自然景观和厚重文化为一体的胜地。七星公园外墙,普陀山的北麓,有一条绿树成荫、清幽静谧的小路。附近的居民常在这里散步,路边的药材市场里每天升腾着市井烟火气。
  

在靠山的路边,白鹏飞烈士墓掩映在丛林中。没有高大的墓碑,但墓园周围干净整洁;没有人来人往的喧闹,但清明时节总会有人献上鲜花。70多年来,这位出生在桂林的革命志士一直被家乡人默默地惦念着、敬仰着。
  

白鹏飞,字经天,号擎天,1889年出生,祖籍江苏,自明代迁居桂林。他一生以教育家、改革者形象活跃于政治舞台。他心怀天下,疾恶如仇,不畏强权,敢于直面国家危机,发出正义之声。他曾先后在上海、北平等地的多所大学任教授和校长。抗战爆发后,他回到家乡桂林,出任广西大学校长职务。其间,他推动教育改革,引进进步学者,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并勇于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社会的种种不公。











01
年少有志,他是敢为人先的“革新者”


白鹏飞3岁丧父,靠寡母为他人洗涤衣物维持一家生计,因此家里经常缺钱少米。17岁中学毕业后,因生活所迫,他曾到一家杂货铺当学徒。不久,恰逢蔡松坡(蔡锷)在桂林创办陆军测绘学堂。这是一所官费学堂,不但免交学费,而且还包伙食,这对白鹏飞正是求之不得的事,于是他前往报考并被录取。在这所新式学校,白鹏飞最先剪辨发以表示革新行动,被蔡松坡赞为“诸生楷模”。
  
1908年,白鹏飞考入梧州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主要学习蚕业,两年后毕业,转赴广州寻找职业。广州求职未成,正值广东招考官费留学生,但规定只有广东籍学生才能报考。白鹏飞凭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便冒充广东籍学生应考。考试结束,名列前茅,于是得以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求学期间,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先后学习过兽医、统计、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十余年的留学生涯中,他取得了5个博士学位。
  
1924年,白鹏飞留学归国。当时国内多所大学争相聘请他任教,他先在江苏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当教授,后来受聘于上海江苏民众教育学院,还曾担任暨南大学校长。之后他又北上,先后受聘于朝阳大学、民国大学、法政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北平大学,在各大学同时兼课讲授行政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城乡,特别是青年学生中,抗日情绪高涨。而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张贴标语、漫画,宣传抗日救国。一天,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学生在张贴标语时,把各种颜色的标语贴在院内办公室的楼房周围,白鹏飞见后对学生说:“我不主张抗日救国吗?我无需你们来唤起,我是极力主张抗日救国的,抗日救国的胜利,在于唤起民众,同仇敌忾,把标语贴遍大街小巷,贴到日本人居住较多的地方去,贴到日本大使馆周围去,日本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更不会默默无闻、毫无表示,他们必然会进行干涉,甚至行凶,这就会激发广大民众的义愤,更广泛地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但要警惕日本人行凶,反动派进行帮凶,要保护自己,保护群众。”学生们听了校长的话后,都纷纷走上街头。






02
回归家乡,他深耕民主进步教育事业

抗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白鹏飞毅然决定只身南下,经过艰辛辗转,于1937年回到桂林。
  
1938年初,他出任广西大学校长职务。这一年,周恩来到桂林,在八路军办事处召开座谈会。这次座谈会上,白鹏飞结识了周恩来。周恩来分析了全国抗战形势,谈及八路军和新四军已在敌后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切断了敌人在华北、华中的退路,同时还揭露了国民党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的事实。这次座谈会给白鹏飞很大的震动。会后,他遇友人便说:“周恩来是一位了不起的干才,乃国人之幸。”并表示要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在担任广西大学校长期间,白鹏飞首先整顿校风,并聘用了一批教育界有威望的进步人士来校执教,积极推行民主进步思想。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方面,他又实施进步的民主管理方针,以致当时西大校园活动频繁,进步力量在比较宽松的校园环境内活跃,对推动和引导该校学生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以进步青年师生组成的西大战时服务团、学生话剧团等,深入各地组织民众做好宣传工作,演出了《卢沟桥之战》等抗日话剧,启发了民众的觉醒。
  
在主持西大校务工作之余,白鹏飞还热心社会教育事业。他十分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武汉、广州沦陷后,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和文化团体相继来桂,一场规模盛大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正在桂林形成。当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率三厅部分人员到桂时,白鹏飞于1938年12月17日上午热情邀请郭沫若到西大以《战时教育》为题演讲,使该校师生接受了一堂生动的抗日救亡宣传教育课。
  
此外,白鹏飞还十分重视青年人的思想引导工作。在主持西大工作期间,由于他坚持聘请进步教授执教,违背了广西当局的意愿,当一些不怀好意的政客煽动部分不明真相的学生以将学校迁回梧州为由,策划罢课,掀起矛头直指校长的“返梧运动”时,他沉着冷静,耐心劝导学生,指出返梧并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只能是耽误课程。他采取和蔼的态度、一起商量的方法,很快便把这场风波平息了。他正确的民主处理方式不仅使学生们从中得到教育,而且也认识了问题的实质。在纪念“五四运动”之际,白鹏飞又身体力行在《救亡日报》的《纪念五四特辑》专栏上发表《青年运动之杀虫剂》文章,文中指出: “五四运动中的青年们勇敢地、有组织地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倒卖国贼,振奋了民族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光荣的一页。……这次,全民族的对外抗战,青年们负担了重大的任务……凡是有关抗战建国的工作,青年无不参与其中。”他呼吁青年们发扬五四精神,精诚团结,以完成抗战救国的大业,许多青年学生读完文章后深受鼓舞。






03
心怀家国,他成为豪情满怀的“斗士”


“白鹏飞不仅是一位有威望的改革求新的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刚正不阿、主持正义、追求民主的社会活动家。”桂林抗战文化专家文丰义说。
  

“九一八”事变后,白鹏飞曾支持师生的抗日宣传活动,并营救了被搜捕的中共地下党员。1935年他与马叙伦等发表《抗日宣言》,坚决拥护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与文化界进步人士发起和组织了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在桂林文化城期间,他热情参与进步政治与文化活动,与进步人士交往频繁。
  

1938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进入湖南北部,蒋介石以“焦土抗战”为名,下令火烧长沙。1941年1月,蒋介石又发动皖南事变。这使白鹏飞十分义愤。
  

一天上午,正好广西建设研究会召开时事座谈会。广西建设研究会是在抗战时期桂系成立的一个带有学术团体意味的政治组织,目的是利用进步人士壮大自己的力量。座谈会针对国内形势展开讨论时,人们对“长沙大火”、皖南事变表示不满,白鹏飞更是毫不畏惧地痛斥国民党破坏团结、破坏抗战、大搞分裂之事实。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事先写好的《上蒋介石书》当场宣读。
  

“今者日寇深侵,全国军民大团结,巩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乃争取最后胜利之根本。当权诸公,拂违民意,不作此图,而竟大肆分裂,背正道而行,破坏抗日团结力量……”
  

——“上书”中,白鹏飞慷慨直言,斥责蒋介石破坏抗战的行为,要求其引咎下野。读完“上书”之后,建设研究会负责人陈劭先忧虑地对他说:“经天兄!你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但是,蒋介石是一个听不进忠言的人,你的直谏,他绝不会接受,且会引起他的杀机,我很担心你会有杀身之祸!”白鹏飞笑了笑,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白鹏飞的头,就是准备落地的。这样死,总还光明磊落,好过做亡国士大夫时惨死……”说着,他把“上书”当着众人面封好,叫人立即挂号寄给蒋介石,并嘱将寄信的单据拿回来给众人看。
  

白鹏飞的上书,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完全有理由选择沉默,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安全。但他选择了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真理和正义。
  

1939年周恩来第二次来桂林,并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召开有各党派、民主人士参加的时事座谈会时,白鹏飞不顾省主席黄旭初的阻挠,应邀出席了座谈会,且对周恩来关于全国抗日形势的分析和抗日主张表示十分赞赏和拥护。
  

之后,白鹏飞出任监察院监察委员。他深感国民政府党内腐败严重,1944年9月湘桂大撤退后,他本着“横扫贪官污吏,严惩违纪官兵,为民请命”的愿望,奔走于田东、田阳、那坡、巴马、百色、凌云一带,决心继续履行职责,严肃军纪政纪。抗战胜利后,白鹏飞曾应台湾大学之聘赴台湾考察和讲学。1948年初,因在担任监察委员期间,严惩贪官,多有得罪权贵而被免职。在台时因病情加重,于“二二八”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桂林,在贫病交加中煎熬数月,至1948年6月与世长辞,终年59岁。
  

如今,在普陀山北麓的山脚下,还能见到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宪五路碑记》。这是1943年修建宪五路(今灵剑路)时所刻。碑刻落款处白鹏飞的名字清晰可见。当时正处抗战文化城时期,由于桂林人口激增,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白鹏飞与同事们多方努力组织各方捐款,让这条路得以修建。在白鹏飞参与撰写的碑文中这样写道:“树军民合作之先声、立地方自治之模范,宪五路名将不朽矣!”
  

或许是对这条路情有独钟,或许是冥冥中的缘分。在白鹏飞去世后,其墓地就位于这条路旁。
  

青山悠悠慰忠骨。如今,在他长眠的地方,当年修建的小路依然人来人往,路边的风景依旧美丽,人们在享受和谐美好生活时没有忘记这位革命志士。白鹏飞的名字,不仅镌刻在山石之上,也深深融入了桂林城的一山一水中。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 张   苑

值班编辑丨郑   华

责任编辑丨王晓莉

值班编委丨刘教清

桂林日报出品



桂林日报
桂林日报社主办的官方全媒体发布平台,实时发布桂林党务政务权威信息及其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