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对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于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的重要意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科学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找准了着力点,也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生态路径。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必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能体现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体现,是确保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必然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亟须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治理手段和技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强制度设计,着力破解当前环境治理存在的痛点和堵点,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潜力和绿色动能,更好推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必须不断认识和把握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深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一是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为抓手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加快制定分区管控方案和单元,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评估情况,统筹开展定期调整与动态更新。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共享,鼓励和支持先进技术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的应用。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支撑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服务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二是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动环境要素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建立部门联审联查机制,强化污染单位主体责任,推进制度衔接与协同。推动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更多环境要素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实现多污染物协同管理。构建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排污许可数据的线上线下一体协同精准监管。三是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严格落实和管控“三区三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从完善产权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推动重要流域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推进相邻省份建立联防联治机制,不断完善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明确产权责任主体与权责边界,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模式。四是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多元化投入是生态保护修复的必然趋势。加大政府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力度,确保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的资金需求。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如设立生态保护修复基金、发行绿色债券等。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的资金、技术支持,共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五是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定期会议、信息共享等机制,共同研究解决生态安全问题。针对生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推动跨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合力,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安全的法律地位、保护原则、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等。围绕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生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是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首先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建立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属性、包括陆海自然生态资源在内的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形成生态产品价值衡量标准。应用遥感、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监测,摸清生态产品的构成、数量、质量、分布等,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推动生态产品核算数字化,综合运用智慧模型与技术方法,开展计算模型的数据核验、参数系数校证,实现对生态产品价值的量化评估。其次是不断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探索推动“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态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国家战略有效盘活乡村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通过对区域生态产品供需双方的深入调研,精准捕捉产品特色、准确定位消费场景、培育打造区域生态品牌,发挥生态产品溢价效应。再次是持续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生态产品市场经营机制,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打通生态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渠道,提高生态产品流通效率和价值实现水平。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加快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和林权交易等。最后是进一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保障机制。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组织领导,鼓励地方政府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等智力资源,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方式加强财政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企业投资绿色产业。强化示范引领与经验推广,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加快完善落实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充分发挥财税对绿色低碳的促进作用,以财税手段倒逼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绿色财政支出,精准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优化绿色信贷流程、产品和服务。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项目投资,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构建包括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产品碳标识标准等在内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鼓励用户扩大绿色能源消费。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拓展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和规模。完善绿色产品和服务多元供给体系,推出更加丰富的绿色消费产品、更加优质的绿色消费服务和更加完备的绿色消费场景。健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对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加强“双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攻克绿色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尽早实现重大突破,特别是加强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重大战略技术支撑。进一步筑牢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健全完善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体制机制。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关键部门的中长期适应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适应政策的顶层设计。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逐步扩大自愿减排市场支持领域,强化市场功能,更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 琼
编辑:王 佳
三审:邓远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