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收,烟火人间谷香飘

政务   2024-12-04 11:41   湖北  






近年来,我市通过水稻一种两收,发展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初步形成产、供、加、销一体的产业化格局,促进了水稻品质与单产同步提升,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

在沙洋县毛李镇盛产一种稻谷——再生稻,村民称之为“让割过的稻桩长谷子”。


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留下的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水稻。提起再生稻,毛李镇毛李村六组村民朱必亮自豪地说:“毛李镇再生稻远近闻名,周边乡镇不少人开车上门来购买。”


图片来源:湖北垄上

毛李镇是我市大规模种植再生稻第一镇。毛李镇地处长湖之滨,水源充沛、灌溉便利。但与沙洋县其他地方相比,人多田少,人均耕地不到2亩,仅凭传统的种植模式很难让农民增加收入。


“想要粮食再增产就只有两条路——发展早晚稻或者再生稻。”经过分析,当时的毛李镇农技站农技员方述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农村种田的老年人居多,劳动强度大的早晚稻种植模式显然不适合推广。2012年,沙洋县决定在毛李镇尝试推广再生稻种植技术,种一茬收两季,让农民增收更轻松。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朱必亮告诉记者,再生稻在头季稻谷收割后,只需要进行水肥管理,与种晚稻相比,省去了翻耕、育苗、插秧等流程,省种、省工、生长期短。


我市种植再生稻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因品种、管理、技术等原因,产量低、种植规模零散,没有较好的经验可照搬。方述清听说洪湖市种植再生稻比较成功,自费组织长湖村村民去参观学习,并签下军令状,在长湖村4组落实了100亩再生稻“示范田”,让村民安心试种。在方述清的带领下“示范田”千平方米收获稻谷超过250公斤,最高的达到400公斤,稻谷收购价格达到4元/公斤。试种成功,使方述清看到了在毛李镇种植再生稻的潜力。2013年,毛李镇再生稻种植面积扩大到7000亩;2014年,毛李镇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8万亩;2015年,毛李镇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全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现场会在毛李镇召开,毛李镇再生稻种植技术在全省推广。

“再生稻头季稻谷产量与普通水稻产量差不多,第二季稻谷亩产量有三四百公斤,可以增收1000元左右,收益不比种油菜和小麦差。”毛李村村民李顺军种植再生稻已经有10多年了,今年共种了100亩,他说“再生稻投入少、见效快,我喜欢种。”


李顺军介绍再生稻生长情况  朱舜/摄


“再生稻不光增产增收,稻米还好吃,香喷喷的。”朱必亮说,再生稻第二季稻谷基本不打农药,生长期间光照和热量相比于头季稻更加充足,水稻的光合作用加强,稻米品质好、口感好。


“毛李镇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00亩,到现在已经突破6万亩。2023年,再生稻第二季亩产量均突破320公斤,高产田块亩产在450公斤以上,‘中稻+再生稻’亩产已初步达到‘吨粮田’标准,农户每亩增收800元到1000元。”毛李镇镇委副书记方圆介绍。除了毛李镇,我市其他乡镇也种植了再生稻,今年全市再生稻种植面积有20万亩左右。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再生稻已初步形成产、供、加、销一体的产业化格局,打造了“洪森”“芳香千里”“荆再”“莫愁女”等再生稻品牌。


为保障再生稻产业良性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农业农村局每年组织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栽培试验、播期试验、肥效试验等技术应用研究,以期得到品质最优、产量最高、抗性最好、适合加工的再生稻品种,通过开展高产高效栽培试验,提高种植水平,完善种植技术,做到技术与品种配套、农机与农艺配套,推进再生稻产业发展。市农科院在毛李镇和京山市雁门口镇开展了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联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项目攻关,从30多个优质稻品种中成功筛选出6个优质、耐碾压、适宜在荆门种植的优质再生稻新品种。这些品种的再生季亩均产量超过300公斤,两季产量接近1000公斤,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成为我市再生稻的主导品种。


“今年是抗碾压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在沙洋县示范的第四年,尽管受到了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再生季稻谷亩产量依然保持在350公斤以上,头季和再生季稻谷依然能够丰产、高产,在沙洋县示范片连续多年实现‘吨粮田’目标,这表明我们筛选的优质抗性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基本成熟,可为我市再生稻扩面种植、提升粮食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有效保障。”市农科院粮食与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韦巧介绍。






识别上方二维码

看看购房你能优惠多少~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舜)

编发:陆月

审核:黄韶光

终审:杜浩波

出品:九派通

报料:0724-2297655

邮箱:connect@jptnews.com

声明:本文为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九派通
中共荆门市委宣传部主管,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主办。即时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致力打造一流区域性政务服务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