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政务   2024-11-01 17:32   安徽  




11月1日下午,“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举行。省教育厅厅长钱桂仑,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NEWS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教育厅厅长 钱桂仑(许梦宇 摄)



发布人:省教育厅副厅长 储常连(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


省教育厅厅长 钱桂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部署实施了一批具有创造性、引领性的综合改革举措,推动我省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等主要指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2.3、1.2个百分点,迈入中高教育现代化指数省份行列,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省份之一,教育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一是立德树人彰显新成效。持续提升铸魂育人水平。打造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五年增长158.9%,荣获国家级奖项达22人次。持续健全“五育并举”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扎实推进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双减”等重点改革任务,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建设试点,中小学智慧学校实现全覆盖。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3年有4名中小学教师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荣誉,人数居全国首位。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提高至82.3%。在全国率先全面下放高校教师和实验系列职称评审权,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教师,由学校根据岗位需要按期聘用)相关改革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持续夯实教育安全防线。推动出台《安徽省学校安全条例》,实施系列硬举措,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二是高等教育实现新作为。强化人才培养能力。3所高校、13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先后启动实施高峰学科、高峰培育学科建设和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省属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在有关学科发展水平指标和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实现显著突破。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实施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26个。强化支撑引领能力。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出台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方案,目前,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达64.9%,较2021年提升24.9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建设区域高等研究院并开展研究生招生的2个省份之一,形成总院和合肥、芜湖、阜阳、淮北分院的“1+4”组织框架,为全省支柱产业发展搭建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移新平台。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全省13个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中,11个有高校参与。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2个、省部级46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增速。

三是基础教育迈上新台阶。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化发展。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8%、93.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2.4个百分点,绩溪、青阳、黟县等3个县被认定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乡镇公办园实现全覆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在中西部省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覆盖,繁昌区、天长市、徽州区等3个区(市)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市)。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实施县中提升工程,特色高中建设初见成效。推动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面启动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统筹优质资源,创新办学模式,稳步提升皖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质量。针对人口发展变化,建立基础教育学位预警调度机制,推动解决教育资源结构性矛盾。

四是职业教育再上新水平。全面加强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就实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展省级地方立法、建立省领导联系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制度、与教育部共建技能安徽。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立项培育建设12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3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合肥、芜湖2个产教联合体获批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开展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24年首批立项建设40个。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两批选聘产业教授630名。全面抓好提质培优。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建成A类校66所。我省职业教育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记者问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才发布人强调了这几年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请问当前该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难点?下一步的工作考虑是什么?


钱桂仑

办好思政课,关键靠教师。正如刚才介绍的,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定针对性举措,建立专门工作台账,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教师队伍配备有待进一步平衡。虽然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上达到了1:350的师生比要求,但是有的高校教师配备仍然是有缺口的。另一方面,是教师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短时间内引进或转岗了大量青年思政教师,这些年轻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还有待提升。同时,如何帮助这批老师成长发展,进而从中培养和推出更多名师大家,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为着力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将坚持“一校一策”,不断提升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一是抓责任落实。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压紧压实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推动高校动态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达标要求,确保各校思政课教师配齐建强。二是抓能力提升。聚焦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理论功底、教学基本功、实践能力提升,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磨课等活动,指导各校用好“周末理论大讲堂”,依托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听评课工作,充分发挥好全省3个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作用,分专题、分课程地开展学习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同时,广泛组织思政课教师赴相关省份和省外高校参加研学和考察交流,学习借鉴各地各校先进经验,拓宽思路和眼界。三是抓组织保障。在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中,继续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支持教师开展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推动高校进一步改进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加大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奖励表彰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中新社记者

据悉我省正在试点建设安徽高等研究院,请问这个高等研究院是什么,能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储常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活力,教育部拟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它是政府主推、市场主导、高校主研、企业主用的平台联盟,引入全国高水平大学科研团队与安徽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攻关项目为载体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单列研究生计划给予支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带动区域高等教育优质高效发展,开辟区域振兴发展新赛道。   


视频制作丨虞结志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的有力指导下,安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构建以实战实教、应用导向、市场检验为标志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新模式,建设集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型高端平台,建设具有安徽特色的开放式创新型研究院,真正地实现以有组织科研创新促进有组织人才培养,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三地一区”建设。 


安徽高等研究院能让多方受益,对于企业而言,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瓶颈和高层次人才需求两大难题。一是帮助企业集聚重点高校和前沿科技团队的优质资源,助推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提高竞争优势;二是帮助企业培养招引高层次人才,入企科研实践的硕博士研究生是企业当下的“准员工”,潜在的未来高层次人才。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安徽高等研究院能助推地方政府解决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难、产业创新发展支撑弱两大难题,能推动地方聚焦主导产业,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升级产业、拓展市场、集聚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安徽高等研究院能帮助高校解决研究生计划不足和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脱离实际两大难题,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加横向科研项目,提高服务地方能力,锻炼科研团队攻坚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安徽日报记者

皖北地区承载了我们省一半以上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任务,在当前全力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背景下,我们省对皖北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何考虑呢?


钱桂仑

由于经济基础、历史环境等原因,皖北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较为突出。为此,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了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对口支持,创新手法、办法、打法,通过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强化资源保障和政策供给,切实促进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提质。


一是推进资源导入,明确“谁来帮”问题。通过引入沪苏浙等省外优质资源、省内非皖北地区优质资源以及挖潜皖北地区内部优质资源,采取“强校+新校”“强校+弱校”“强校+乡村学校”3种模式,组建教育集团,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共协调安排省外优质资源学校17所、省内非皖北地区优质学校74所,皖北地区内部挖潜优质学校21所,分别与皖北地区112所拟创建新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关系。


二是注重对口支持,明确“帮什么”问题。聚焦推进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四优”扩容目标,遴选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4市及中科大、合工大、安师大等6所高校对口支持皖北8市,引入上海、江苏等省市优质资源支持皖北建设新优质学校。省内地市之间、地市高校之间签订市级结对合作协议14份、校级结对合作三方协议74份,进一步明确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确保对口支持取得实在成效。


三是强化管理输出,明确“怎么帮”问题。结对支持学校通过派驻管理团队、平移制度做法,在管理、教学、教研、课程、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省内对口支持学校向被支持学校派出管理团队负责新校、弱校全面管理,共选派省内管理团队74个、管理人员220名。 


四是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帮成什么样”问题。有序推进落实布局规划、项目建设、用地支持、经费投入等重点任务,确保到2027年,在皖北地区重点建设新优质学校110所以上、扩增优质学位15万个以上,培育优秀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500名、优秀教师(含班主任)1000名。


中国改革报记者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在下一步综合改革中应如何满足相关需求,进而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储常连

随着我省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教育之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正不断凸显,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一体改革,推动教育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变革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一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培育,在规划安排、政策支持、资源配置、机制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高标准启动第二轮高峰学科和高峰培育学科建设计划,整体提升省属高校学科能级。加强拔尖人才培养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强化高校分类发展,引导符合条件的高校向应用型发展,引导不同高校在各自类型层次、不同赛道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


二是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原点,推动“校—企—地”联合超前布局一批目录外学科专业,推动专业谱系对接产业图谱,组织高校围绕“大汽车”“大信息”“大装备”“大能源”“大健康”“大农业”等新领域,增设一批“微学科”“微专业”“微课程”。突出加强新工科建设,促进高校科研、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供需适配,举办新工科实验班、创新班,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打造一批学科专业单项冠军。


三是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好教育评价改革的引领作用,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重点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完善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扶持力度,激发学校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完善高校考核体系,推动准确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成效,更好支持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持续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优建强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请问我省打算如何具体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储常连 

近年来,我省一直聚焦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积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抓好相关工作,我们将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聚焦职普融通,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深化职普融通改革,规范开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工作。建立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制度,将职业技能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融合,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学时。拓宽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长成才通道,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上的衔接贯通。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职教本科探索开展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改革。


二是聚焦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创新产教资源有效对接模式,下沉一级,到产业水平高、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市、县,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积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县域产教融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紧密度。围绕安徽“一圈五区”区域发展布局,积极支持头部企业牵头,与职业院校联合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下沉到行业,对照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和技能人才需求,开展“揭榜挂帅”,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离不开、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技能人才支撑。


新华网记者

中小学教师队伍供给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省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钱桂仑

我们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近年来采取多种举措,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及补充机制。一是突出源头培养。形成以10所省属师范院校为主体、35所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不断优化师范生供给结构,2024年本科层次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占比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二是实施定向培养。2007年以来招录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4418名,2016年以来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2万名,2021年以来在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1432名,2021年以来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28名,通过这些方式培养了一批适教乐教的优秀教师,为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加大公开招聘。每年各地通过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补充编制内教师1万余名。2009年以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累计招聘特岗教师4.7万名,有效改善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四是加强支教帮扶。2022年以来共选派3000余名省属高校师范生赴我省脱贫地区实习支教,2023年以来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并招募800余名退休教师支援我省脱贫地区学校,有效缓解相关地区教师结构性、阶段性短缺问题,同时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结合历史因素和各地教师队伍学段学科梯次化补充的需要,推动各地根据人口、生源变化及时统筹调剂、动态调整教师配备,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小班化、个性化教学。二是完善县管校聘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岗位总量、岗位聘用、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等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打破岗位设置校际壁垒。三是深化教师交流轮岗。通过集团化办学、定期交流、超编学校富余人员转岗交流、紧缺学科走教、城乡学校管理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等途径,推动县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常态化交流轮岗。同时,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开展精准培训,力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发布会内容



责编 | 顾盼 编辑 | 袁丹丹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网信办、省政府新闻办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推荐阅读

安徽发布
“安徽发布”由安徽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对外宣传阵地,传递信息平台,服务民生渠道,展示形象窗口。江淮大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安徽发布,连通你我,真诚期待您的关注和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