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逐梦芳华》是作者对乌拉特风土人情的描绘,更是对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状态的深情表达。
散文集《山的那边》是作者从江南到塞北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触。
《逐梦芳华》《山的那边》,笔触细腻、情感丰沛、乡愁浓郁。
——编者
逐梦芳华,诗阜北疆
——写在贾雨川诗集《逐梦芳华》出版之际
□漠耕(前旗)
一卷厚实的书稿递到我面前,雨川兄眼神中满是期待,嘱咐我写序言。2017年我的一首诗歌被雨川兄发现,后又获奖,我自此走上了文学之路。雨川兄是我的伯乐,是我最敬慕的兄长。他对文学的热爱之心,源于血脉基因里潜藏的原动力和生命之光朗照的真性情。他工作繁忙,仍然不忘文学创作,并且在楹联、辞赋、歌曲、民间文学等方面卓有成果,著作累进。迄今为止,创作了文集《丹梦情缘》《午后阳光》、诗集《逐梦芳华》、中篇报告文学《峥嵘岁月》。编辑史志类文集《乌拉特前旗公田村史志》,主编《牟纳情韵——乌拉特前旗诗词作品选》《乌拉特前旗古诗词》,参与编辑《乌拉特前旗志》《乌拉特前旗革命老区发展史》《乌拉特传说》等。 他不遗余力地组织了各种重大的创作活动和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并参与了“中华诗词之乡”的创建工作,参与“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诗词论坛”的具体策划及会务服务,组织了甘南红色革命采风活动、贵州红色革命采风活动、乌梁素海诗词采风创作活动等。“夙夜在公,宵旰忧勤。文心赤白,追随不倦。怀兹念兹,秉笔不辍。诗文常在,梦吟芳华。”这是一种对文学大境界的挚爱和植入骨髓的痴迷,更是一种温暖生命的醇厚心性的热血表达。他的情感常常是孤独而高踔的,境界在明月清风之上,情怀在万物涌动之间。他把自己化入诗意,常以禅意入诗,表达心灵的纯白与赤诚,生命的感悟与独见。情随事迁,俯仰兴怀,常常灵感浮腾不已,促使诗文荡漾胸间。 《逐梦芳华》经历了八年时间打磨筛选,终于成熟付梓。成书之际,恰逢乌拉特北疆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为乌拉特北疆文化发展研究添上了一缕清香,捧出了一份厚礼。书载七十多篇讴歌新时代和抒发热爱家乡之情的诗歌以及两百多首诗词歌赋楹联作品,内容以家国情怀、乡愁情结、人生情感为主,饱含生活哲理的深沉思考和人间大爱的倾吐抒写。 雨川兄作诗崇尚通俗易懂,情感浓烈,忧伤沉郁,境界开阔,多渲染铺陈,少抽象隐喻,依靠质朴深沉的文字,表达禅意的心性。虽然因表达的需要,有些文字过于直白浅露,但整体上依然是朦胧深沉的,耐人咀嚼。如《河套魂》“一种乡音勾起一种思念,一片风情唤醒一片柔情/我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套人啊/日夜守着埋在我记忆里的根/你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河套/你就是我,久久不能忘却的生命里的魂”,诗句感情浓烈深沉,境界开阔大气,物我相融为一。以故乡为根脉,以河套为魂魄,这是多么炽烈的表达,多么热气腾腾的倾诉。又如《家乡爱人》“她在西山咀的天池边上梳妆/用乌梁素海清澈的镜子/照耀着魅力鲜活的容颜/她在大桦背峰顶上供奉苍天/保佑家乡风调雨顺,农牧民平安吉祥”,想象浪漫神奇,感情真挚充沛,书写了乡愁和心中的炽爱。而家乡的风物景致,在他的纵笔高歌中,被赋予了仙境般的色彩、神话般的意境。 写乡村题材的诗歌,关键在于“乡村意识”的建构和“乡村味道”的聚焦。二者须出于乡村背景的心性使然才可以深入乡村文化的核心区域,建构起具有乡村灵魂的诗性表达系统。雨川兄生长于乡村,自然就有“乡村意识”和“乡村味道”,也就极容易建构起“乡村话语”的诗性语言表达系统。如“那些蔬菜鲜果,产自丰腴富足的大后套/那些牛羊骆驼,来自生态环保的乌拉特草原/她回眸看着身后深情的土地/微笑,似天边的白云露出蓝色的酒窝”,就带着浓郁的乡村意识和味道。“白云露出蓝色的酒窝”这一空灵的意象,对提振全诗诗意,有着妙不可言的作用。活化视觉,通达感觉,使眼界与心感巧妙融为一体,达到了“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是近年来雨川兄创作的主要方向。他写古诗词,在格律音韵上颇下功夫,以贾岛“推敲”为范,严格修辞和出句,讲究尺水兴波,字字传神。他研习杜甫诗作最多也颇有心得。他的托物言志诗,以植物入诗,兼容述志,情怀温厚深沉,字句传神优美。如《柳》:荒原添美景,固土挡风沙,飘絮生千态,柔枝入万家。春思催绿色,雪落映红霞。苦乐随天意,无求气自华。又如《枫》:殷红染翠林,山野谱秋音。老树才歌舞,新枝便抚琴,谁将风景看,我把故人寻。又寄相思叶,观来难净心。 “抱朴守拙,诗言其志,题咏乡心,赋笔北疆”是雨川兄一直以来秉持的古诗观。他诗词风格格律严谨、新意迭出。如他写黄河,“奔流九曲长,入海向东方。浪滚轻沙里,渠伸绿野乡。经年传古韵,两岸变新装。浸育人间福,洪波万代扬”。诗句气象雄浑,境界阔大,背景宏伟,抒情自然。尤以“经年传古韵,两岸变新装”描摹生动贴切,言近旨远。 诗无言,情深为诗。当诗人情绪沸腾到极致,必然会写出振聋发聩、撼人心灵的好诗。而且诗人的视角要高远独特,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要特别优异,再加上勤奋思考,潜心炼字,品词琢句,提升境界,必然能写出气韵灵逸、风格高迈的经典诗句。雨川兄深谙此理,也笃行不怠。 诗如此,词也如此。在本书为数不多的词作中,俯首可拾锦绣策句、润心华章。“长河东望奔腾去。似万江归路。云转千回,伤情无处诉。//经年愁思梦语。又岂料、薄缘难许。醉酒偷诗,香花逢骤雨。”《清商怨・感怀》好一个“醉酒偷诗”,鲜亮至极,清新至极,也新意勃发。有感伤世事之忧烦,有不甘落寞之心力,也有趣味横生之俏皮。其实通篇写愁丝如缕,不绝于心,但起笔放怀至天地之间,以长河奔腾隐喻心境之复杂。一个“伤”字,扣紧了题眼。通篇婉转屈曲,柔中见刚,雄浑中偶带婉约,朦胧中尽显深沉。细品之下,深觉意蕴丰满,走笔灵动。 除此之外,雨川兄的歌词、楹联、辞赋都有精彩的华章盈箧。歌词深沉温厚,意蕴绵长,耐人寻味。辞赋鸿浩,篇秩生香,格律严谨,以古为新。 “逐梦芳华,诗阜北疆”,综观本诗集,集诗人心血之大成,赋笔为句,皆出匠意。细品诗集,人生经验、哲理思想、诗文美学、情感陶冶俱在书中隐藏。岁月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深情
——读鄂晓玲散文集《山的那边》
□官亦鸣(临河)
鄂晓玲给我送来了她的第二部散文集《山的那边》。几年前曾读过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又是桂花飘香时》。边读边想,一个人若总是对自己的过往岁月念念不忘,总是有那么多的情难舍,其精神生活该是何等丰富多彩。读着那一篇篇似曾相识又别有一番滋味的文章,我不由地想起前不久读过的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岁月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深情》。其中三个关键词,“岁月”“不期而遇”“深情”深深地触动着我。岁月是每个人用心、用情匆匆走过的过往。岁月有痕也好,岁月无情也罢,或曰岁月如梭也好,岁月如歌也罢,日子总是要一天天地过的,就如同日出日落,全不顾你意愿。对于有心的鄂晓玲来说,过往的岁月总有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不期而遇的深情。她从小桥流水、花香四季的南方迁徙到大漠浩瀚、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儿时的岁月当是她终其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缘,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写道:“我的故乡在皖南,人称‘上江人文之盛首’的安徽宣城,这里山清水秀,城北五公里处就是延绵百多里的江南诗山——敬亭山。”难怪她骨子里有这么多的诗情画意,她的基因组合里念念不忘的是诗仙李白对家乡的描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随着生活的变迁,她来到了“千里阴山千里雪”的阴山脚下黄河北岸的河套平原。于是,她深情地写道:“当神奇的阴山山脉走向河套大地时,它收起锋芒的犀利,像慈母一般俯下了高大的身躯,温柔地环抱着河套大地。”“春季河套大地姹紫嫣红,殷殷桃红未落尽,绚丽的丁香花又开了,梨园洁白花如雨,紫粉槐花飘下来。夏季田野鎏金溢彩,远望麦浪金灿灿,近看瓜果满园香。秋天更是向日葵收获的季节,阳光下的葵盘中那一粒粒胖胖的葵花籽,迫不及待地要挤出了葵盘,田间地头洒满了丰收的欢声笑语。河套从来是福地,俯瞰天赋河套的大地,恰似一幅浓墨绘就的佳作,赤橙黄绿万象生机。”一切艺术都是用感性的东西表现最崇高的情感。一个优秀的创作者,一定是时代认真的观察者和准确的书写者。她的散文集中有她借物寓情的《沙枣花开的季节》《多蓝湖随想曲》,有难舍难忘的《渠边人家》,有《父亲的背影》,就连河套人因常年嗑瓜子而形成的豁牙也成了她笔下的《骄傲的豁牙》,而写的最多的还是她的故乡、家人、儿时的玩伴和成人后的亲朋好友。在近60篇的散文随笔中,她用了20多万字去叙说那些岁月给她烙下的印记,其中一些篇章读来令人动情,如:《年味儿》《相聚》《根旺的幸福》《母亲的心愿》《父亲的小院》《缅怀恩师》《家有小弟》等。她不厌其烦地写着“江南人、江南情”,还饶有兴致地写着她心目中的“北方人、南方人”。而这一切的过往岁月,这些深深触动作者心灵的深情,又是那样不期而遇、那样情不自禁。作者迫切地用笔记下来,又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倾诉。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那些深深地触动着作者心灵深处的岁月的深情,才使她散文集中那些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一山一水、一物一景,读来总让人沉浸其中、产生共鸣。文学作品对人心灵的感动,不是观念的说教,而是精神的温暖,是美好的人性、人情对人的感染。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岁月里都有着许多不期而遇的深情。散文和诗都是诗意地表达情感的文体,都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个小的切入点来拓展想象力和创作空间。这就要求写作者保持与文字的距离,只有跨过那些华丽的辞章,才能一步步走向生活深处,才能精准捕捉岁月里那些感情的突发点。鄂晓玲的散文集开篇便以沙枣花开的季节切入。一朵小小的不起眼的沙枣花,一棵北方再普通不过的沙枣树,竟让她如此动情:“初夏,河套大地一片葱茏,田间的小草抖着机灵,挤在禾苗中间,绿油油的麦苗好像一个贪长的孩子,晚上伸个懒腰,早上就长高了一截……这样的季节里,只要你走向郊外,走过田野,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经意总有一阵阵幽香袭来,循着那幽幽的香味望去,一定会看到一棵或几棵沙枣树。”难怪大诗人苏轼在发配异乡时仍写道:“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好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故乡从来就不只是生你养你的地方,而是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沙枣树不择条件,自由地生长在大地任意一个角落,扎根、开花、结果。全不顾岁月里那些有形无形的变迁,也不管有没有人欣赏,自由地绽放、幽幽地散发着清香。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岁月。有梦的地方就有文学。岁月,真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深情。对于由南方迁居到北方的鄂晓玲而言,这种得天独厚的对于岁月的感受和深情自然是她富有的金矿。这在她的散文集里时时都能感受到。这样的生活背景,这样的岁月留痕,这样的岁月里一场场不期而遇的深情的文字,使人读起来更有一番滋味。自然是为文的某种意境,也是散文的最高境界。对于一个散文写作者,最难的还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和盘托出,并得到读者的认可。这就是说,一个散文写作者光有岁月的感悟远远不够,必须有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在文字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以“人”为脉络的主体。无论写作还是行走都是无止境的,因为岁月不会停下脚步,那些岁月篇章有情也好,无情也罢,总会与你不期而遇。著名文艺评论家卢卡契在论述巴尔扎克的创作时说:“从艺术的内在规律出发,作家所描述的会使它留在记忆深处的真正看到的而不是他情愿看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百年之后由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既然是生活,就会活的。”每个人在过往的岁月里都有着不期而遇的深情,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就是在这绵绵不断的岁月的深情里赓续的。文贵自然,情贵真。用真情实感去拥抱自然,拥抱生活,用真情实感去书写每一个岁月里不期而遇的深情,这就是鄂晓玲散文集《山的那边》给我们的启迪。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
编辑:贾楠
校对:杨岚凯
编审:吕珂慧 崔瑨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