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二十多年没回家的“本地人”白老师讲,我们招生大本营所在的叫做滨湖新区。是某位市领导“英明决策”让合肥向南发展的结果。
白老师说,他小时候那会合肥只有100万人,现在已经有快1000万。以前的合肥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己任,再“养”一个科大(本地人从不区分中科大还是国科大),小日子就过得挺好。直到那位领导来了,大手一挥,合肥就奔着巢湖去了。
尽管存在各种争议,那位领导的做法无疑是对的。从区位的角度来讲,合肥并不占优势。想跟同等规模的城市分一杯羹,就必须把经济和城市发展先搞起来。有趣的是,合肥并没有偏重蔚来、京东方等高科技,相反却是江淮、白家电、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民生企业也双管齐下。于是在各色企业的吸引之下,安徽的人口疯狂涌入合肥。随着省政府南迁到滨湖,新区也发展起来。房价随之高企,进而又吸纳了更多的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
早起围着周边转了一圈。那种城市疯狂扩张时期的“大拆大建”犹在:只有巴莉甜甜(模仿巴黎贝甜)这种店和高层建筑旁边的早餐摊还在提醒大家,这里曾经的样子。说到早餐,白老师说他十分想念合肥的饭团……倒是北京,又不少本地人从来不吃的徽州菜馆,为客人猎奇地提供臭鳜鱼等传说中的合肥菜。
早上七点,路上的车已经变得很多。从酒店到周诒春纪念馆不到5公里的路程,竟然还是堵车。恐怕正是得益于“大拆大建”,纪念馆以及清华合肥安全院这种容积率极低的建筑才能得以存在。特别是周诒春纪念馆前,还耸立着一座仿版的二校门,引得朋友圈里大家纷纷询问。说到仿版,学校里尚存的那座也非本真。
和“硬件”的急剧扩张比起来,合肥“软件”的发展速度始终相对缓慢。出行前需要在皖事通中做行程报备,并申领安康码。结果由于我的名字中存在生僻字,皖事通倒是使用了PUA码成功实现了人证匹配。安康码先是读取支付宝直接认成了拼音,后经申诉也只是给改成了繁体的韡字。
第二天晚上招生结束回来测核酸,更是在医院(负责医院信息管理,南门)和核酸采样站(负责登记和采样,东门)之间来回奔波。跑了两趟,总算是把核酸测上了。可一早起来安康码上没有结果不说,就连报到单也查不到。莫非真的要“忠孝东路走九遍”才能算完?
希望不要走到九遍我就离开这个城市了。临行前菘菘子还说问我是不是等他午觉睡醒,我就出差去了。倒是团团子突然醒来让我抱抱……对于家人的思念,也只能用每天早上的一只蛋挞聊以慰藉。
好啦,要集合了,今天就先聊到这。明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