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河套文化丨听四位老人讲述开挖疏通总排干的难忘故事

时事   2024-11-25 19:35   内蒙古  


如页面未加载,请刷新重试



11月15日,《追寻河套记忆·聆听水利故事》专访组再次出发,驱车直奔磴口,采访曾经开挖过总排干的四位老人。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走进被访对象李荣斌老人家里,徐玉林、刘根锁、吴智勇、李荣斌四位老人早已等候在此,一阵简单寒暄后,老人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那段激情岁月里的难忘故事……


挖排干


  76岁的徐玉林是当时乡政府七个专业营的营长,他参与过开挖总排干、渡口的一支沟、二支沟及斗渠、农渠、毛渠等多个工程,在他看来,开挖总排干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开挖总排干,当时那代人确实受苦了,但是为子孙后代造了福,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话音刚落,祖辈做渠工的吴智勇侃侃而谈:“说起疏通和扩建总排干,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那些年,春天,地里白茫茫一片,盐碱肆虐;秋天,地里还是水汪汪的,庄稼无法成熟,人们都说土地得了‘水臌症’,因此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人畜喝咸水,地里不打粮’。”这句话,成了那段艰难岁月的真实写照。


  徐玉林老人接过话茬:“挖总排干工程有严谨科学的设计图纸,为了保证排干沟能顺利排水,在疏通和扩建的时候,有些正好建在扩建面积内的建筑物就需要拆除。当时,那些被拆掉房屋的人家很多都不理解,但是在总排干疏通扩建以后,随着盐碱地的改善和粮食的增收,他们也转变了观念,全力支持疏通和扩建总排干。”


  “确实是这样,当时挖总排干的时候,不管是上级的指挥,还是村社的分工,都科学合理且有序。”对河套水利文化有很深研究的李荣斌老人说。他当时挖的是大树湾口那一段,在工程现场,具体到挖渠还是担土,小组组长会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施工技巧分配任务,大家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特长,才使得挖掘工作进展迅速。就拿用锹挖渠来说,别看它很简单,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光有力气没有技巧挖的土就很少。当时挖土的一个小伙子很会巧干,别人一锹也就是挖一铲子的土量,那个小伙子能挖近70斤土。他们村里还有一个很会担土的人,名叫苏玉强,他力气大、人老实,干起活儿来从不偷懒。每次担土,他总是能稳稳当当地挑起满满两筐土,步履稳健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就因为他担土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率高,他在那个特殊时期以最快的速度入了党,成为了一名党员。这在当时被称为“火线入党”,是党组织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表现突出、积极向党的群众的一种肯定。为了争得这个荣誉,很多工友都不怕吃苦,纷纷向苏玉强学习。


背土块


  随着徐玉林和李荣斌两位老人的回忆,吴智勇老人的记忆也被拉回到四十多年前开挖总排干的施工现场。


  “回过头来想想,那时候挖总排干条件特别艰苦,和那时候相比,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他说,他当时所在村社挖的是永明海子那段。他们算是比较早的一批被派去挖总排干的,到深冬的时候,挖排干人手不够了,为了完成工程,就动员学生也加入,全民齐上阵。发展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上了总排干,总排干两岸原本3万多居民家里迎来了15万名工人,住宿的地方自然也就不够了,炕上住满了,住到地上;地上住满了,就住凉房、猪圈和羊圈。


  了解了“住”的环境后,我们询问起了“吃”的情况。李荣斌老人说:“吃的基本上是从生产队拿的,条件好一点儿的生产队,还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蔬菜,条件不好的就是一天三顿黄米饭、玉米面或者糜米饭,有时候为了改善一下伙食,也会做点白菜汤。当时,吃和住都还能克服,但抵御寒冷就是一大难题了。处于北方的后套地区,深冬时节的冷是刺骨的。”


  “进入12月以后,那天气冻起来是真要命呢!”刘根锁老人说道,挖总排干的过程中时常有地下水渗出,他们一般都是穿着水靴站在渠里挖,时间久了,脚就冻得没知觉了,后来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大家就想出一个冰中取暖的办法——在还没有开挖但表面结冰的渠段凿开冰洞,把穿着水靴的脚放在凿开的冰洞里取暖。当听完这段故事后,我们采访的一行人都沉默了许久,心不知被什么揪扯了一下,被眼前这几位老人感动的同时,也对他们心生敬意。


  问起开挖总排干最艰苦的是什么,李荣斌老人回忆说:“施工中最艰苦的作业,就是与流沙作斗争,全靠两个肩膀一双手。当时挖中旗段排干的时候,遇到了流沙段。挖一锹,上面的沙会立刻‘流’下来,挖排干沟异常困难。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地的很多牧民,虽然不熟悉使用箩筐和铁锹,但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劳动中,用衣服兜住土,往外运输。为了早日完工,一些妇女也积极参与,那种坚毅和团结的精神让人动容。”


  “挖总排干那会儿,让人感动的故事还有很多。”徐玉林略显沉思地说。挖总排干的后半段时,为了不耽误来年春种,大家就延长工时,晚上也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中。然而,大部分女性在连续工作一天后,晚上已经筋疲力尽,难以继续施工。所以,他们所在的村社提出了夜战分工方案:白天大家一起出工,但天黑后,男性继续坚守岗位,挖渠担土,而女性则被安排回去休息,确保她们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以便第二天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参与施工。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进度,而且体现了对女性工人的关怀。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这样的举措不仅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团结的力量与温暖。


  听完这些艰苦而又温暖的故事,我们的采访已接近尾声。一上午的时间,四位老人毫无保留地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开挖总排干的经历。在返回的途中,我们一行都沉浸在采访故事中,回味着那段历史,不禁感慨:岁月更迭,沧桑巨变,当年参与疏通和扩建总排干的亲历者正慢慢变老,曾经的沙土飞扬、盐碱滩地,都已化作河套灌区历史长河中的一抹淡淡痕迹,而那些坚韧与团结的精神,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继续照亮着新一代水利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新一代水利人继续为河套灌区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续写水利事业的新辉煌!





文字:通讯员 李雪林(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巴彦淖尔市档案馆 

编辑:崔瑨

校对:贾楠

编审:吕珂慧

审核:王剑

终审:韦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


巴彦淖尔日报
巴彦淖尔市最新时政新闻权威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