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红苕
谭盛华
当开园挖苕的时刻如同晨钟敲响,我踏入红安县二程镇长青种植养殖基地。瞧啊,那机器宛如灵动的舞者,在基地里欢快地穿梭,编织着丰收的锦绣画卷;那被挖出的红苕,恰似大地孕育的精灵,修长而壮硕的身形,光滑的表皮如同被岁月精心打磨。轻轻咬下一口,脆爽之感在舌尖跳跃,香气似灵动的音符弥漫开来,香甜的味道瞬间充盈整个口腔。
村民们呢,在基地里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有序地进行着捡苕、装袋、上车等工作,每一个动作都如同奏响丰收交响乐的音符。这个基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希望的光芒。它不仅让红苕丰收的梦想成真,更似一艘大船,载着周边村民驶向富裕的彼岸。而那些刚出土的红苕,就像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士兵,即将被送往当地的苕大哥基地。
眼前这繁荣的景象,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开记忆的迷雾,将我带回小时候生产队大集体的艰难时光。那时,工分如同生存的砝码,是获取口粮的关键。我家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母亲身形瘦小,病痛如影随形,宛如阴霾笼罩,使她根本无力参与集体生产劳动。于是,全家的生活重担就像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为了挣工分养活全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其中的艰辛,仿若无尽的黑夜,看不到尽头。
粮食,在那个时代是最为稀缺的珍宝,匮乏到常常是吃了上顿便忧心下顿的着落。母亲,那瘦弱而坚强的身影,只能拿着箩筐,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容去找小队会计,祈求能提前预支些口粮。然而,即便如此努力,粮食依旧像吝啬的守财奴,不肯多施舍一点,我们常常被饥饿折磨得头晕眼花,站立不稳,仿佛身体已被抽干了活力。
生产队完成红苕挖掘后,红苕的分配就像一场命运的审判,小队按照户头和工分来分配这珍贵的红苕。父亲因视力不好,挣得的工分寥寥无几。但人间自有温情在,小队出于同情,如同天使洒下怜悯之光,多分了一些红苕给我们家。母亲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句句“谢谢你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点亮了我们家黑暗的生活角落。
母亲对待红苕,就像对待生命的馈赠。她挑起沉重的箩筐,手持一把耙子,迈着坚定的步伐到山上耙松树丝。然后,如同一位精心呵护孩子的母亲,仔细地将红苕包裹得严严实实。这层层的松树丝,不仅是抵御寒冷、防止红苕受冻腐烂的屏障,更是母亲对家庭的爱的凝聚。
每到做饭的时候,灶膛里烤红苕的场景就像一幅温馨的旧画。烤好后的红苕散发着迷人的香气,那香甜可口的味道,是贫穷生活中的一抹甜蜜慰藉。在当时,红苕、南瓜、萝卜是家庭的主食支柱。家中把南瓜、萝卜当作米饭来吃,长期的食用让我们这些孩子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厌倦。红安那句俗语“早上三碗苕,中午苕三碗,晚上苕过夜”,道出了多少无奈与心酸。可在那个别无选择的年代,只能强忍着下咽,那是对饥饿的妥协,也是对生活的无奈坚守。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时代的浪潮推动下,红苕、南瓜、萝卜这些曾经质朴的食物,宛如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如今,它们以无公害、富含微量元素的姿态,跻身于养生保健的优质粗粮之列。红苕,不再仅仅是田间地头的寻常作物,而是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得力助手。它像是大自然馈赠的健康宝藏,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默默滋养着现代人们的身体。在这个注重养生的时代,红苕犹如一颗新星,在健康饮食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红苕,于我而言,恰似一颗救命之星,高悬于记忆的苍穹。只要一想到那正宗的红安苕,内心深处就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近之感,仿若有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我与往昔紧紧相连,难以割舍。
回首往昔,我们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虽曾历经饥饿的折磨,衣衫褴褛的窘迫,但那也是一段充满童真、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段岁月,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透着淡淡忧伤的画卷。在那幅画卷里,有家庭的困苦,有对食物的渴望,也有红苕带来的丝丝温暖。
那时候,红苕是生活的希望,是填饱肚子的慰藉。它见证了家庭的艰辛,也承载了邻里之间的同情与互助。如今,这段忆苦思甜的回忆,就像一坛深埋心底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香醇。它将永远被珍藏在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每一次的回忆,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也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寻得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小互动
红苕
对红安人来说除了能填饱肚子
还有更深的含义
革命战争年代
它是我们的“救命苕”
现在
作为红安“1+5”特色农业主导产品
它是我们的“致富苕”
本期晚安话题
#你爱吃红安苕吗?
来和我们分享吧
晚安,好梦
看精彩视频
关注“最红安”视频号
作 者:谭盛华
编 辑:李雯婷 吴炎林
审 核:汪 冠 高农业
推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