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衡复风貌区人来人往的襄阳南路上,陈琦眼前是一片喜气洋洋,襄阳南路452弄129、131、133号82户居民就要搬离这里,奔向新生活了。这位90后“小巷总理”说:“等到居民们搬走了,徐汇区就再也没有‘小梁薄板’,我的心愿也就算完成了。”
老去的“小梁薄板”
所谓“小梁薄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房屋质量差、隔音差、厨卫合用、室内狭小,改造难度非常大。襄阳南路452弄129、131、133号3幢“小梁薄板”住房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自从相邻不远的襄阳南路450弄21号在2017年开展结构性大修之后,它是最后一个。
岁月消逝并未带走“梁小”“板薄”,它就像迈入暮年的老人,毛病越来越多。走进这片“区域”,你首先会闻到一种标识性的味道——炒菜的油烟味、房屋进水后的霉味、厕所没冲洗干净的异味全部混杂在一起。然后是声音,房屋建筑用混凝土预制薄板搭建起来,隔音极差。居民张阿姨说:“我在3楼看的电视,明天1楼邻居就能跟我讨论电视剧情。”最大的困扰,是厨卫合用,绝大多数都是几户人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房屋内外卫生状况也堪忧,每年夏天挨家挨户都要备上几盒蟑螂药和毒鼠灵。居住条件实在是不尽如人意,也会引发一些邻里矛盾,“小梁薄板”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探索“可行性”
近几年,天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直在想办法。要说居民生活不便利是想“变”的重要原因,那存在着安全隐患是“必须改变”的首要原因。
破题的关键
旧改事关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因为涉及到群众根本利益,也是“第一难事”。要破题,依靠什么?我们的答案是“党建引领”。党员老周今年70岁,他时刻清楚自己党员的身份和职责,不管碰到居委干部还是工作组,他总是第一时间表态支持,他也是第一个“收拾东西”搬离老宅的人,成为了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表率。
天平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郑诗雨说:“旧改工作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支部建在项目上,有老周这样一群亮身份的党员,使我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是制胜的法宝。”谈到此次旧改工作,他表示,去年,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做深做细群众工作,对8个基地涉及439证、531户居民完成了旧改工作。今年,我们从启动到正式签约仅用了80天,就在签约首日实现了82户居民的100%签约。关键就在于坚持以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靶点”,以群众的诉求、需求、要求作为工作的“重点”,面对面听民声、心连心解民忧、实打实惠民生,逐渐形成“入得了门、讲得上话、破得了题,解得了忧”为主要内容的“天平旧改工作经验”。得益于此,我们依靠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群众也会理解我们、跟随我们、相信我们。
如何保障公平?
陈琦把旧改工作称为“天下第一难”,而其中,“小梁薄板”旧改又是格外迫切与困难的一种。这既要考验我们的群众工作能力,也是在窥探人性幽深。
从“小梁薄板”旧改项目启动后,陈琦已经至少跟一半以上居民沟通过,她发现大家的诉求十分一致。每个居民都听过“拆迁致富”的故事,每个居民都有自己的需求、诉求、要求,等项目真到了自己身上,都想多争取一点。
为了保障公平公正阳光透明,在具体工作中,“一把尺子量到底”是征收工作组最常说的一句话。从意愿征询、面积认定到正式签约,“小梁薄板”旧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统一标准,所有的认定和补偿结果都在征收基地现场公示。与此同时,从区征收指挥部到街道项目联席会议,再到项目临时党支部会议,所有涉及到补偿金额的材料都要一遍遍的审、一次次的“冲卡”。“如此监管下,有点小遐想都幻灭。”陈琦笑着说。
磨破“嘴皮子”、跑瘦“腿肚子”
“回顾整个进程,虽然面临过艰难,但我们还是走过来了。”陈琦如实说,这位90后“小巷总理”用80天的“日夜坚守”换来居民的“喜笑颜开”。回忆起这珍贵的80天,小陈书记很有话说,她表示,城市更新是居民欢迎的好事,可家家情况不同、想法不一,小孩子读书怎么办?我家老伴看病不方便怎么办?搬家过渡怎么办?可以说,没有哪个环节是不难的,没有哪个决心是容易的。真可谓,解了一难,还有一难。面对困境,大家唯有齐心协力,以民生改善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磨破“嘴皮子”、跑瘦“腿肚子”,才能做成旧改这个“天下第一难”。
11月23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户居民签字同意,天平街道襄阳南路452弄129、131、133号地块项目100%成功。
随着搬离的日子临近,许多居民开始互留电话号码,互道珍重。未来,在徐汇在天平,“小梁薄板”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他的居民们也会畅想,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有一处自己的“新居”。
日子常新,未来不远。
供稿/天平街道党工委